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前面文章指出,古代的「中國」,位於今日大別山一帶;所謂的「中華文明」,實際上主要是長江中下遊文明。
估計該有朋友問了:今天佔據文化主導地位的黃河流域文明,該往哪裡擱?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該往哪裡擱?
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誠如本號前面文章所述,《明史》等史料中記載的三大書寫體系、四大文明古國、五大洲,皆位於今日中國境內。
第一大洲叫亞細亞洲,文明代表為古中國和古巴比倫,位於今日大別山,倉頡文,書寫方式從上到下;
第二大洲叫利未亞洲,文明代表為古印度,位於今日雲南北部,梵文,書寫方式從左到右;
第三大洲叫歐羅巴洲,文明代表為古埃及,位於今日四川,佉盧文,書寫方式從右到左。
第四大洲叫亞墨利加洲,文明代表未知。
第五大洲叫得墨瓦臘泥加洲,文明代表未知。
那今天的黃河流域,是不是《明史》中的第四大洲或第五大洲呢?
一、山東煎餅
明朝時期有本書,叫做《職方外紀》,是介紹世界各地風土物產的,比《海國圖志》早200度年。
根據《職方外紀》記載,亞墨利加洲分為南亞墨利加和北亞墨利加兩部分。這其中,在南亞墨利加的東部,有一個大國,叫做「伯爾西」。
伯爾西人吃的食物,很有意思,「地不產米、麥,不釀酒,用草根曬乾磨麵作餅以當飯。」
這個地方不產大米,也不產小麥,也不釀酒,而是把草根曬乾,磨成面,做成餅當飯吃。
這場景,熟悉嗎?
普天之下,把煎餅當飯吃的,除了山東人,還有哪裡?
更重要的是:這個山東煎餅,現在都是米麵做的,解放前的時候,真的是草根甚至樹皮磨成粉做的!
二、東方狼魚
《職方外紀》還記載說:"(伯爾西)土人能居水中一二時刻,復能張目明視。亦有能遊水最捷者,恆追執一大魚名都白狼而騎之,以鐵鉤鉤入魚目曳之東西走轉捕他魚。「
這裡的原住民能在水中待上很長時間,還能在水下睜開眼。還有水性最好的人,會一直追著一種叫做都白狼的魚,騎上這種魚,然後用鐵鉤勾住魚的眼睛,拽著魚東西奔走,去捕捉其他的魚類。
都白狼,即是今天的東方狼魚,俗稱梭子魚。這種魚體型象梭子,可以長到1.8米長,非常兇猛。山東瀕臨的黃海、渤海,是東方狼魚的主要產地之一。
三、 肥城巖鹽和大汶口文化
接著,《職方外紀》裡還說:「其南有銀河,水味甘美,嘗湧溢平地,水退,布地皆銀沙、銀粒矣。河身最大入海處闊數百裡,海中五百裡一泒尚為銀泉不入,滷味。其北又有一大河名阿勒戀,亦名馬良溫河身曲折三萬裡未得其源。兩河俱為天下第一。「
伯爾西的南部,有一條銀河,水味道甜美,經常溢到地面上,等水退去的時候,地上都是銀沙銀粒。這個銀河入海處最寬的地方有數百裡,在海中五百裡處有一個瓜狀的坑,這個銀河不流進去,這個坑是鹹的。
伯爾西的北部,又有一條大河名叫阿勒戀,別名馬良溫河,河身曲折三萬裡,找不到源頭。
這兩條河,都是天下第一。
我們來看山東省濟南市、泰安市周邊的山水。
在泰安市的南邊,是一條河,叫做大汶河。這條河的發源地和流經地,沂源縣、蒙陰縣、新泰市交界地帶,是一個銀礦。因此,這條河的河水裡會有銀砂、銀粒,是謂「銀泉」。
大汶河從東向西留取,在東平縣注入東平湖(有的地方把湖稱作海)。東平湖的東北,就是肥城,其地形頗像一個圓形的瓜,是謂「泒」。大汶河從肥城南側流過,但並不注入這個瓜形地區。
肥城,除了桃子有名外,還有一樣有名,那就是巖鹽,這裡有山東省最大的巖鹽礦,是謂「滷味」。
在濟南的北側,就是黃河。黃河曲曲折折,源遠流長,特點和馬良溫河非常符合。
然後,看到「大汶河」三個字,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想到「大汶口文化」。沒錯,伯爾西所在的泰安市,正是大汶口文化的發掘地。
那麼所謂的」大汶口文化「,和史料對應起來的話,實際上是屬於南亞墨利加文明,屬於伯爾西文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