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七巧節?
七巧節,又稱七夕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巧節是怎麼來的呢?
她來自於:
一、自然天象崇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銀河的兩邊分別住著牛郎星和織女星,人們就將這兩個星宿合稱為牛郎織女。
二、時間數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傳說中牛郎織女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但「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古人選擇七月初七絕非偶然,因古人把七月七日視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的日子。也是傳說中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但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所以有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實際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蘊的希望。是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就是與數字崇拜有關。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三、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故,通常七夕這天,人們也會以各種方式祈求美好姻緣,種生求子。
四、七姐誕
顧名思義,是七姐的誕辰。
七姐是誰?
傳說中的七仙女,《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女主角,是編制雲彩、紡織品從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
七巧節的傳統民間習俗都有哪些呢?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浙江嘉興等地都有七夕香橋會習俗。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接露水
浙江等地,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廣東、福建、浙江、臺灣等地,都有拜七姐的習俗,不同地方,稱謂稍有差異,如福建稱謂拜七娘媽等。習俗也略有不同。
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廣東的七夕」是女孩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女孩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
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淨手、上香、拜祭等環節。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到七娘媽廟供奉瓜果鮮蔬、牲口等。臺灣民間還流行在這天為孩子舉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
「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這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重拾古老的記憶,重溫先輩們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放下工作中的叱吒風雲的模樣,遠離機器,放下手機,拿起針線,安心做一回巧娘,依靠我們的雙手親手縫製一個精美又特別的鑰匙包。
安心享受這特殊的節日,這美好的時光。或許,美好的事不是留住時光,而是留住記憶。或許,經年之後,無意間翻出的照片,讓我們懷念,那年的那個節日,我們一群織女,一群仙女,是這樣度過了一個下午,足矣!
未完待續,期待一起譜寫溫馨的歌謠,一起編制有趣的故事。
本次活動特別鳴謝廣東科蘿仕服裝有限公司提供溫馨場地和細緻的協助。地址:東莞市南城區新基地產業園C棟4樓
策 劃:李錦肖
執行:李錦肖 王燕
圖片/主持:莊德雲
文/編輯:李錦肖
審 閱:徐 虹
東莞市人文素養促進會是由高級禮儀導師、高級形象導師、培訓師、心理諮詢師、藝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熱心人文素養提升和推廣的人士及團體聯合發起,是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管、東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批准的具備獨立社團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組織。
促進會核心理念: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
促進會宗旨:明禮、立德、互助、成長
促進會使命:
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現代社會文明的智慧。
引領---做文明禮儀的推行者,做人文素養的領航人。
革新---立於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上,賦予人文素養新時代的氣息。
聯繫方式:
執行會長:徐虹 13926830156
執行秘書長:葉敏 15999825866
地址:東莞市南城區鴻福東園大廈二樓盛世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