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的榜鵝濱水步道,成為新加坡人喜愛的休閒地
「新加坡打造綠道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國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國民的幸福指數,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親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這讓國民有了精神享受。」——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發言人傑森黃
9月2日,近年來成都最大規模的綠道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在成都市委提出「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的背景下,成都總長上萬公裡的天府綠道全面建成後,不僅將成為世界所有城市中,市域綠道的長度冠軍,同時也將從自然形態上幫助成都重塑經濟地理的發展空間,讓市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放眼全球,在城市綠道建設上,一些國家已經探索出一條頗為先進的發展之路。百年以前,上世紀初,綠道理念在歐美開始盛行。大都市、大型交通樞紐,將自然棲息地割裂為一個個孤島。一些國家開始將城市與城郊自然區連接起來,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保護生態多樣性。
享有「世界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綠道運動,建設連接山體、森林、公園、體育休閒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絡。新加坡迅速長成的綠道系統,或為快速都市化進程的亞洲城市提供了一個絕佳樣本。
成都商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新加坡政府負責綠道建設和維護的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發言人傑森黃向記者介紹了新加坡如何用綠道連接和打造「世界花園城市」的先進經驗,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閒交往和探索環境的空間,並表示新加坡打造綠道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國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國民的幸福指數,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親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這讓國民有了精神享受。
傑森黃表示,希望新加坡的經驗能夠給成都建設天府綠道以啟示。
綠道體系
如何連成綠肺?
榜鵝濱水步道獲頒「國際建築大獎」
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園城市」,其公園綠地系統由區域公園、新鎮公園、鄰裡公園、公園串聯網絡四級體系組成,其中公園連道計劃(PCN)相當於「綠道」,在公園綠地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聯通作用。
據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發言人傑森黃介紹,為了串聯公園綠道系統,新加坡國家公園局推出了公園連道計劃(PCN),它就包括了著名的榜鵝公園連道。
「榜鵝公園連道長度為2.4公裡,它是長達26公裡的新加坡東北河岸環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串聯起了榜鵝步道和新加坡河畔步道。它也是新加坡水庫的一處重要自然走廊,將水庫和康尼島公園(Coney Island Park)、羅弄哈魯士(Lorong Halus)溼地、榜鵝公園等連接起來,形成整體的綠道體系。在榜鵝公園連道的一些部分,我們還規劃了釣魚點和休閒度假屋,讓國民能夠更好地貼近自然、享受綠色生活。」
新加坡於1991年在其發展概念規劃中提出建設一個遍及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串聯網絡。該網絡系統將連接自然的開敞空間(如紅樹林溼地、森林和自然保護區等)、主要的公園(如區域公園等)、體育與休閒用地(如高爾夫球場、露營地、體育場等)、隔離綠帶(如居住新鎮之間的緩衝綠化帶)、局部的綠化通道(如在新鎮內聯繫居住鄰裡和新鎮中心的商業綠化步行街)及其他開敞空間(如軍事訓練基地和農業用地等)等六類開敞空間,與濱海地區連接。
榜鵝濱水步道在選材上就頗有新意,它突破材料限制,用看似木材走道,實為混凝土材料的材質,將美觀與實用合為一體的創意設計。榜鵝步道在2012年獲得由芝加哥文藝協會的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和歐洲建築藝術與城市研究中心聯合頒發的「國際建築大獎」。該獎項在2005年設立,是引領世界建築界潮流的指標之一。獲選的作品必須突破設計極限,並成為一座城市裡具藝術價值的作品。設計團隊也承繼過去榜鵝鄉間積水蓮花婀娜生長的風貌,特別在銜接步道的榜鵝尾公園裡設置兩個巨型蓮花池。詩情畫意的榜鵝濱水步道,不只受到榜鵝居民的歡迎,也會成為了新加坡人喜愛的休閒地。
狹小之地
如何串聯綠色?
「五十餘年社區規劃設計綠地空間」
在新加坡有限的城市空間裡,土地可謂寸土寸金,如何能規劃出這麼多綠道?發言人傑森黃介紹,新加坡打造花園城市、規劃綠地空間的想法自打建國時就有,「新加坡國父、故去的李光耀總理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花園城市,他認為這將幫助新加坡更好地擺脫原有的舊面貌。這對我們這個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李先生堅信這一點,並且為我們的建設者制定了相當高的標準。李先生也注意到,在殖民時代,富人更願意待在綠化好、親近自然的地方,因此他在發展經濟、城市化的同時,也非常注意國民的幸福指數,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親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這讓國民有了精神享受。這幾十年,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花園城市,我們在社區規劃階段就已經科學設計好了綠地的空間。」
「公園連道計劃,將不同的公園和綠地連接起來,讓人們更加親近大自然。公園連道計劃還打造了多處連接休閒場所,讓人們可以走路或者騎車從一個公園到另外一個公園。公園連道也成為了一個當地的社交場所,讓國民和社會團體能聚集在一起,親近自然。可以說公園連道計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河畔和灌溉系統的空間。」傑森黃對成都商報記者表示,新加坡土地資源緊張,卻有花園城市的美譽,主要源自於其綠化建設的成就。
新加坡通暢的、無縫連接的串聯綠化廊道將外圍的區域綠色開敞空間與城市開敞空間連接起來,在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區提供了足夠的場所和空間讓人們去盡情娛樂和享受,並創造出城市在花園之中的感覺。新加坡的公園連道系統不僅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的健身路徑,還可以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之所,保持生物多樣性。「我們不斷地努力,讓國民在逛公園和參觀自然景點的同時,能夠嗅到花香,與小動物們和諧相處。」
截至2012年2月底,新加坡已建成約200公裡的綠道,它們深受公眾喜愛,大多數居民選擇經由綠道上班或上學。公眾的廣泛認可促使國家公園局不得不加快建設進度,未來5年將再增加3條區域級環路。
新/聞/資/料
什麼是綠道?
美國著名綠道理論家查理斯·蘭託在其經典專著《美國綠道》中,是這樣給「綠道」下定義的:綠道就是沿著河湖、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帶狀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蹟,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的開敞空間紐帶。
其他國家如何打造綠道
美國
最早推出綠道理念 美國擁有綠道10萬公裡
美國是最早推出綠道理念的國家,公認最早的綠道是1867—1900年規劃先驅奧姆斯特德的作品「翡翠項鍊——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被視為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綠道,激起了美國眾多景觀設計師熱烈追捧。
從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加大了綠道建設的力度,並最早將其視為一項重大經濟產業進行規劃,同時還審時度勢地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目前,美國已擁有各種等級的綠道10萬公裡,總長度列世界各國之首。美國綠道建設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應能在15分鐘內從家或工作場所到達最近綠道。規劃綠道線路時,還注重考慮串聯主要的交通樞紐和換乘設施,實現綠道與其他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最終形成良好的銜接轉換交通體系。
英國綠道
「霧都」脫胎換骨成花園城市
1976年後,倫敦繼續開敞空間規劃,並延伸發展「綠道」理念,形成了包含不同類型綠色通道的「綠鏈」。英國的綠道在名稱上都不叫綠道,而叫「公共小道」。在功能上,所有的「公共小道」都適合徒步,供騎自行車的只有一部分。倫敦將「綠鏈」變成了一條能控制城市無限蔓延的綠色生態長廊,規定城市的發展只能在「綠鏈」中,通過高密度的綠化措施,增加開敞空間的可進入性,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完善倫敦城市的綠地框架和自然保育。
現今,倫敦周邊已經建設了將近300個綠色項鍊狀的開放空間,面積相當於倫敦市區的7倍,倫敦由「霧都」脫胎換骨為花園城市。
日本綠道
30年以上的大樹隨處可見
與新加坡類似的是,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密集、自然資源匱乏,而建設綠道網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矛盾。在東京等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政府仍然捨得在市中心修建儘可能多的綠道,一方面為身心疲憊的市民提供健身、遊玩、放鬆的平臺,另一方面又通過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密如蛛網的綠道還將大城市和衛星城市串聯起來,使衛星城真正對大城市起到疏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綠道網設計得異常精巧,多沿河修建,道路不寬,但樹木花叢錯落有致,30年以上的大樹也隨處可見。走在綠道上,仿佛成為「畫中人」。城市綠道還擔負著為定居或路經城市的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的重任。無怪乎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都隨時能聽到野生鳥兒快樂的啼鳴。
法國綠道
細沙鋪就,晴不揚塵雨不泥濘
法國人最熱衷跑步和騎車,故綠道在設計時就做了專門的考慮。許多濱海城市沿著海岸修建的綠道往往寬至10米,中間以白線劃開:一半路面供跑步或散步,另一半則供騎車,兩者各司其職,互不幹擾。在繁華的巴黎,所有名勝都由密密的綠道串在一起,於奢華中又透著幾分田園風味,令遊客更為迷醉。法國的城市綠道大多不以水泥或瓷磚鋪就,而替代物常常是一種細沙,據說晴天不會塵土飛揚,雨天又不會潮溼泥濘。
德國綠道
工業區改造成服務業中心
德國魯爾區大型工廠企業密布,而通過持續推出的7項綠道計劃,原本灰濛濛、亂糟糟的工業區,搖身一變汙染減輕、景色優美的宜居區。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就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改善舊工業區及舊城區的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區內空氣品質,把老工業區及其建築改造成服務業中心和旅遊目的地。
成都商報記者 胡敏娟 整理
原標題:無縫連接的綠道 大自然的饋贈 讓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盡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