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便與冰雪有著不解之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不僅學會了抵禦冰雪的嚴寒,更學會了利用冰雪、觀賞冰雪、嬉戲冰雪,同時,冰雪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價值體系。
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的原始滑雪板,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這種滑雪板以楊木為原料,底部包的是馬腿的皮毛,用一根長約兩米的滑雪杖輔助滑行。這種滑雪板很原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罕見。
隋朝時期。北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流域(現齊齊哈爾附近)。嫩江流域地處大興安嶺南部,氣候寒冷,氣溫常在零下二三十度,無霜期短,冬季達半年左右。山上多松、樺、榆、柞之木,獸類則有野鹿、獐子、狍子、獺、野豬等。北室韋人尚不會耕種,只能靠獵鹿獐、食肉衣皮來生活。至今鄂倫春人仍是如此。在漫長的冬季,江河封凍,遍地白雪覆蓋。在這樣的山野追獵野獸,很容易誤陷其中,這給人們的生產活動造成了巨大障礙。這種環境迫使北室韋人發明了一種巧妙的行動方式——「騎木而行」。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滑雪運動。
我國古代先出現滑雪,後出現滑冰。宋代出現了由滑雪發展來的「冰嬉」。《宋史禮志》中說,皇帝曾「幸後苑,觀花,作冰嬉」。這時,還出現了一種專業工具——「冰床」,兩三個人坐在木板上,上鋪被褥,由一人在冰上拉動、滑行,當時的一些官員以此作為代步工具。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就曾在滄州目睹過「冰床穿梭」奇觀,驚嘆之餘,他把這一景象寫進了《夢溪筆談》裡。
元代也稱滑雪滑冰為「騎木」,滑雪板稱做「木馬」。此時的滑具有了明顯改進:木馬底部通常包有狍、鹿等動物的毛皮以減小摩擦,並配有滑杖。這一時期,一種可以在冰上進行的遊戲——「髀石之戲」非常流行,可見冰雪運動向娛樂、競技方向的發展。
明萬曆年間,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說:「陽德門外,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床或藁薦(草墊子),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宮中往見,即絕河冰坐拖床而過。」明宮詞中也有關於冰嬉的描述:「琉璃新結御河水,一片光明鏡面菱。西苑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雲騰。」
清代,冰上體育活動受到皇室熱捧,這與滿族人的生活環境有關: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滑冰是必要的生存技能。清朝的軍隊,除馬、步、炮各兵種外,還有一支名為「八旗冰鞋營」的軍隊。所謂冰鞋,指的是滑冰。明朝後期(1600),努爾哈赤曾用冰鞋營的部隊在「薩哈連烏拉」(黑龍江的滿語名)打了勝仗。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入關以後從順治元年(1644)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止,每年嚴冬「三九」都在什剎海前舉行一次「大閱冰鞋(又叫「閱冰嬉」、冰戲、戲嬉)典禮」,延續了254年之久,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大閱冰鞋的典禮才未再進行。
定都北京之前,努爾哈赤就在關外主持過「冰上運動會」。據《滿文老檔》記載,早在後金天命八年(1623)正月初二日,正是嚴冬季節,冰面如鏡。努爾哈赤率諸福晉及滿蒙八旗貝勒福晉以及大小官員等到太子河上舉行過盛大的冰上運動會,男子踢「行頭」(用腳踢的一種冰球),女子「跑冰」。比賽開始,先由諸貝勒帶領家丁,身著八旗棉甲,腳穿靰鞡,爭搶著踢「行頭」,踢入界線內者為優勝。
踢了兩場「行頭」後,努爾哈赤與諸福晉坐到冰河的中央,觀看「跑冰」比賽。首先將參加比賽者分為兩隊,每隊各十八人,指定起跑地點。銀子事先被分放在十八個地方,頭等的給銀二十兩,二等的賞銀十八兩,誰先取到銀就給誰。在冰上賽跑時,有的人腳下失控,跌倒在地,努爾哈赤觀之大笑不止。賽畢,就在冰上擺宴,飲酒作樂一番始歸。
入關後清代歷任皇帝每年都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大閱冰鞋」。皇帝「大閱冰鞋」的地點,根據每年湖面冰凍程度的不同,具體地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全都在西苑三海之內,如北海漪瀾堂、五龍亭、中南海的瀛臺,都曾是皇帝「大閱冰鞋」的地點。後來這種軍事活動逐步演變成為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清代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瀚所繪的《冰嬉圖》,描繪了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花樣滑冰的動作有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雙飛燕等,雜技滑冰有射箭、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
19世紀末,歐美的滑冰運動傳入中國,速滑運動逐漸成為北方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冬季運動項目,1935年,就在北平舉行過滑冰比賽。1943年2月,在延安舉行了冰上運動會,比賽項目有男﹑女100米速滑以及各項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大青少年參加速滑運動的人數逐年增多,特別是哈爾濱﹑長春﹑齊齊哈爾﹑吉林瀋陽等北方城市的群眾性冰上運動開展得很活躍。1953年2月,在哈爾濱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冰上運動會,有6個單位參加了速滑比賽,創造了中國第一批速滑紀錄。1959年,舉行了第一屆全國冬季運動會。1963年,羅致煥在日本世界速滑錦標賽上獲得過1500米項目的金牌,成為中國首位速滑世界冠軍。
不過,改革開放前,我國冰雪運動還屬於小眾項目,主要是黑龍江、吉林等寒冷地方的專業隊在訓練,運動員也很少出國參加世界比賽。改革開放第二年,中國奧委會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地位,1980年2月,以李夢華為團長的中國冬奧代表團一行36人參加了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十三屆冬奧會,這是新中國冰雪健兒首次參加冬奧會。在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行的第十六屆冬季奧運會上,葉喬波、李琰在速滑和短道速滑項目上共獲3枚銀牌,實現了中國在冬季奧運會上獎牌零的突破。在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賽場上,短道速滑名將楊揚一人連奪2枚金牌,讓幾代中國冰雪國手的金牌夢想成為現實。四年之後的都靈冬奧會,韓曉鵬一飛沖天,以優美的弧線鎖定了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桂冠,為中國代表團摘取了冬奧參賽史上第一塊雪上金牌。
1983年,首都體育館滑冰館投入使用,我國開始有了室內冰場。2007年亞冬會後,我國的滑雪條件開始有了巨大改善。2008年中國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我國的冬季體育運動也由此進入快速發展期。2015年我國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後,出現了冰雪運動的熱潮,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也迎來最佳的發展機遇。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震江/文
原標題:《白色世界裡的速度與激情 冰雪運動發展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