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時代即將過去,一代天皇就此結束。然而日本貌似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貌似世界上的潮流趨勢,在日本都掀不起太大的浪潮。21世紀的商業潮流,比如共享單車,也是折戟日本;再比如行動支付,雖然很多日本公司都紛紛加入,卻依然沒有太大起色。這篇文章我就討論一下,為何日本人如此的執著於「現金支付」。
無現金化能夠給日本帶去的「利點」
「Cashless」,這個詞語在近年成為了熱門詞彙,中國的行動支付覆蓋面十分廣泛,用一句俗語講: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但是日本人明顯對此有諸多「無感」,即將到來的令和時代,日本是否能夠真正的實現無現金社會呢?討論這個問題或許要從日本人的國民性來切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現狀,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無現金支付的比例只有20%,比北歐甚至亞洲的發展中國家還低。
站在長期的觀點來看,無現金化的發展,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促進生產性的提高,讓消費者更加便利。從這個層面來看,或許是日本經濟低迷的一劑良藥。具體來說,可以減輕普通店鋪的會計相關的工作量,減少現金管理、保管以及運輸的風險。而金融機關,也可以減少ATM以及店鋪的數量,削減成本。消費者更是省去使用現金時所帶來的不便,減少排隊時間。
日本號稱「觀光立國」,那麼外國人遊客必不可少的服務之一就是:無現金化支付。根據日本觀光廳的調查數據,外國人來到日本旅遊時最為困擾的事情就是「換錢」,去日本旅遊過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帶去日本的是整鈔,但是帶回的卻是一堆「硬幣」。因此,推進日本各類型無現金化支付,能夠促進日本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2025年目標為:40%
如此多利點的「誘惑」之下,日本近年也在逐步推進無現金化的進程。2018年7月,成立了「一般社團法人無現金推進協議會」,也卻立了在全日本推進無現金化的體制。更甚者是,日本政府為了讓民眾快速的接受無現金化社會,推出10%消費稅以後,用無現金方式支付的人將會得到積分返還的措施。(按照日本的方式,1積分=1日元)上圖為日本政府制定的無現金化率的目標推移,預計在2025年達到40%。特別針對旅遊特需方面,提出在主要商業設施以及住宿場所等觀光地,實現100%無現金化。
那麼日本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是否能夠達到普通國家的無現金化水平呢?從日本的現狀而言,未來無現金化率將會提升,但是達到中國的水平還是路途遙遠。因為日本人對於現金的執著,要遠遠大於中國人。這點從上表就可以看出,上圖為現金流通GDP佔比。日本社會雖然緩慢的在推進無現金化的進程,但是現金流通GDP比卻將近是經濟泡沫時兩倍!黃色的線是瑞典,作為無現金化的代表國家,可以明顯看出,現金佔比逐步降低。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日本人家庭中,現金形式的金融資產比例較高;金融資產逐年增加;
第一點原因,可以說明日本人觀念之中,依然對現金有著極強的執念。通過我的觀察和與一些日本人的交流之中,得出下面的幾點原因:
和他國相比,日本現金支付的環境更加便利和安全;當場即可交付完成,不會產生後續問題;使用現金支付,不會擔心超額支配;老齡化程度較高,對於現金的依賴程度和需求相對較大;日本的超低利率,使得銀行存款不多;由此可見,在很多情況下,在日本採用現金支付要比無現金支付更加便利。根據日本使用無現金支付的群體的調查,該群人使用無現金支付最大的理由是:可以得到積分返還和一定的折扣。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不導入激勵無現金消費的舉措和體制的話,日本很難實現「無現金社會」的目標。
一石二鳥的積分返還制度能否成功?
去年,日本政府預計在提升消費稅以後,對於無現金支付群體施行9個月的「積分返還」政策。具體來說,當在賣店和飲食店鋪消費時,使用無現金方式進行支付的話,可以得到支付額的5%或者2%的積分返還。日本現在的消費稅是8%,預計提升至10%,如果能夠返還5%或者2%的話,其折扣力度還是挺大。日本通過「積分返還」政策,我認為主要想達到下面兩個目的:
減少增加消費稅的影響,即降低一般民眾的抵抗情緒;推進無現金化支付;據我所知,日本此項舉措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獨具一格」的,因為並沒有其他國家為了推行無現金化進程,而在增稅的同時又對無現金化支付方式「減稅」。不過由此也可以見到,日本政府當真是「著急」了。只是,該政策真的可以實現「一石二鳥」的目的嗎?按照一般的市場規律,該政策無疑是有一定的「啟動效應」(又稱激發效應,由於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知覺和加工變得容易的心理現象),可是這種效應也是有相當局限性的。
上圖為日本推行本次政策的預算規模,積分返還制度在2019年的預算規模為2789億日元。然而,這個金額只佔據消費稅增加額度的6.1%左右,是2017年無現金結算額的0.4%。另外,日本的預算金額裡面主要包含三大部分:消費者返還部分、補助事業公司部分和廣告部分。也就是說,針對消費者的部分只有返還部分的額度,更加具有限定性了。由此可見:如果日本不加大2019年以及2020年的預算額度,恐怕難以「一石二鳥」,甚至將會得不償失。
其次,對於消費者而言,一臺手機或者卡片就能夠實現無現金支付。但是對於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為了能夠提供行動支付手段,必須要導入相關的設備以及管理系統,如果是卡片的話,還需要向發卡銀行繳納一定的手續費。日本政府雖然也制定了相關政策,降低手續費用,可是畢竟有限。已經有很多中小企業對於前期手續費用感到「困擾」,最為擔心的就是:如果日本政府不再進行積分返還或者政策傾斜的話,手續費將會回到原來水平。
最後,日本施行至今為止並未經歷過的「無現金化」制度的同時,必然會引起一定的混亂。比如北海道地震的時候,大面積的停電對平時依賴無現金支付方式的人造成巨大困擾,甚至都沒有辦法購買物品。這種情況下,原本為了更加便利而推行的無現金化制度,也會變成一種「阻礙」,只會增加消費者的「失敗體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