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考完後為什麼要扔書、拋書?」
「如果不是因為要中考、高考,還會有多少學生願意坐在教室裡,安心聽老師講課?」
這是兩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7月20日的演講中,川師大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李松林教授,提出了這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幽默風趣的演講,生動的教學實例,引發了臺下聽課者的共鳴和思考。聽眾是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50多名新崗老師。
川師大李松林教授
本次演講,是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為50多位新崗老師舉辦的一次「星程起航訓練營」,學校特地邀請到教育大咖李松林教授,跟老師分享教育教學經驗:《核心素養需要什麼樣的課堂學習》。
李松林教授就核心素養需要怎樣的課堂?怎樣的知識才更有深度?怎樣才能高質量地設計學科問題?對老師們進行了具體有效的講解和指導,通過設計「習題式問題」、「課題式問題」、「項目式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有深度地學習。
課堂現狀:缺乏深度的學習和思考
「前幾年,每當高考結束,太多學生大量扔書拋書,為什麼?因為過去的3年,他們早就受夠了,學得累,心累。因為他們覺得沒意思。如果不是為了考試升學,還有多少人願意坐在教室裡聽課?因為我們的課堂,缺乏深度,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沒有意義。」
「現在的課堂模式是,老師先講知識點一、二、三,然後刷題,然後考試。這樣的學習,不是學生們內心想要的,會制約學生們的核心素質發展。」
什麼樣的課堂、什麼樣的學習,才是學生們想要的?才是符合核心素養培養的?
20年的課改,課堂還是老樣子
李松林教授認為,半個世紀來,我們的課堂注重雙基培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中國人喜歡好事成雙,為什麼不是三基、四基、多基?這背後有問題。
演講廳
到了2001年,第八次新課改啟動,強調三維教學和學習: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是一個立體,開始調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整體發展。但現實是,三維被拆分了,課堂裡還是看不到『人』。」
2014年,國家提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不強調雙基,也不再提三維,而是強調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關鍵的能力、必備的品格、基本的價值觀。分析中、高考,都是在考察學生的這三個綜合素養。
核心素養,關鍵字是「養」。我們養的是生命,希望有好收成、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們的課堂,問題很多。
學生為什麼學得累?因為課堂沒有深度
作為老師,你的每一節課,應該有什麼不同?什麼樣的課堂,才是與核心素養對路的課堂?
李松林表示,一定是引導學生學習,去養成核心素養。課堂45分鐘,老師的角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
李松林教授在演講
但是,我們在引導上,做得並不好。中小學老師的課堂有哪些問題?一個最普遍、最致命的問題是,學生缺少情感的體驗、思維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深度的理解,所以,課堂難以讓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我們的課堂,不缺少難度,獨獨缺少了內涵和品質,缺乏了深刻性。課堂沒有深度,就缺乏生命活力,情感沒有得到共鳴,智慧沒有活躍,思想沒有掙扎,這樣的課堂,對學生沒有意義,學得累。
課堂沒有深度的第二個後果,是嚴重製約學生的核心素養。太多的學生,有知識沒能力,有能力缺品德。知識沒有變成身心的一部分,融化進他的生命。
「你去分析下高考題,全部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如今的課堂不利於核心素養的培育。」
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的課堂
課堂變革,要往三個方向轉變
第一、讓學習動機有深度。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心累?是靠短淺、直接、裸露的動機,在支撐他們12年的學習,學得如此之累。課堂的罪過,就是學習動機的罪過。當學生靠淺層次的動機在參與課堂,他不會得到高分。因此,要讓學生的動機更純、更有深度。
第二、讓學生學習過程更有深度。「如果你想閃婚,就一定閃離,因為沒有體驗到刻骨銘心的戀愛過程。當我們告訴學生的多,他自己發現得少;當學生被訓練得多,自己理解得少,這樣的學習,也沒有深度,學到的只是知識的表面、定理、公式,沒有有多少能力和價值觀。」
第三,要讓學生學到更有深度的知識。提高數學、語文、體育、音樂學習的深度,而不是難度,這是課堂改革的核心。我們今天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課堂教學,要有價值觀和品格,一定要提高課堂學習的深度。
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
怎樣才能上出一堂有深度的課?
「好的課堂,一定要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讓他們身心都參與到課堂裡來,引發他們去思考。」李松林教授認為,老師的課堂設計,一定要有三條技術線路。
李松林教授在演講
第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學習。老師要把學生的困惑和衝突點找到,引導他們高層次的思考。靠什麼激發學生的思考?只有找到他們的新奇點、困惑點、共鳴處、挑戰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
「設計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把一個個枯燥的知識,巧妙地設計成一個個高質量的問題,把知識的痕跡抹掉,讓學生在解決、探尋、分析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激發反思。
「現在的課堂模式,帶有鮮明的灌輸和強制痕跡,不人道。如果把知識改為問題,巧妙地把知識隱含在問題裡,這就是『潤無聲,教無痕』,學生才學得更好。
第二、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每一個知識點,都有源頭,這就是知識的本質。化學鍵為什麼不叫化學棒?是有來歷的。學生不知道知識是怎麼來的,他就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但老師一定要知道知識的本質,告訴學生們知識的源頭。老師不要不厭其煩地講知識,而要反覆講解知識的規律性和本質。你講了很多戲劇鑑賞的方法,但所有的戲劇鑑賞,只有一個規律,就是衝突。抓住了本質規律,才能舉一反三。你沒有講出「一」這個本質,學生就不能「反三」。
第三、培養學生的學科思想,這是各個學科的精髓。不要只掌握龐雜散亂的知識點,要構造知識的聯繫和體系,搞懂知識之間的關係,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要讓學生理解知識有什麼用?這是知識的作用;知識應該做什麼用?這是價值。大家都知道,學了物理化學,可以造出原子彈,這是物理化學的作用,但如果你把原子彈往頭上亂扔,這就是價值觀。」
編後
李松林教授聲情並茂、幽默風趣的演講,得到老師們的高度讚賞,瞬間圈粉。新川外國語學校校長助理陳旭說,李松林教授的演講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教學實踐案例,對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極有針對性,對促進我們在課堂中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科素養培養,很有實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