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昨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10月23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搭載的一顆伴隨衛星在太空中成功釋放,並且對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進行了第一次拍照。
據了解,伴隨衛星回傳的首批圖像共有300多幅,全部來自衛星上搭載的一臺紅外魚眼相機。伴隨衛星與天宮二號分開之後,紅外相機開始工作,並在與組合體距離由近及遠的過程中,對組合體進行拍照。
伴隨衛星預計在10月底飛越組合體上空進行成像觀測,之後與天宮二號開展近距離編隊駐留試驗和航天新技術驗證試驗,進一步拓展空間應用。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介紹,圖像是伴飛衛星釋放初期,獲取的一幅組合體的紅外影像,這個相對距離大致是29米左右,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天宮二號,下半部分是神舟飛船,大家看到圖像的上部有幾塊局部區域顏色比較淺一些,就是一些對地設備處於工作狀態。
據悉,這顆小衛星是在10月23日上午7點31分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當時兩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用手中的攝像機拍攝到了伴星從天宮二號下方掠過的視頻。
■相關
風雲四號衛星運抵西昌
可實時觀測閃電將於年底發射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記者昨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風雲四號衛星已順利抵達西昌,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正式進入發射場流程。
據介紹,風雲四號是一顆「以一頂倆」的高軌氣象衛星——一顆衛星實現其他國家兩顆衛星的功能需求,同時因其可以實時觀測閃電而廣受關注。風雲四號衛星將於今年12月中旬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
風雲四號衛星採用了全新研製的高軌衛星平臺,整星重量5400公斤。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給衛星裝上了高精度的瞄準定位和高靈敏的「防抖」裝置,為衛星的定量遙感觀測提供高精度和高穩定度。
風雲四號是國際上首顆同時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高軌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主要用於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觀測,風雲四號成像輻射計的輻射成像通道由風雲二號的5個增加到14個。此外,風雲四號衛星裝載了國際上先進的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實現對閃電等的實時觀測。
閃電成像儀主要作用是實現對閃電成像的觀測,獲取觀測覆蓋區範圍內的閃電分布圖。該儀器可實現中國及其周邊區域閃電進行探測,一分鐘可以拍攝500張閃電圖,包括閃電的頻次和強度。一般來說,閃電持續時間不足2毫秒,頻次很高。
通過對閃電進行實時、連續的觀測,與雲圖疊加起來,可以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風雲氣象衛星的雲圖每年被數以億計的引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遙感衛星資料庫,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數據。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界七十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我國多顆衛星被列入世界氣象衛星觀測網序列,風雲三號還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的中方值班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