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詩都看不懂,咋整?
點睛:盜夢空間,學渣喚不醒
點睛:任課老師都不知,最高59分
拒絕中規中矩的考題,儼然已成部分高校「任性」教師們的新命題風格。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大量「神題」曝出。有「心機」流的:寫出翹課最多的同學、圖片選擇任課教師的長相;有測試上網情況的:「我選擇狗帶」流行語出自哪位明星;也有有趣但燒腦的考題:如何用量變質變原理追女神?這類命題,都是「不按套路出牌」。 記者李玉倫
考試玩「心機」,順帶查崗
(老師啥長相、哪個同學翹課最多)
看起來最和考試無關的一類考題,屬於「陰險」類型的心機題。命題原因不難想到,純屬對付「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學生。
據武漢媒體報導,去年在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課程期末考試中,有道選擇題是「本學期市場營銷學老師在外表上最不像誰?」答案給出了「馬雲、何炅、李健、汪涵」四個選項。「沒被老師提及的人物是誰?」也出現在考題中,選項則為溫勒、科特勒、埃裡克伯恩、原一平。任課老師直言,就是為了考查學生是否常來聽課,題目均是平時課堂上所提及的內容。
無獨有偶,南開大學期末考試也曾考查教師長相,任課老師照片選不對不及格,南京大學中文系期末考題也曾出現「查崗」題——請寫出老師的名字。結果,老師閱卷時發現,上完一學期課,不知道老師名字的還真大有人在。
有的「查崗」更直接,山東一高校某學院期末考試曾命題:選出你認為上課最積極的3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命題者是一名副教授,他在回應質疑時解釋道:出這道題的目的絕不是讓同學相互檢舉,這是人力資源專業題,是考核360度績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評價」。
有的教師「點名」則穿插進布置作業中,去年初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新聞專業傳播學教師曾邀請同學「找茬」:認真聽課,找出一處上課講得不對的地方,或找出教材中你認為不對的地方,寫成文章,給出合適的理由和觀點,不許抄襲、拼湊、複製、粘貼。
不喜死記硬背,實踐做得好就行
(微博粉絲過千免期末考)
死記硬背一直是師生想脫離的課堂模式,部分高校為此在考試設置上別出心裁。
2014年,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學教授張春林的考試安排曾引發網民熱議。他所教的選修課《電子社區與網絡生存》作出了考試新規:微博粉絲達到1000人,且至少有10個以上粉絲的粉絲數量不少於500人;博客點擊率超過2000次,且2014年11月17日以來至少收到來自不同博友的20條以上有價值的博客評論;2014年11月24日以來,同一條有價值原創微博被不同網友轉發50次,或收到不同網友的有價值評論30次,或被閱讀1000次……達到其中要求,可免期末考試。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家庭社會學」老師則曾給學生布置過一次實踐作業:一個家庭的建立往往都是以一段戀愛為開端的,大家各自找同班同學約會,再寫一份約會報告。結果,全班學生就帶著「目的」去約會了。
一名學生曾解釋稱,其實這個作業,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浪漫,作為一門專業課,約會的具體內容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對方的言行舉止,並要對對方的行為進行分析,生成一份報告。
為讓學生注重實踐能力,有的老師還作出過直接和考分掛鈎的規定。比如,湖北經濟學院酒店管理專業一老師曾規定:上我的課,必須化妝,不帶妝上課的發現一次,平時成績扣5分。
不上網、不關注流行,等著掛科吧
(「我選擇狗帶」出自哪位明星、考題出現「草泥馬」)
無論高校期末考還是「公考」等考試,關注時事熱點、網絡事件,都已成命題一大思路。不過在具體題目設置上,一些高校教師也在力求新穎,因而,一些試卷考題因為看上去「奇葩」,幾度引發網民熱議。
在今年的期末考試中,黑龍江大學「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科目考試就曾在網上「驚豔」了一把:網絡流行語「我選擇狗帶」出自哪位明星?答案選項分別給出宋仲基、Wuli韜韜、鹿晗、李易峰。再如,被稱為「國民老公」的網絡紅人是誰?答案選項分別給出王祖藍、王大錘、王思聰、王凱則。有網民稱,題目看似簡單,不過對於那些上課點到、下課不上網的學生來說,「分分鐘掛科」也有可能。
作為「網絡和新媒體」課程,考題緊跟網絡熱點,不出意外,而刑法課考題也出現網絡流行語就令人感到新鮮了。
在南京大學刑法課程的期末考試中,曾出現這樣一道考題:甲騎著草泥馬搶奪乙的提包。因為草泥馬可以咬死人,故屬於兇器。甲的行為應認定為攜帶兇器搶奪,屬於情節特別嚴重的搶奪罪。這個說法是對是錯?「草泥馬」進入刑法課程考試,試卷一流出,就在網上引發熱議。據媒體報導,這道題的出題者、南大法學院教師黃旭巍曾揭曉答案,「這個選項應判斷為錯誤,因為根據我國刑法,並沒有『搶奪罪』一說。」
燒腦神題,有趣但「不容易」
(掉頭髮產生的光頭悖論、如何用量變質變原理追女神?)
還有一類考題,因角度新穎、有趣但答對不易,被網民稱作「燒腦」神題。
今年初,媒體曾曝出長沙某高校大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期末考題:光棍節剛過不久,你脫光了嗎?試從量變與質變的視角,談談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
對這個論述題,學生們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腦洞大開。比如,有的學生答題:量變促成質變,所以要多創造與男神溝通交流的機會,有事沒事發微信聯絡聯絡感情,多創造與男神偶遇的機會,怒刷存在感,有朝一日一定能量變促成質變。有男生則這樣回答:量變,我吃得更多了,有了肌肉女生更喜歡;質變,找了個女朋友。
而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中,為定向招攬人才,燒腦神題更是層出不窮。在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招生面試題中,有個考題是這樣的:一個人有10萬根頭髮,這不能算禿頭。掉了一根頭髮,仍然不是禿頭。按照這個道理,讓一個不是禿頭的人一根一根地減少頭髮,就得出一條結論:沒有一根頭髮的光頭也不是禿頭!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悖論?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自主招生考試考古題中,曾先給學生看一段電視劇《美人心計》的視頻,然後要求學生找出視頻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這樣的試題都因新穎又燒腦,在網上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