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文明大起底(一):山東煎餅、肥城巖鹽和大汶口文化

2020-12-12 北鬥史地研究所

本號前面文章指出,古代的「中國」,位於今日大別山一帶;所謂的「中華文明」,實際上主要是長江中下遊文明。

估計該有朋友問了:今天佔據文化主導地位的黃河流域文明,該往哪裡擱?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該往哪裡擱?

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誠如本號前面文章所述,《明史》等史料中記載的三大書寫體系、四大文明古國、五大洲,皆位於今日中國境內。

第一大洲叫亞細亞洲,文明代表為古中國和古巴比倫,位於今日大別山,倉頡文,書寫方式從上到下;

第二大洲叫利未亞洲,文明代表為古印度,位於今日雲南北部,梵文,書寫方式從左到右;

第三大洲叫歐羅巴洲,文明代表為古埃及,位於今日四川,佉盧文,書寫方式從右到左。

第四大洲叫亞墨利加洲,文明代表未知。

第五大洲叫得墨瓦臘泥加洲,文明代表未知。

那今天的黃河流域,是不是《明史》中的第四大洲或第五大洲呢?

一、山東煎餅

明朝時期有本書,叫做《職方外紀》,是介紹世界各地風土物產的,比《海國圖志》早200度年。

根據《職方外紀》記載,亞墨利加洲分為南亞墨利加和北亞墨利加兩部分。這其中,在南亞墨利加的東部,有一個大國,叫做「伯爾西」

伯爾西人吃的食物,很有意思,「地不產米、麥,不釀酒,用草根曬乾磨麵作餅以當飯。」

這個地方不產大米,也不產小麥,也不釀酒,而是把草根曬乾,磨成面,做成餅當飯吃。

這場景,熟悉嗎?

普天之下,把煎餅當飯吃的,除了山東人,還有哪裡?

更重要的是:這個山東煎餅,現在都是米麵做的,解放前的時候,真的是草根甚至樹皮磨成粉做的!

二、東方狼魚

《職方外紀》還記載說:"(伯爾西)土人能居水中一二時刻,復能張目明視。亦有能遊水最捷者,恆追執一大魚名都白狼而騎之,以鐵鉤鉤入魚目曳之東西走轉捕他魚。「

這裡的原住民能在水中待上很長時間,還能在水下睜開眼。還有水性最好的人,會一直追著一種叫做都白狼的魚,騎上這種魚,然後用鐵鉤勾住魚的眼睛,拽著魚東西奔走,去捕捉其他的魚類。

都白狼,即是今天的東方狼魚,俗稱梭子魚。這種魚體型象梭子,可以長到1.8米長,非常兇猛。山東瀕臨的黃海、渤海,是東方狼魚的主要產地之一。

三、 肥城巖鹽和大汶口文化

接著,《職方外紀》裡還說:「其南有銀河,水味甘美,嘗湧溢平地,水退,布地皆銀沙、銀粒矣。河身最大入海處闊數百裡,海中五百裡一泒尚為銀泉不入,滷味。其北又有一大河名阿勒戀,亦名馬良溫河身曲折三萬裡未得其源。兩河俱為天下第一。「

伯爾西的南部,有一條銀河,水味道甜美,經常溢到地面上,等水退去的時候,地上都是銀沙銀粒。這個銀河入海處最寬的地方有數百裡,在海中五百裡處有一個瓜狀的坑,這個銀河不流進去,這個坑是鹹的。

伯爾西的北部,又有一條大河名叫阿勒戀,別名馬良溫河,河身曲折三萬裡,找不到源頭。

這兩條河,都是天下第一。

我們來看山東省濟南市、泰安市周邊的山水。

在泰安市的南邊,是一條河,叫做大汶河。這條河的發源地和流經地,沂源縣、蒙陰縣、新泰市交界地帶,是一個銀礦。因此,這條河的河水裡會有銀砂、銀粒,是謂「銀泉」。

大汶河從東向西留取,在東平縣注入東平湖(有的地方把湖稱作海)。東平湖的東北,就是肥城,其地形頗像一個圓形的瓜,是謂「泒」。大汶河從肥城南側流過,但並不注入這個瓜形地區。

肥城,除了桃子有名外,還有一樣有名,那就是巖鹽,這裡有山東省最大的巖鹽礦,是謂「滷味」。

在濟南的北側,就是黃河。黃河曲曲折折,源遠流長,特點和馬良溫河非常符合。

然後,看到「大汶河」三個字,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想到「大汶口文化」。沒錯,伯爾西所在的泰安市,正是大汶口文化的發掘地。

那麼所謂的」大汶口文化「,和史料對應起來的話,實際上是屬於南亞墨利加文明,屬於伯爾西文明。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大黃河文明之旅 ▏沿黃河到山東,探訪上古文明,喚醒沉睡千年遺蹟
    她創造了輝煌的黃河文化,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創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今天,我們開啟一場黃河文明之旅,來到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山東,去探訪文明黃河留下的遺蹟!
  • 大汶口文化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王因遺址是早期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屬於黃河下遊的一支原始文化。大汶口文化源遠流長,至遲在公元前4500年開始,至公元前2300年前後過渡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先後持續約2000餘年的時間,其間可分早、中、晚期。
  • [關於黃河的歷史]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
    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
  • 黃河流域論
    二、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含制度文化)。其中,物質文化以創造勞動工具和磨製石器為主要標誌,精神文化以陶製彩繪和象形文字的產生為主要標誌。這反映在生產領域表現為農耕文明的興起,反映在生活領域表現為父系氏族部落的形成。
  • 黃河流域 中華民族的魂
    二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從考古發現看,黃河流域是中國大地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區域,時間在公元前3000—5000年之間,並可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遍布於黃河下遊,以裴李崗文化為代表;中期遍布於黃河中遊,以仰韶文化為代表;晚期延伸到青海的潢水流區和山東的大汶口,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仰韶文化。
  •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上古時期:大汶口文化興起
    中國黃河下遊地區是新石器時期的發源地,因為發現在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區在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地區,淮河下遊地區。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現在已經發掘出來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縣呈子、日照縣東海峪和膠縣三裡河等遺址。
  • 大汶口文化全追蹤!
    在中華大地上,華夏兒女用勤勞和質樸的雙手締造著璀璨的華夏文明。每一個古老的文明階段都是值得我們了解和銘記的。今天就來說說,中華大地上的先祖們是從何時進入父系社會時代的。眾所周知,原始氏族社會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直至大汶口文化時期,中華文明正式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持續了約2000多年。因1959年在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被發掘而得名。大汶口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泰山周圍地區,延及山東中南部和江蘇淮北一帶。
  • 中國大汶口盆地發現新「鹽盆」
    2008年09月02日 收藏    昨日,地處泰山、汶水之間的大汶口盆地發現一個新「鹽盆」,預計可新增巖鹽資源量超過1億噸。新發現的巖鹽礦層質量穩定,經濟技術條件優越,具備建設大型化工、建材基地的資源條件。  山東省地礦局第五地質礦產勘察院總工程師劉敬傑說,過去,他們僅探明大汶口盆地內部存有巖鹽,而近期完成的ZK01鑽孔成果表明,大汶口盆地北部的次級盆地大西牛窪地也存有巖鹽,這一發現填補了在該地區尋找巖鹽礦床的空白,改變了以往對大汶口盆地的地質認識。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展開幕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而中國陶器起源於黃河流域,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有精美的彩陶、紅陶、黑陶器等,秦漢釉陶到唐宋三彩,陶器在中國源遠流長;從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漢魏青瓷到隋唐白瓷、宋元名瓷,歷代都有著名的陶瓷窯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了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址,後來,在以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為中心,包括河北、甘肅、青海的一些地區都發現了同樣類型的文化遺址,所以就以發現地仰韶村命名為「仰韶文化」。
  • ...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山東惠民——黃河流域正在崛起的生態綠城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日照市東港區、臨沂市蒙陰縣、濱州市惠民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榮譽稱號,青島萊西市、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威海市環翠區威海華夏城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今天為你介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山東惠民——黃河流域正在崛起的生態綠城。
  • 這就是山東|走進山東,一眼望千年
    提起山東,你會想到什麼?是煎餅卷大蔥?三碗不過崗?藍翔技校挖掘機?大明湖畔夏雨荷?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還是山東人的熱情好客?是鮁魚餃子等特色美食?如果僅僅是這些,那麼你有點孤陋寡聞,一定還有不是你僅僅知道的這些,畢竟「好客山東」不是蓋的.....
  • 泰山文化象徵意義漫談(七)歷史之東方文明(音頻)
    人類誕生在大約三百萬年前,但人類的蒙昧時代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是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這個時期就是考古學上舊時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一般認為,人類文明的源頭在東方,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是人類進入了農業社會文明。從這個時段開始,世界的東方陸續走進農業社會。古代的北非和亞洲沃野千裡、灌溉便利,獨特的農耕環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在黃河流域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就相關問題,《中國發展觀察》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事關民族復興和永續發展中國發展觀察:如何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這一國家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安全將起到怎樣的關鍵作用?
  • 淮河文明是華夏文明唯一源頭,你信嗎?
    淮河文明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的中心地位,長期被忽視;在華夏歷史文化研究中僅僅把它作為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融合地,但事實是,淮河文明卻是中國南北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誕生、
  • 黃河文化資源有哪些?沿黃九省區文博「管家」曬「家底」
    在當天舉行的「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研討會」上,沿黃九省區文博部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盤點,並交流分享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據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是由河南博物院提出倡議,由青海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山東博物館共同發起成立,共聯合了黃河流域九省區的45家各級、各類博物館。
  • 山東人為什麼喜歡吃煎餅?秦國著名將領蒙驁是發明者
    煎餅是著名的山東特產之一,是一種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麵食。其做法是,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燒熱的鏊子上,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煎餅易保存,不易變質,卷以大蔥和醬而食,風味別致。
  • 構建山東黃河流域國家公園體系 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為保護黃河流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依據《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山東省應以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高低為依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與自然公園 3 種類型的體系。一是在重要自然保護地設立國家公園。
  • 山東莘縣:發揮公益訴訟職能助推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正義網聊城12月12日電(記者盧金增 通訊員趙娣)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以來,山東省莘縣檢察院立足轄區黃河流域治理現狀和保護需求,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公益監督職能,為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