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天涯海角」喻為偏僻遙遠的地方。真的,在我國的最南端城市——三亞確有個著名的景區,叫「天涯海角」,第四套人民幣2元背面圖「南天一柱」就在此景區裡。
天涯海角風景區位於距三亞市中心西26公裡的馬嶺山,立於碧水藍天之下,終年守望著浩浩南海。關於「天涯海角」的由來,當地人有多個版本。
據說,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因觸犯當朝改革派的利益,被貶到偏遠的海南島任職。那段日子,他心中憂悶,常到海邊散步。一日,正在散步時,突遇狂風暴雨,他連忙躲在一塊巨石之下,只見海面波濤連天,洶湧澎湃,不一會兒,風停雨消,天氣轉晴,海面上波光粼粼,白帆點點,格外好看。詩人受到感染,詩興大發,隨手在這塊大石上題了「天涯」「海闊天空」六個大字。後來,一位石匠發現了蘇東坡寫的字,就把它刻下來。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做「天涯」,這塊大石頭又被稱為「天涯石」。又因為這裡原來叫「角嶺」,緊靠著海邊,人們又把「天涯」和「角嶺」結合在一起,起了個新名「天涯海角」。
也有這樣的說法:古時海南人煙稀少,荒蕪悽涼,孤懸海外,成為朝廷貶謫之地。宋代名臣胡銓有「區區萬裡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之嘆,道出貶官們前行無路,迴轉無望的悲涼心境,也正是如此,來到前臨茫茫大海,後無退路的陸之盡頭,人們只能望海興嘆,身處天之涯,海之角的無奈,這也就成了「天涯海角」一說的由來和出處。
至於「天涯海角」石刻是誰的手跡,也有不同的說法。其實「天涯」和「海角」是分開刻在兩個石頭上的,而且還有一段距離。「天涯」二字容易找到,寫得醒目大方,「海角」藏得深,不易發現,寫得飄柔小氣。「天涯石」高約10米,「天涯」二字據史料記載為清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所題;「天涯」石右側,約有百米之遠,一塊尖石的頂端,刻有"海角"二字,據說是清末文人題寫,也有說是1938年,由瓊崖守備司令王毅所寫。
來到天涯海角景區,你將明白,天涯海角相離只有百步之遙,這裡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陽光、沙灘、碧海、藍天、椰風、海韻,讓你無盡的遐想……
(本文某些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