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學聖:大陸暫停陸生來臺,兩岸關係更險峻
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接受訪問時表示,在大陸的臺生與在臺灣的陸生,原本是兩岸交流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去年「反滲透法」通過,已經替兩岸交流築起無形高牆,現在又拿疫情當藉口全面中斷,影響將是30年、50年,變成沒有橋梁的兩岸關係,只有硬碰硬,這才是最讓人憂心。
-
兩岸三地反中勢力:現況、思維路徑與政策建議——兼論在臺陸生群體...
一文,發表在香港反中媒體「端傳媒」上,詆毀中國大陸宗教自由政策,將地方官的個別行為上升到合法教徒與中國政府之間的衝突,片面認為中國大陸不民主、宗教信仰不自由。這種論調作為長期反華的趙思樂來說,並不奇怪,但持有這種論調的不只是中國大陸異議人士,更有已經歸屬中國領土的香港知名人士。
-
港媒:大陸暫停陸生赴臺,折射兩岸關係更險峻
香港中評網10日發表記者黃文杰的評論說,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在大陸的臺生與在臺灣的陸生,原本是兩岸交流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去年臺灣「反滲透法」通過,已經替兩岸交流築起無形高牆,現在陸生赴臺路徑又因疫情中斷,影響將是30年、50年,變成沒有橋梁的兩岸關係,只有硬碰硬,這才是最讓人憂心。
-
國家教育部發聲,蔡英文毀兩岸關係,失去的將不止陸生陸客
在疫情和兩岸形勢的雙重壓力下,國家教育部於前幾日宣布暫停大陸各地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消息一出則震驚了臺灣教育界。不過了解一些內情的人都清楚大陸學生在臺灣是受歧視的,待遇遠不如在陸臺生。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嚴重破壞了兩岸教育交流,這此臺方更是以疫情為藉口不讓陸生回臺繼續學業,既然不歡迎大陸學生,自然我們也可以不在島內再讀書。
-
臺灣放寬入境政策 部分在臺就讀陸生得以返校
相互釋出善意,努力讓兩岸關係重開機。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負責人陳時中說,在指揮中心看來,只要按規定進行14天居家檢疫的境外生都是安全的,考量學生來臺是有計劃性的,且19個風險國家和地區名單仍不斷變動,不確定性太高,單以19個國家和地區決定開放哪些境外生來臺,不全然公平,因此認為只要把防疫措施做好,決議先開放應屆畢業生來臺。
-
林 橡 | 兩岸三地反中勢力:現況、思維路徑與政策建議——兼論在臺陸生群體社會處境與建議
一文,發表在香港反中媒體「端傳媒」上,詆毀中國大陸宗教自由政策,將地方官的個別行為上升到合法教徒與中國政府之間的衝突,片面認為中國大陸不民主、宗教信仰不自由。這種論調作為長期反華的趙思樂來說,並不奇怪,但持有這種論調的不只是中國大陸異議人士,更有已經歸屬中國領土的香港知名人士。
-
暫停陸生赴臺,是否預示今後兩岸教育交流縮緊?
是否預示今後兩岸教育交流會縮緊?暫停陸生赴臺就讀,對島內高等教育會帶來哪些影響?已在島內高校就讀的陸生是否可以順利完成學業?他們的正當教育權益如何得到切實保障?針對島內外教育學界和陸生關注的這些問題,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與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部分臺灣高校和大陸兩岸關係研究學者做了連線。
-
臺教授:臺灣的高校關掉一半才正常 多招陸生還有救
長期研究高等教育的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翁福元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高美醫專退場,根源於錯誤的政策,當年臺當局廣設大學,根本就是為了選票,其實臺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大學,從160所降到80所,「關一半」才是正常高教發展。但如果臺灣有更多陸生,或許這股倒閉潮還有救。
-
港媒:赴臺陸生數量「腰斬」 臺高校「欲哭無淚」
據媒體報導,臺灣今年大學部榜單揭曉,陸生名額減半,只有不足千人被錄取。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陸生入臺人數暴跌,原因人人都知,主要是政策歧視,只針對大陸學生的「三限六不」仍未鬆綁;臺當局對大陸採敵視態度、兩岸氣氛不對等,生源枯竭的臺灣高校,有種無語問蒼天的感覺。
-
旺報社評:重視李戡現象 開放陸生來臺
臺海網7月29日訊 臺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評《重視李戡現象 開放陸生來臺》,以下為全文:今年起,臺灣學生可以憑學測申請進入大陸頂尖大學就學,這不但意味著臺灣學子可以有更寬廣的選擇,同時也表示大陸即將與臺灣競逐青年人才,未來效應不容小覷
-
學者:拜登上臺後 美國對臺政策將存在三方面局限性
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在疫情仍未結束的態勢下,中國與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增加了亞洲國家的信心,這也使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日前得以籤署。亞洲經濟的發展使其對美國的依賴有所減少,但美國仍然是重要的角色。
-
臺私立大學校長:兩岸關係停擺 臺灣面臨嚴重困境
,首當其衝是陸客接著是陸生,預估下學期起,中南部陸生人數下降驚人,他以閩南語「挫咧等」(緊張)形容這段狀況未明朗的心情,衷心期盼兩岸能和平穩定繼續走下去。 據報導,張光正接受中評社訪問,談談520之後蔡當局上臺,由於未能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溝通管道全面停擺,對於陸客以及可能陸生的衝擊。
-
兩岸學者聚焦亞太局勢與美中臺關係 蘇起:臺灣外「拖」內「鬥」
兩岸學者聚焦亞太局勢與美中臺關係 蘇起:臺灣外「拖」內「鬥」 2018年09月04日 16:19:15 來源:你好臺灣網
-
臺灣開放2歲以下「小明」回臺,何時能解禁陸生?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15日晚間宣布,7月22日起開放日本、韓國等19個低風險及中低風險國家及地區的境外學位新生來臺。不過開放的國家及地區中,不包括中國大陸。把這兩則消息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民進黨當局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一是歧視,二是雙標。
-
王信賢:蔡當局兩岸政策多膝躍反射回應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信賢8日在馬英九基金會舉行的「習馬會三周年政策研討會」表示,面對大陸的各項「磁吸」措施,我們發現臺當局多是「這不準、那違法」的膝躍反射回應,如大陸「三十一項措施」,臺當局雖提出反制措施,但多被解讀為多負面懲罰而少正面勸誘,同樣在「居住證」議題亦然。
-
兩岸關係拐點 臺灣學者:民進黨繞不開「九二共識」
但選後的新聞點恰恰就在這裡,因為人們對那8年執政給兩岸關係帶來的衝撞和傷害記憶猶新。因此,民進黨是否還是那時的民進黨?民進黨如何評估自己的「贏」?當選的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這些都是兩岸乃至國際學者用心觀察、謹慎分析之處。選後第二天早晨,臺北即啟動「研討」模式,記者在臺北也密集採訪請教專家學者,梳理他們的分析。
-
大陸學者聚焦2020臺灣選舉: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臺灣網 張亞靜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9日北京訊(記者 趙靜)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當前臺灣政局及兩岸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11月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六十餘位涉臺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2020年海峽兩岸關係遭受多方因素衝擊,跌入低谷,兩岸學者認為,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目前尚未出現緩和跡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13日在「雲端」舉行,兩岸逾60位專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展開研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指出,2020年兩岸關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衝擊。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臺灣政治局勢演變與臺當局採取對抗性兩岸政策;三是美國大選與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以遏制中國大陸。
-
蔡英文要擴大兩岸衝突,國際社會無人理睬,反倒成了兩岸公敵
目的是要在兩岸同胞之間製造敵意,企圖挾洋自重,進一步升高兩岸對抗。這樣的圖謀不會得逞。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是離間不了的,企圖遏制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更是不自量力。蔡英文作此發言後,國際上對此說法也是「漠視無比」,連發布專訪的法新社也並沒有特殊響應。
-
兩岸關係進入促統新階段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發表的2021年報告《預防優先次序調查》,首次將臺海危機列為「全球潛在衝突中最高級別」。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日前表示,當今全球政治軍事衝突風險最高的地方在臺灣。在這些歐美學者心目中,目前臺海和平的局面,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病人,隨時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