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以來,上海高島屋先走後留,受到業界關注。到底發生了什麼,使這家日本百貨業巨頭的決策發生了逆轉。
這個星期天終於得空,造訪了上海高島屋。
上海高島屋是地鐵10號線伊犁路站上蓋物業,地理位置優越。
在「伊犁路」站,只要抬頭,到處可以看到上海高島屋的導視。自今年8月23日,高島屋公開發布繼續營業的通告至今,有半個月了。這半個月裡,我將高島屋曾在六月份宣布撤出中國市場的遺憾輕輕放下,不再著急為它的離開寫點什麼。
今天,豔陽高照。
我從天山路上的百盛優客廣場步行,一路南來。途中,打開一輛哈嘍單車的鎖,騎了兩條街,將車停放在虹橋公園的鐵柵欄旁。穿過公園,來到虹橋路,順著10號線入口自動扶梯而下,3號出口上來,高島屋出現在眼前。
兩個月前,我應萬街大學藍校長之約,為內部培訓學員做了一次專題演講,題目是《讀懂上海:新虹橋商圈的魅力》,聽課者是項目準負責人。當我問道誰了解新虹橋商圈的情況時,幾乎所有同學以搖搖頭回應。
我說,看懂新虹橋商圈,就基本可以讀懂魔都上海的商業。
2.打卡聖地,休閒品牌和餐飲品哪個也不能少,好玩與吃貨總如影相隨。
上海高島屋的位置,具備打卡聖地的所有優越條件。鬧中取靜,靜中取雅。
它在虹橋區的古北區域,我把它歸入新虹橋商圈。
從主城區中心至徐家匯,再到新虹橋區域,上海商業沿著地鐵2號,向西快速延展著。
我調研過,新虹橋商圈經過大約10年的積累,逐步成型。現在3公裡半徑內,擁有超過40萬的消費者。該商圈形成了完整的商業品牌層級和業態結構。從奢侈品級別定位的尚嘉中心,到中高端定位的南豐城;從中低端定位的金虹橋,到奧特萊斯定位的百盛優客廣場。加上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區域內商業結構完整,業態齊全。
如果將新虹橋商圈看做是一個超級規模的商業經營場所的話,那麼高島屋應是新虹橋商圈的不可或缺的一個優質主力店。
在高島屋第一次宣布要撤出上海市場時,我曾經有些擔心,原因是,我認為一個成熟商圈的主力店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高島屋不再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哪個百貨品牌可以彌補它留下的市場空白呢?
高島屋是一家傳統的百貨公司,它相對於新虹橋商圈而言是結構性的存在,對該區域業態的完整性產生影響。
為什麼今天的新虹橋商圈,很吸引消費者呢?用一句成語形容叫應有盡有。應有盡有,以商業的眼光來看,深層次的含義是商品供給的全客層覆蓋,業態結構完整且合理。
也許有朋友對我的觀點有不同看法。有一點可以佐證我的觀點是合理的。政府撮合,出租方租金優惠,相關方挽留措施雖沒有太多公開信息供分析,但從今天市場反應來看,高島屋的真實存在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積極回應和支持。
3.商業文化是一個零售企業活力的源泉,高島屋的日本本土文化元素稍顯不足,而本地的商業文化元素也似缺乏。
從地鐵3號口出來一眼看到的HOLLYS COFFEE店,相對於高島屋來說是在地下一層。我要了一杯香草摩卡,坐在店裡正對著門的沙發上,靜靜地整理著這些文字。
高島屋所在的古北財富中心屬於商務區。按說休息日應該客流不會太旺,但今天到店的顧客熙熙攘攘。我粗略觀察了一下,時尚一族、商務會客者居多,老外不少,還有教日本人學中文的一對一教學情景等等。
經六月份以來的前走後留,高島屋突然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媒體提及率明顯提高。網絡傳播數量增多。有些對高島屋不甚了解的消費群體,突然發現身邊的這家百貨公司還蠻可愛的。
以下簡單摘錄簡介:
髙島屋,全名株式會社高島屋(たかしまや),是一間大型高端日本百貨公司連鎖店。1829年創立初是京都的一家二手服飾及棉料織品零售商。其總店設於日本大阪府大阪市中央區南海難波站內,在日本國內擁有20餘家連鎖店。
高島屋百貨面積6.2萬平方米,位於上海古北國際財富中心2期,從地下1層到地上7層。
從體量上看,單純百貨公司,效益表現的最佳經營面積在25000平方米以內。
上海高島屋七層,從現場實地勘察情況,四層以上似可以引入更多的業態組合,增加租賃區域。四層的日本館雖然以體現日本本土商業文化特色,但面積並不大,不足以帶動高樓層的活力。
高島屋利用這次危機公關機會,加強網絡上的傳播力度,相信會收到意外的營銷效果。
4.不與網紅同行,就沒有奼紫嫣紅,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的追捧。
2012年12月,高島屋開業。
前一年,我從深圳來到上海工作。在寶龍商業集團任副總,就在比鄰的古北財富中心辦公。中午休息的一個小時裡,在樓下漫步,常常會注意到高島屋籌備期的各種忙碌,看著裙房一天天的變化。籌備期間,高島屋沒打什麼廣告,在一個不經意的日子,靜悄悄地開張了。
去過日本的朋友,會留意到高島屋在日本百貨零售市場的表現。在日本的大阪、名古屋等城市,高島屋所處的地理位置大都非常顯眼,營銷風格特點分明,生意不錯。
在高島屋第一次宣布撤出時,它在上海已經經營了七年。但經營業績不佳,處於虧損狀態。
在新虹橋商圈10年來的成熟過程中,堅守七年之久的高島屋是參與者。高島屋當年瞅準了上海城市快速發展的契機,選址和開店的時機,從今天來看也是沒毛病的。
有一種說法,上海高島屋像一個老人開的店,缺乏青春感。
當下的商場,引入網紅店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飲品類的喜茶、樂樂茶等。
5.
做女人的生意,是百貨經營的秘訣,日資的高島屋也不例外。但女裝之外,是否還該有哪些經營品種補充呢。
我從咖啡店出來,進入超市及超外的租賃區域。開始逐層順著手扶電梯上行。
以我在深圳茂業百貨工作時,所掌握的日式百貨的經營知識來看,這些年百貨業態和樓層商品布局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先看看高島屋等樓層商品布局情況。
一層商品專櫃分類為:珠寶、鐘錶、化妝品、鞋帽,箱包、文具等。邊庭有GIADA、P.PLUS等獨立店鋪。中島商品陳列豐滿度不算高。
二層若干專營店分割出獨立經營店鋪,以大叔女裝、男裝為主。品牌有Marisfrolg、VIA CONDOTTI、LEILIAN、DANIEL HECHTER、ERIC CHEN等。
三層一般女裝、兒童服裝及用品、內衣等。
從四層開始,明顯綜合了各類服裝、雜貨、居家用品等,有填場之嫌。但也容易理解,百貨公司高樓層經營的尷尬情況不是哪一家的問題,普遍存在。
五層專設日本館,但人氣不足。教育培訓類、互動類項目。六層家具廣場。七層全部是餐飲,以日餐類為主。
我有些提不起勁。
我仔仔細細地走了一遍。此前也多來過,這幾個月,高島屋的基本情況沒有改變太多。
高島屋選擇的這個經營場地的基本條件是不錯的。層高、柱間距、空調系統、電梯系統等完全能夠滿足百貨的經營需求。
但時間久了,裝修效果明顯下降了,重新進行裝修似乎成為必然的選擇。
6.
在上海的日資品牌,諸如久光百貨、伊勢丹等風光不比從前,主要原因在於購物中心風頭正盛,是市場的主流風向。
下面說說我個人看法。
高島屋百貨的樓層商品布局,沒什麼可以說道的。百貨公司以經營女裝為主,做婦女的生意,這是真理。但是感覺上,主打品牌不突出。當下中國市場上的時尚品牌代表作在這裡沒有看到,不知道什麼原因。若以日本風格為主,也沒有感受到在大阪、名古屋的高島屋那樣銷售氛圍。在日本看到的商品豐滿的鞋區、男裝區,在這裡也比較弱。
從新虹橋商圈整體來看,高島屋隔虹橋路以北,密集分布了諸多商業業態和品牌,商品總量巨大。消費者在這個片區集中度也頗高。
高島屋以南是大片居民區,是新虹橋區域的高尚居住區。這個片區因為距離日本領事館很近,又是日本人居住的密集區域。按說,養活這麼一個本土品牌的百貨公司沒有問題。
有一種觀點是,高島屋在新虹橋商圈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具體說高島屋在一般消費者看來,它所經營的品牌識別度並不高,品牌號召力不強。一般性商品性價比沒有優勢。
我剛才在超市的一個促銷花車跟前諮詢售貨員,一把男士雨傘多少錢?她回答兩百元以上。我問是打折後的價格嗎?服務員回答,是的。說原價要四百多元呢。
在上海因為多雨,雨傘是敏感商品,是易耗品。常被拿來做價格參照物。在路邊的士多店裡,50元就可以買一把質量不錯的雨傘了。
我沒有系統梳理這家高島屋百貨的商品銷售價格,只是憑現場詢價的方式,以點論事。
7.
新虹橋商圈的多元化特色,對包容一家高島屋來說不算什麼事情,關鍵在於真正做出一家中國特色的高島屋,還需要再下一番功夫。
我給老友說過要寫點兒有關上海高島屋的文字,這個想法講出來已經有一陣子了,今天終於一個字一個敲打出來了。也算是兌現我的許諾。
跨國公司是要堅持本土化特色,還是要吸收異域元素,是高島屋需要思考的。
也許經營上,高島屋面臨的考題很多,都需要答案。
畢竟,高島屋在日本成功的發展歷史表明,它是有著自己獨到的經營之道的。局外人的評論,恐怕難以與經營者信息對等,也就難以了解經營者的苦衷。但是,不管怎樣,上海高島屋在新虹橋商圈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願它與上海共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