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之七巧節鬥巧

2021-03-01 人文素養促進會

何為七巧節?

七巧節,又稱七夕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巧節是怎麼來的呢?

她來自於:

一、自然天象崇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銀河的兩邊分別住著牛郎星和織女星,人們就將這兩個星宿合稱為牛郎織女。

二、時間數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傳說中牛郎織女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但「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古人選擇七月初七絕非偶然,因古人把七月七日視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的日子。也是傳說中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但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所以有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實際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蘊的希望。是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就是與數字崇拜有關。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三、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故,通常七夕這天,人們也會以各種方式祈求美好姻緣,種生求子。

四、七姐誕

顧名思義,是七姐的誕辰。

七姐是誰?

傳說中的七仙女,《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女主角,是編制雲彩、紡織品從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

七巧節的傳統民間習俗都有哪些呢?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浙江嘉興等地都有七夕香橋會習俗。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接露水

浙江等地,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廣東、福建、浙江、臺灣等地,都有拜七姐的習俗,不同地方,稱謂稍有差異,如福建稱謂拜七娘媽等。習俗也略有不同。

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廣東的七夕」是女孩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女孩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

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淨手、上香、拜祭等環節。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到七娘媽廟供奉瓜果鮮蔬、牲口等。臺灣民間還流行在這天為孩子舉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

「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這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重拾古老的記憶,重溫先輩們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放下工作中的叱吒風雲的模樣,遠離機器,放下手機,拿起針線,安心做一回巧娘,依靠我們的雙手親手縫製一個精美又特別的鑰匙包。

安心享受這特殊的節日,這美好的時光。或許,美好的事不是留住時光,而是留住記憶。或許,經年之後,無意間翻出的照片,讓我們懷念,那年的那個節日,我們一群織女,一群仙女,是這樣度過了一個下午,足矣!

未完待續,期待一起譜寫溫馨的歌謠,一起編制有趣的故事。

本次活動特別鳴謝廣東科蘿仕服裝有限公司提供溫馨場地和細緻的協助。地址:東莞市南城區新基地產業園C棟4樓

策    劃:李錦肖

執行:李錦肖 王燕

圖片/主持:莊德雲
文/編輯:李錦肖

審    閱:徐    虹

東莞市人文素養促進會是由高級禮儀導師、高級形象導師、培訓師、心理諮詢師、藝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熱心人文素養提升和推廣的人士及團體聯合發起,是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管、東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批准的具備獨立社團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組織。

促進會核心理念: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

促進會宗旨:明禮、立德、互助、成長

促進會使命

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現代社會文明的智慧。

引領---做文明禮儀的推行者,做人文素養的領航人。

革新---立於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上,賦予人文素養新時代的氣息。

聯繫方式:

執行會長:徐虹  13926830156

執行秘書長:葉敏  15999825866

地址:東莞市南城區鴻福東園大廈二樓盛世國韻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七夕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也是一個男女相親的節日。
  • 七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 七夕都有哪些習俗
    七夕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國內情侶們的節日。那麼,七夕節有什麼風俗呢?一起來看看吧。七夕節的風俗七夕節習俗眾多,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 七夕節: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2020年的七夕節是陽曆8月25日一、節日由來每年的農曆7月初七是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等,起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
  • 你知道七夕節正真的由來和含義嗎?琪哥帶你走進真相
    七夕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國內情侶們的節日。七夕即將到來,男朋友們可不要忘記給女朋友準備禮物,否則家裡的女朋友可能是會生氣的。除了準備禮物和鮮花之外,一些七夕小知識也是要了解一下的。那麼,到底七夕節是怎麼由來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 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淺談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七夕節的文化重構
    導語:一年一度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馬上就要來臨了,情侶們忙著給對方準備節日禮物,商家則忙著借節日之機大搞促銷優惠活動。有時候突然就有了這樣的疑惑:七夕節起源於何時?是慶祝什麼的節日?為什麼現在好多人又叫七夕節為「中國情人節」或者「七夕情人節呢?」帶著這些疑問,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七夕——這個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歷史演變吧。
  • 七夕節是一個多麼適合分手的日子呀!所以我們來聊聊七夕節 吧!
    中國古代的節日很多,其中七夕節為每年農曆7月7日,它除了叫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七娘會乞巧節、七姐節、牛公牛婆日、雙七、七夕祭、巧夕等。對於七夕節的傳說有很多,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所以這個日子被中國人定義為中國的情人節。
  • 「七夕節」拜七姐神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別名乞巧怎麼來的
    七夕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等。2020年的七夕節是在8月25日這一天,也就是今天。七夕的別名之一——乞巧節是怎麼來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七夕別稱「乞巧節」的由來吧!
  • 七夕節除了鵲橋會、拜七姐與鬥巧外,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姑娘們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二、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娘媽」。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晚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七夕:古時的女兒節,今日的情人節
    在當代年輕人心中,傳統節日七夕,已然與情人節是等號關係。但在古代,七夕其實是屬於女性獨享的專屬節日,也就是古代的「女兒節」。只是伴隨歷史的發展,七夕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現代成為我國象徵愛情的節日。在古代,七夕節的主角是女子,是屬於女性的專屬節日,以祈福、乞巧為主題,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伴隨著歷史發展,七夕成為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成為「中國情人節」。
  • 何為「七夕節」,七夕節是怎麼由來的?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牛公牛婆日、七夕祭、雙七、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廣東人傳統七夕節是這樣過的
    你是不是也在準備如何跟對象過一個甜甜蜜蜜的七夕節了呢?但是!其實七夕它從來都不是中國正統的情人節!七夕節最早開始是漢朝時期就有的節日,但是漢朝時期的七夕節跟情人沒有一點點關係!七夕節也稱作乞巧節或者七巧節,節日的緣由是相傳古代時期的婦女在農曆的七月初七或者七月初六晚上,在自家的庭院向織女星氣球智巧,所以也就稱作了「乞巧」。而到了宋朝時期,七夕節由原先的向上天乞巧手藝的節日寓意,而據當時宋朝的記載當中,七夕節這天的晚上,街道燈火通明,在京城當中還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市場。
  • 七夕節,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全民都在討論愛情的話題,本來小編是拒絕寫這期話題的,不過在威脅之下還是要寫出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吃盡了天下的狗糧還要辛勤的工作,苦啊~真的是人在家中坐,糧從天上來!!!七夕節,又稱七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代神話中七夕是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 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七夕乞巧節過後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在中國乞巧節過後是哪個傳統節日呢?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八月十五中秋女兒節,與七月七日的七巧女兒節,誰更有名氣,為啥
    在一年當中,您最想過的是哪一個節日?我們還應該明白為什麼要過這些節日,原因什麼簡單,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為了「教育」我們自己,但是我覺得有一些節日,我們現在過起來有點跑偏了主題的意思,比如說七月七日的七巧女兒節,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把大道理多講講,將來損害的可能就會是好幾代人,而且等醒悟過來的時候,早已經遲了。
  • 2020年七夕節是哪一天 星期幾 要上班嗎?
    在民間,七夕節既是情人慶祝的節日,也是少女祈求姻緣、智慧的好日子,具有著祈福、拜神、聽悄悄話、觀星的民俗活動。每一年人們都要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七夕節,少女們也在這一天為自己祈福。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宋詩詞中,婦女七夕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 2020年七夕節的習俗由來是什麼?七夕情人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又名乞巧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七夕節的起源於中國漢代。傳說每年這個晚上,天上的織女和牛郎在鵲橋相會。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仙女,這一夜,凡間的婦人們便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祈求有美滿姻緣。庭院裡的女人向織女星乞求穿針乞巧,所以被稱為「乞巧」,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之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 南京溧水:「七巧生活節」點燃鄉村旅遊消費新熱情
    期望心靈手巧,祈盼愛情美滿,美好的期望和對幸福未來的祝願伴隨著七夕節流傳千年。8月25日,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緣來溧水,鵲起晶橋。南京市溧水區「七巧生活節」在江蘇省傳統村落晶橋鎮石山下村啟動,一對對新人在500年桂花樹下見證不渝愛情;遊客們漫步在古村落的青磚小道,徜徉在別樣的文創集市,體驗千年古村落的七夕文化內涵,點燃了鄉村旅遊消費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