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座城市裡最有溫情的地方,是你家樓下的菜市場;旅途中最地道的風景也在菜市場。雪蘭和末娜每去一個地方旅行,都會去當地的菜市場逛逛。雪蘭說她有一個室友,曾經特別愛找她逛街,因為她總是逛著逛著就去了菜市場,後來室友就很少找她一起逛了。
回北京的前一天,特地去了青森的菜市場。那是一個集海產品、蔬菜、熟食、雜貨為一體的市場,海產品規模最大。
青森的特產扇貝、蘋果、大蒜最佳,菜市場裡的扇貝論個賣,180日元一隻。同團的一位大哥買了3隻扇貝現場生吃了,他說味道很鮮美。也有剛做好的生魚片,同團的護士大姐還剩了一些清酒沒有喝完,就買了一盒生魚片當下酒菜,準備拿到機場吃。
魷魚的須子都很大很長,1700日元只能買到半條須子,不知道整條魷魚得有多大。魚也很大,那麼大的魚在北京的水產品市場裡沒有見過。蔬菜的種類並不很多。熟食有壽司、飯糰、醃好的鹹菜等等。市場裡還有少許雜物和二手貨攤位,有二手的包、鞋什麼的。或許吧,一個地方的菜市場,就是那裡最接地氣的風景。
她們說,愛逛菜市場的人是不會垮掉的;一個能流著眼淚吃飯的人,一定撐得過人生的低谷。
那段時間,我們幾個人讀北大才女張培祥寫的《賣米》,那是母女兩個人擔著幾十斤的米,走十幾裡山路去鎮上賣米的故事。看得我們為之動容,唏噓不已。雨婷小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不甘被菜販子壓價,她媽媽夜裡四點多起來,挑一擔一百多斤的菜走五公裡去城裡的菜市場賣菜。反正這些年總算是好了,家裡也蓋起了小樓,只是兄弟姐妹都到城裡發展了,村裡的小樓空落落的,只有兩位老人居住。
其實,生活的苦和不易,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周圍每個人,有的人看上去很強勢,有的人看上去很幸福,但每個人都有一個或者曾經有過別人看不見的不得以。
想在這個秋天去逛逛有名的三源裡菜市場,感覺那裡是北京消費的風向標,奶酪、牛油果好賣與否,都與經濟大勢緊密相關。對經濟大勢,我關心的程度不太夠,但是秋天到了,馬上就是一年裡螃蟹、海鮮最肥美的季節,末娜和北雁都有房子快裝修好了,等裝修好的日子,我們相約去菜市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