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常識】什麼是念佛三昧?

2021-02-08 眾善奉行

●三昧即三摩地。亦云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11頁復楊煒章居士書)

  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本站附文:

  【念佛三昧】

  (術語)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經七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又】如法華三昧,二十五三昧,彌陀三三昧為法會勤行式之名。《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相關焦點

  • 念佛三昧的境界
    你念到這一種念佛三昧的時候,你聽這颳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你聽這下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你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那兒念佛呢!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水流的聲音也是 「南無阿彌陀佛」,風動的聲音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水流風動統統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了。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這個真的是個問題!甚至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古往今來關於「三昧」真的是有太多說法啦!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三昧者,是一切禪定之總集。亦或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但禪宗所言的「一行三昧」卻是依據一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宣講的。在四祖道信大師的時代,禪宗除了依據《楞伽經》自印境界之外,另一部修學的主要經典就是這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到了五祖弘忍大師和六祖慧能大師時期,廣弘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大家不要以為羅列這些經典沒有什麼意味。
  • 念佛三昧的功德廣大無邊,不簡單!念佛的好處你要懂
    念佛三昧功德廣大無邊,具說如淨土諸經中所示,實在都是不可思議。其實,簡單而言,一切諸佛的本願,如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大願等,都是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成就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法,使眾生現世吉祥,安樂於菩提道上,未來總持佛法成就出世間的成就,最後終成佛果。
  • 什麼叫做念佛三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02什麼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一相三昧,般舟三昧,有時候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你照著一個動作,比如你念阿彌陀佛,就一直幹這個事,一直幹這個事幹的什麼東西都擾亂不了你,這就入三昧,叫做一行三昧。在《文殊問般若經》裡講到佛告文殊,說欲入一行三昧,修成念佛的一行三昧,應處空閒繫心佛。就是你自己要找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前面講到的正對西方,這個方向不能亂。
  • 佛教:念佛三昧是什麼?
    那麼,在佛教之中,念佛三昧是什麼呢?按照大勢菩薩的說法,所謂三昧指的是三摩地、三摩提等,翻譯成中文就是正受、等持、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也就是說,念佛三昧強調的是攝心專注於一緣而不散動的心境。因此,念佛三昧,所關注的是以佛為繫心境緣的定,也就是專意念佛而不散動的心境之意,換句話說,所謂「念」並不是念誦之「念」,而是憶念之「念」,關於這個「念」,《成唯識論》如此解釋:「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也正因為如此,念佛三昧這一說法,我們可從因與果兩個方面來認識。
  • 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一日, 有客詣關而問曰, 念佛一法, 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 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 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 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 與所得之相, 師其為我言之。予曰, 三昧境相, 唯證方了。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我既未證, 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已。予曰, 若論其法, 必須當念佛時, 即念返觀。專注一境, 毋使外馳。
  • 什麼是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因行:  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  果成:  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
  • 念佛人想要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
  • 念佛三昧能除世間煩惱?這三昧是什麼?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一切三昧當中,三昧也是梵語,印度話,也可以翻,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三翻作正,昧翻作受,三昧是什麼?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正定。換句話說,正常的享受是定,是清淨心。喜怒哀樂都不正常,為什麼?心動了(隨波逐流了)。
  • 宏圓法師:怎樣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
    要使念佛的聲音合乎你信願的心,使你的心念隨著專注於念佛的聲音,念久了以後,自然可以讓種種妄想的思緒澄清下來,然後,達到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了了分明,如此即能證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須多念佛,從千句到萬句,心無間斷,這樣做,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識心強迫要他一心,反而不能一心。」這一段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我們的開示。
  • 念佛人都想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文:大安法師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
  • 印光大師:念佛三昧
    當必親證念佛三昧,臨終定登上品。但辦肯心,決定成就。然世人念佛者多,證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單提。故致心與佛難得相應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決無不得之理。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參考白話文:要想攝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樣,不敢起別的妄想。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這個真的是個問題!甚至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古往今來關於「三昧」真的是有太多說法啦!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三昧者,是一切禪定之總集。亦或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但禪宗所言的「一行三昧」卻是依據一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宣講的。在四祖道信大師的時代,禪宗除了依據《楞伽經》自印境界之外,另一部修學的主要經典就是這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到了五祖弘忍大師和六祖慧能大師時期,廣弘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大家不要以為羅列這些經典沒有什麼意味。
  • 佛學智慧,什麼是念佛三昧,能達到怎樣的境界
    我們念佛修行就是要依照佛祖的教誨,修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用三種方法去修行。戒學,就是修生滅法,如何止戒,什麼是犯戒;定學,就是修四禪八定,一心不亂,無相、無念、空。念佛的是佛,人以為我念佛,我說是佛念。所以,是誰的念佛,是佛在念佛。念佛的人能夠得,念佛三昧這是肯定的,一定要有信心,得念佛三昧的人,都是上品位往生。這個念佛法門很高,和禪宗、密宗都是平等的。念佛修行可深可淺,淺就是善心念佛,用一句佛號來消自己的業障,來改善自己現前的環境和未來的命運。
  • "念佛三昧也叫做「般若三昧」"《淨空法師開示錄》
    我們念佛要怎麼念?有很多同修來問我,這部經一天要念幾遍?佛號一天要念幾聲?好像唯恐念多了。諸位要明了,大經說得好,「萬法唯心」,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來的?就是你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要是不念佛,你仔細反省你念什麼?也就是你頭腦裡沒有佛的時候,你頭腦裡面裝的是什麼?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都是念這些?
  • 禪師(念佛三昧)
    五十幾年前(一位高僧)說:我給你們一個參考,我覺得是個念佛三昧,你認為不是那是你們的事情了。我憑我記憶力,在五十年前,有一次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在福州鼓山時,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我那麼一頓。……先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同時念佛聲音深沉渾厚。
  • 談談印光法師的「念佛三昧」
    但在印光法師掩關寶慶寺的時候,還是透露他證念佛三昧的境相。  當時有客人詣關請教印光法師:   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
  • 念佛三昧的功德廣大無邊,不簡單!念佛的好處你要懂
    念佛三昧功德廣大無邊,具說如淨土諸經中所示,實在都是不可思議。其實,簡單而言,一切諸佛的本願,如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大願等,都是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成就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法,使眾生現世吉祥,安樂於菩提道上,未來總持佛法成就出世間的成就,最後終成佛果。
  • 印光法師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連載五)
    原文標題:印光大師 念佛三昧--蓮池正脈註疏之「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無念無不念是理上的念佛,雖然佛號依然出現,但是體究用不上力,提撕用不上力,無念相可得。未能親證念佛三昧者,無法揣測「不念自念」與「無念無不念」二者差別。如果是從事持用功,按部就班一路走過來的人。
  • 「念佛三昧」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他的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是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彌陀佛,可能念成股票、股票。  所以,一定是心聲相聯,這樣念久了,你的念頭才漸漸地澄清。  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