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遊到專列遊、包機遊,從住宿酒店到民宿,從在周邊逛逛到跟團遊遍大江南北,從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到慢下來深度遊……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止是看眼前的風景,還有詩和遠方。
沒有旅遊的概念,就是在周圍逛逛
今年70歲的王文義是一位旅遊愛好者。上世紀90年代,他第一次跟朋友去臺兒莊逛逛,到現在周圍人想出去旅遊就來諮詢他。新疆、廈門、東三省……王文義的旅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回憶起第一次旅遊,王文義深有感觸。王文義告訴記者,當時聽人說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抱犢崮特別好。他好奇到底好在哪裡,就和幾個同事相約去看看。「當時還沒有現在的臺兒莊古城,我們一起去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和抱犢崮。」王文義回憶道,第一次出去玩,風景好,心情也好,去了還想去。
「那時候自己的認知裡對旅遊這個詞沒有概念,很少有人提到旅行社。」王文義說,臨沂周邊什麼地方好,約著朋友一起去玩玩去逛逛,這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
現任臨沂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臨沂國際旅行社副董事長的孫波,1997年涉足旅遊行業,20餘年時間,他見證了臨沂旅遊的發展歷程。
孫波介紹,20世紀90年代,市民對「旅遊」這一詞沒有直觀的概念。「當時,旅行社和旅社這兩個概念,很多人分不清楚。門頭掛著旅行社的牌子,會人有來諮詢住店。」孫波說,當時,臨沂只有王羲之故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等幾家景區,景區景點很少。
遊客在景區遊玩。(資料圖)跟團遊、自駕親子遊、自主出遊
市民出遊方式悄然改變
從不了解「旅遊」一詞的概念,到漸漸理解和接受旅遊;從在臨沂周邊玩玩逛逛,到陸續走出去看看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從最開始的跟團旅遊單一的出遊方式到現在跟團遊、自駕遊等多種出遊方式可供選擇,人們的旅遊觀念和旅遊方式都在悄然改變。
對於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劉力一家三口充滿了期待。「之前的『十一』假期,我們大多選擇跟團出遊,去過桂林、張家界、山西等一些路程較遠的地方。」 劉力說,這個假期,我們決定自駕遊,爬蒙山、住民宿,好好放鬆一下。雖然旅遊目的地是家門口的景區,她還是提前做了攻略,已經預定好了民宿。
想想早上在鳥鳴聲中起床,白天一家人呼吸著新鮮空氣爬山觀光、下水捉魚,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劉力就感覺樂趣無限。在劉力看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論旅遊目的地距離的遠近,能享受親子樂趣,真正的讓緊張的身心得到放鬆,這場旅行的意義就達到了。
像劉力一樣,利用假期來一場親子遊的家庭很多。「假期或者周末,有機會我們就會帶孩子出去玩,一方面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學習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另一方面,親子遊也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情感的橋梁。」市民韓倩說,她身邊80後的家長和90後的家長大部分都喜歡帶孩子出去旅遊長見識。
00後在出遊選擇上,更傾向於自主出遊。「每年遠距離旅遊一次或者兩次,周邊遊的數量多一些。」正在讀大二的小宋說,從網上查攻略、訂酒店和車票,具體去哪裡玩,會參考網上推送的熱門旅遊網紅打卡地,整體的旅遊消費以經濟實惠為主。
「隨著市民出遊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從跟團遊到自己做攻略、定行程,旅遊市場和市民出遊理念都發生著變化。」孫波說,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斷發展和提升,旅遊不僅僅是看到美景,還要滿足情感需求。
遊客在景區嬉水遊玩。(資料圖)
從打卡式旅遊到「慢」遊、深度遊
旅遊要滿足情感需求
「最開始去一個地方玩,就是看看風景、拍拍照片,打卡式的旅遊。現在不一樣,去一個地方,除了風景我們還會注意到當地的文化。」利用年假,正在重慶旅遊的市民尤女士說,這次的重慶遊,她和幾個朋友一起,在欣賞風景的同時,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去跟當地人交流,收穫很多。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來什麼都不知道。」這句形象的說出了打卡式旅遊。孫波告訴記者,在旅遊快速發展階段,市民對旅遊的需求旺盛,出遊熱情高漲,而且旅遊市場未曾深耕過,出去玩一次一定要多去一些地方,多拍照片,是當時遊客所追求的。
而現在,人們越來越避免這種簡單粗暴的打卡式旅遊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慢」遊、深度遊。
「從旅行社的角度看,現在遊客更傾向於小包團的出遊方式,人數少,靈活多樣。」孫波說,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遊客,喜歡慢下來的旅遊,喜歡去到一個地方深度遊。
孫波介紹,他所說的「慢」,並非速度意義上的絕對的慢,而是一種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旅遊方式,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而深度遊,不是走馬觀花,是沉下心感受一座城市的風景和文化。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斷發展和提升,旅遊不僅僅是看到美景,還要滿足情感需求。」孫波說,市場的變化,遊客消費理念的變化,對旅行社提出更高的要求。
竹泉村景區曬秋(圖片來源於景區)
專家分析
出遊方式變遷受需求和消費方式影響
「旅遊這一行為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包括吃住行、物質精神、生態平衡等多方面。市民旅遊方式的變化,受人們需求和消費方式的影響。」臨沂大學教授王維義說,過去,人們是害怕出遊、懶得出遊、不出遊,現在有了經濟條件,人們想出遊、快樂出遊。
王維義分析,人們出遊方式的選擇,還受遊客自身價值取向的影響。隨著旅遊市場的發展,市民出遊所考慮的因素中,物質層面的東西在逐漸弱化,越來越多追求精神上的放鬆愉悅。現在市民所喜愛的「慢」遊、深度遊、自主出遊等方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回歸大自然,放鬆身心的喜愛。
在出遊過程中,遊客除了保障自身安全外,還要注意文明出遊。對於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王維義建議,遊客在保持輕鬆愉悅的出遊狀態時,要注意戴好口罩,配合景區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對於需要預約遊覽的景區要提前做好預約。
臨報融媒記者 郇恆雪 劉躍 實習生 吳雅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