大美西海起歡歌
——武寧精心呵護廬山西海一湖清水
特約記者 王怡榮
近日,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通報了2018年全省各縣區生態質量情況,武寧縣楊洲鄉界牌斷面的廬山西海水域水質被評為Ⅰ類,為全省唯一被評為Ⅰ類水質的水域。武寧縣城東渡取水口水源地和源口水庫取水口水源地的點次達標率100%。
308平方公裡的廬山西海,80%在武寧縣境內。良好生態是武寧最大的品牌,而廬山西海則是武寧生態品牌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武寧人把廬山西海視為生命一樣珍貴。多年來,武寧縣控源頭,抓重點,管主體,精心呵護廬山西海一湖清水。
杜絕源頭汙染 確保涓涓清流入「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年多來,武寧縣以最得力的措施,最管用的辦法,抓源頭、抓全面,確保廬山西海源頭活水乾淨清澈。
在農村,實現農村清潔工程全覆蓋,2016年以來,農藥和化肥用量「零增長」,盡最大可能減少農業面源汙染。集中開展了河湖流域水資源、農業養殖汙染、礦山汙染等「九項整治」,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為了保護滿目青山,守好生態,武寧提出了「禁伐二十年」,暫停一切商品材砍伐指標,對靠山吃山的山區群眾實行整體搬遷。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讓過去的「伐木工」變成了「護林員」。兩年來,武寧縣森林覆蓋率由72.1%提高到75.49%。2018年9月19日至20日,全省林長制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武寧召開,武寧探索創新的「林長制」經驗在全省推廣。
武寧縣在創立「林長制」經驗的同時,還創立了「河長制」。2018年,武寧縣全力打造羅坪鎮長水村及甫田鄉樓湖村兩個「河長制」示範點。通過示範點「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應,助力武寧縣河長制工作「升級」,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新格局,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圖景逐漸變為現實。
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規劃。禁養區先後累計關停67家,可養區限養區5個規模養豬場已全部建設環保設施。持續抓好工地揚塵、餐館油煙、工廠廢氣的監管和防治;大力開展了農村秸稈和垃圾焚燒專項整治行動,空氣品質穩步提升。2018年成功入選全省第二批綠色低碳試點縣(市、區)、全省鄉村森林公園試點。
對園區企業汙水一律實行「零排放」,堅決不引進有汙染的企業,環保不達標的一律關停整改,先後關停了50家不達標企業。
重修城市管網 嚴控汙水直排入「海」
濱「海」的武寧縣城人口佔全縣1/4以上,是影響廬山西海水質的重點。該縣抓重點改水質,面對老城區地下水「同流合汙」、管網「腸梗阻」問題,武寧縣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了「以城市管網、垃圾和汙水處理為重點,全面完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自然循環的海綿城市」的目標;在2017年的武寧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城區汙水管網等專項整治作為深化「淨水」行動的重要內容。
2017年以來,爭取上級資金近2億元,整合相關配套資金,開始分批、分期推進老城區雨汙分流改造。結合老城區道路「白改黑」工程,先後啟動了10條道路、共10多公裡長的地下管網改造,啟動了沁春園等一批小區汙水管網改造工程,解決了多年懸而未決的老大難問題。
同時大力開展城區沿河汙水主管網清淤堵漏工作。重點整治了鐵牛轉盤至汙水處理廠一線、朝陽湖一線、沙田河一線、湖濱東路、幕阜路等十餘條主幹管網。修補管網27公裡,漏洞4300多個,檢查窨井220多座。
實施大水面開發 管護放魚養水精心護「海」
廬山西海武寧境內36萬畝水域,是武寧的水主體。該縣在主體保護上創新舉措,以魚養水,力從機制和根本上加強管護。
有效控制濫捕毀漁是關鍵。武寧縣在之前全面清理湖面25000多個養殖網箱和340多座養殖庫灣的基礎上,引進了江西水投集團,成立武寧山水漁業開發有限公司,政企合力,對廬山西海(武寧轄區)進行大水面開發,統一放養,科學捕撈。
專業的漁業開發公司成為有效管護水體的重要力量。2016年以來,在該縣連續三年實施的「百日禁港休漁」行動中,江西山水武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實施「三百行動」,即調派一百名員工,堅持在一百天內、近百裡長水域,參與禁港休漁。期間,全天候24小時巡查,全體人員吃住在水上。三年累計投入資金1500萬元,協助漁政、水上公安打擊偷捕、電捕、非法垂釣等違法行為近200起,收繳非法捕魚工具200餘件,拖網、收網2300餘條。此外,該公司連續三年未對庫區開展大規模捕撈作業,有效地促進了庫區漁業資源的快速恢復。
同時,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自2016年以來,在武寧政府部門組織實施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投放鰱魚、鱅魚等魚種數十萬尾的同時,江西山水武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共投放各種規格的鱅魚、鰱魚等「水裡清道夫」魚種149.39萬公斤,累計投入資金1551.82萬元。廬山西海通過政企合力的控制散養濫捕、增殖放流,之前瀕臨枯竭的漁業資源已得到恢復,從根本上促進了水體的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