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禹州市的一條小街巷裡,今年41歲的柴紅府正搬起鍋上厚厚的木鍋蓋,在熱氣騰騰的大鐵鍋裡,露出了一圈白亮亮的鍋貼饃,這是柴師傅和朋友在縣城合夥開的小店,在他的老家薛店鎮,柴師傅做這種傳統的特色饃已經二十多年了。
鍋貼饃在各地的叫法不同,有鍋殼饃、鍋鱉子等別稱,因為製作時蒸烤結合,鍋貼饃融合了蒸饃和燒餅的味道,蒸熟後麥香味濃鬱,饃底焦黃鮮亮,吃到嘴裡酥軟可口,但是因為製作過程複雜,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這種傳統麵食。
柴師傅家從他爺爺那輩就開始做鍋貼饃,傳到他這裡是第三代,在老家的鎮上過去曾經有很多家做這種饃,後來因為製作複雜,價格也賣不上去,很多就放棄了,現在只有兩三家還在堅持。
做鍋貼饃的面要經歷發麵、加麵粉、接面、醒面、加鹼、揉面、截面劑等多個環節,每天早上四點鐘,柴師傅就要起床發麵,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收攤兒。做饃的時候,先把饃劑用小擀杖擀成片狀,然後抹紅油料,撒鹽,再捲起來兩頭對摺,再擀成片狀,扣到案板上。
柴師傅做的饃好吃,其中一個原因是刷了這層用祖傳秘方配製的紅油大料。寒冷的冬天,在他的店裡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剛出鍋的熱乎乎的鍋貼饃,不要任何菜,顧客們拿起就吃,眨巴眼的功夫,一個饃就下肚了。
鍋貼饃擀的時候也有訣竅,一頭兒厚一頭兒薄,往鍋裡貼的時候厚的在下,薄的一端在上,這麼做充分考慮了鐵鍋位置不同受熱程度不同的影響。
這口蒸饃的大鐵鍋,是柴師傅家三十多年前買的,「那時候買這口鍋才花了十幾塊錢,用了這麼多年,現在做鍋貼饃的少了,這種鍋也幾乎沒有賣的了」,柴紅府笑著說。
把饃全部貼進鍋裡,柴師傅搬起直徑將近一米的桐木大鍋蓋把鍋蓋上,這個鍋蓋有二三十斤重,做這麼重就是為了防止蒸的過程中漏氣。
經過十二分鐘的蒸製,鍋貼饃就可以出鍋了,這一鍋只能蒸15個,一天下來不停的忙乎,也就能蒸600個左右,所以不管生意再好,他一天只能賣這麼多,很多顧客來晚了就沒有饃吃了。
這樣一個厚墩墩的鍋貼饃,賣一塊錢一個,和同樣是一塊錢一個的燒餅相比,做鍋貼饃的效率至少要低一半,「普通老百姓吃的饃,也不可能賣太貴,費功夫價格低是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原因」。好在柴師傅和朋友在隔壁開的有賣雜炣的小店,在當地雜炣和鍋貼饃是絕配,饃好吃可以帶動雜炣的銷售。攝影記錄|張根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