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挺有趣的,TOP2都是公認的,但以下就不太好弄了。上海的高校也是如此。TOP2是復旦和上交大,它們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現在也分不出來,但TOP2是肯定的。復旦和上交大是清北之後的第二頂級高校,清北復交。至於上海的TOP3,就各說各了。
我認為的是:
1. 復旦大學
復旦和上交大算並列吧。復旦在民國時期是個私立大學,在建國後的院系調整中,獲得了很大的益處。當時老浙大、交通大學等江浙一帶高校的文理相關專業、師資都併入了復旦大學,復旦一時名師匯聚,成為江南第一學府。改革開放之後,復旦大學也出了不少名人,不論文科,還是理科都出了不少有全國影響力的老師,理科方面蘇步青、談家楨、謝希德、楊福家等人,這裡面好幾位都是復旦的校長,理科出身但又很有人文思想,讓復旦充滿了魅力。人文方面現代大家比較熟知的葛劍雄、陳思和、王安憶等人,這些思想的存在,讓復旦熠熠生輝。
很長時間內,復旦的文、史、經、管、理等學科都是排江南第一,在2000年,合併了上海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也是頂級醫科大學。兩強合併,復旦的醫學也成為國內頂尖的醫學院。
不過,近期,復旦的發展看起來有些緩慢了。原因是文科整體都在衰落,文科跟理工科不一樣,文科好,需要發聲,這個發聲不單單在學術界發生,還需要對大眾發聲,而現在是草根時代,專家的分量一直在下降。我認為這是文科衰落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原因是,社會的發展越發依賴科技的發展,現在是科技高歌猛進的時代,人文都在往後退,人文對人類的慰藉作用大概幾百年一次就夠了。
復旦不僅是文科衰退,理科也在衰退,復旦的數學保持了國內第一,但物理、生物等都下降了。有人說,可能是復旦沒有學上交大圈地,發展受限,因為不好引進人才,也不好擴建實驗室。我覺得這個也許是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大概跟復旦人的性格有關係。頂級名校的一大特點就是,裡面出來的學生都帶有一定的特質。比如,清華的,很沉穩低調,但又有擔當。北大的,很有個性,非常有獨立思考能力。我覺得,復旦的人也很有個性,也非常有獨立思考能力,但他們又跟北大人不太一樣,北大人是比較入世的有個性,比較進取。復旦人則比較佛系,跟外部世界有些疏離的樣子。這大概就是復旦人最愛講的:有趣而無用的靈魂吧。如果整個學校都如此,但顯得就會不如其他學校那麼進取了,尤其同桌又是個極為上進的上交大。
我雖然講了半天復旦衰落,但復旦在上海TOP2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比如,法學,復旦的學科評估結果不如華東政法大學,但從就業認可度來說,復旦的要好於其他學校。任何專業,復旦在上海,長三角地區都會被認為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水平。
2.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交通大學,交通大學是民國時期的名校,跟原先的北大、清華也是齊名的,國外名校也非常認可的一所大學。
不過交通大學的大部分在1956年都搬到了西安,就是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現在的上交大只是在原來老交大的一、兩個系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一開始上交大比較弱,長期被人譏諷為船舶製造學校。這也是上交大在上海灘當不了老大的原因,如果是原交大的整體或者1/2,就肯定是老大,原先的基礎太薄弱了。
不過,上交大的發展速度極快。我覺得國內大學發展好的,上交大絕對能排進前三。在本世紀之前,西交大的實力還比上交大強,現在上交大已經是國內前4了。西交大和上交大的差距不單單是地域造成的,是上海發展快,西安發展慢造成的。我覺得上交大幾任領導的眼光都非常好,非常有戰略眼光。
我聽過上交大一老師說過,說當年上交大的主管單位是中國船舶製造工業總公司,原來的第六機械工業部。那個部對上交大特別寶貝,剛改革開放,能出國的時候,部裡先讓上交大的老師出國了,是部裡的第一批。沒想到的是,上交大的領導出國後,回來第一件事就要求去教育部,脫離中國船舶製造工業總公司。原因是,上交大的領導出去之後發現,只有綜合性大學才有出路,專業型大學不是發展方向。很不容易,1982年上交大轉到教育部。
上交大最讓人稱道的就是很早布局閔行校區。上交大的老校區是在徐家匯,上海的一個中心之一。復旦的五角場在很長時間裡,是比較偏僻的,所以復旦用地壓力沒有上交大大。上交大的老校區在徐家匯,那地方寸土寸金,無法發展,所以,很早,1983年,上交大就開始建設閔行校區。不過一開始只是個分部。但到1998年前後,那時國家提出了985工程,上交大決定把閔行當作戰略發展方向,全校都搬去。閔行是個很偏遠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高瞻遠矚的決定,現在上交大在閔行有5000多畝地,校園比復旦寬敞了很多,也有房子,可以安置人才。
另外,上交大發展新學科的水平也很好,不論是金融,還是醫學,還是法學,都是穩紮穩打,進步飛快。當然,也有人說上交大錢多,挖了很多人,不管如何,現在上交大跟當年的造船學校已經天壤之別了,已經恢復了當年老交大的風採了。
3. 同濟大學
其實從第三開始,就有爭議了。我認為還是同濟,同濟是985大學,老牌大學。同濟是民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本來是一個綜合性大學,但在院系調整中,文、理都分了出去,連最強大的醫學院還分了出去。同濟大學最早是德國一位醫生創辦,醫科是最強的,但在院系調整時,醫科分拆出去,並且搬到了武漢,成為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這個很慘。因為很多學校分出去了,比如北大醫學部在院系調整時,分了出去,到院校合併時,又加了進來。當年屠呦呦入學的時候,是北大,畢業的時候,是北醫,等獲諾獎的時候,又變成了北大。
但同濟就沒遇到這等好事,同濟醫科大學到了武漢,在院校合併時,被華中科技大學搶了過去。同濟也是想要合併的,但教育部不允許異地合併,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離自己而去。後來同濟合併了一個不入流的醫學院,實話實話,在同濟的打理下,現在醫學院的水平還是可以的。也許醫學院是個同濟的心結,最終會不錯的。
但有時我也很糊塗,同濟的發展方向。同濟現在給人的感覺還是一個土木學校,一個小型的工科學校。上交大已經慢慢在轉變形象了,理工為主的綜合性院校。同濟的變化不大,但好像也沒有做精,這點不太明白。不過,同濟的聲譽也是非常不錯,在全國也能排10名左右。
同濟的王牌學科:城鄉規劃、土木工程、建築學等相關學科,還有汽車、機械、設計、計算機等。對於這樣的大學,其實任何專業大家都是認可的,都認為同濟的不錯。
4.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財經經常跟同濟爭第三,主要是在錄取分數線上爭。在985工程裡,大部分是綜合性院校和以理工為主的院校,像專業型大學幾乎都沒進入985。所以,1980年代,上交大的領導出國的感悟是對的,專業型大學沒有前途。
上海財經是專業型大學,但專業極好,金融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大家當然非常喜歡,所以分數居高不下。
上海財經能跟同濟爭第三,不單單是專業好,而是它本身實力就非常不錯,財經類的第一高校,兩財一貿中的一哥。它是我國最早的商科本科,1979年就開始招收研究生。
上財最好的專業是會計學、金融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財政學等。
5.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是985大學,在所有的師範類大學裡,只有北師大和華東師大才是985,可見它的實力強勁。
華東師大的發展跟復旦大學有些像,也是以私立大學為基礎。華東師大的前身是私立大學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然後加入了聖約翰大學、浙江大學等江浙一帶高校的部分院系,像浙大的地理系、聖約翰的理學院,也有原交大的部分理學院,所以,華東師大的理科和地理專業都是非常強的。
1959年,華東師大就是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1965年就開始招收留學生。1996年,華東師大進入211,2006年進入985工程。
華師大的王牌專業有教育學、地理學、統計學等。不過,在我看來,只要當老師,不需要按照王牌學科學,按本身語數英學科的重要性學。
華師大已經不單單是一所師範大學了,而是一個綜合性大學,像經管、計算機等方面的也是很不錯的,又有985的名頭,大家也可以看看。
上海的高校很多,好的高校遠遠不止這5所,在上海,我覺得前15所高校都是非常不錯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