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米比亞西部,納米布沙漠緊鄰著冰冷的大西洋海水,黃色的沙與藍色的海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景象。但在西北部,沙漠卻有了一個恐怖的名字——「骷髏海岸」。
15世紀大航海時代探險的葡萄牙海員經過這片海域時不寒而慄,把這裡稱為「地獄之門」,而本地的土著布須曼人則稱這片土地是「上帝發怒的結果」。
據說,1933年,一位瑞士飛行員諾爾從開普敦飛往倫敦時,飛機失事,墜落在這個海岸附近。有一位指出諾爾的骸骨終有一天會在「骷髏海岸」找到,骷髏海岸從此得名。可是諾爾的遺體一直沒有發現,但給這個海岸留下了名字,這就是「骷髏海岸」名稱的由來。
這條海岸綿延500公裡,平日裡備受烈日煎熬,顯得異常荒涼。骷髏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駁的金色沙丘,與大海相連,美麗而又充滿著危險。這裡8級以上的大風常年呼嘯,卷著卷著沙灘上一座座流動的小沙丘,發出隆隆的轟鳴聲,就像是兇惡的野獸發出的嚎叫。海面水勢交錯,暗流洶湧,海面下隱藏著參差不齊的暗礁,海面上飄著撲朔迷離的霧海,蒙蔽了人的視線,令來往船隻經常失事。在這一片海域失事的船隻超過1000艘了,所以這裡也被稱為地獄海岸,是很多船員的禁地。
海岸邊傾覆的船隻。這一艘看起來時間並不太久。
傳說有許多失事船隻的倖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慶幸自己還活著,孰料竟慢慢被風沙折磨致死。時日至今,在海難中失事而破裂的船隻殘骸,依然雜亂無章地散落在荒涼的海岸上。
因失事而破裂的船隻殘骸,雜亂無章地散落在世界上一條最危險荒涼的海岸上。南風從遠處的海吹上岸來,納米比亞布須曼族獵人叫這種風為「蘇烏帕瓦」,吹來時,沙丘表面向下塌陷,沙粒彼此劇烈摩擦,發出咆哮之聲。對遭遇海難後在陽光下暴曬的海員,以及那些在迷茫的沙暴中迷路的冒險家來說,海風有如獻給他們的靈魂輓歌。
在海邊,大浪猛烈地拍打著緩斜的海灘,把無數的小石子衝上岸邊。花崗巖、玄武巖、砂巖、瑪瑙、光玉髓和石英的卵石被衝上灘頭,隨著浪濤譁譁作響。在海岸沙丘的遠處,7億年來由於風的作用,把巖石刻蝕得奇形怪狀,有若妖怪幽靈,從荒涼的地面顯現出來。而在骷髏海岸南部,連綿不斷的內陸山脈是河流的發源地,但這些河流早已經乾涸。幹透了的河床就像沙漠中荒涼的道路,一直延伸至被沙丘吞噬為止。
與白晝裡灼熱的沙灘相比,海水永遠是冰涼的,因為本格拉寒流從南極洲一直向北流去,冰冷的海水也是這裡上億年缺少降雨的原因,沙漠因此形成。寒流帶了了大量養分和浮遊生物,這裡也是天然的漁場,盛產沙丁魚、鯤魚和鯔魚等,這些魚引來了一群群海鳥和數以十萬計的海豹,在骷髏海岸的海灣裡繁衍生息。
綿延近500千米的海岸
這條5 0 0 千米長的海岸備受烈日煎熬,顯得那麼荒涼,卻又異常美麗。從空中俯瞰,骷髏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駁的金色沙丘,這是從大西洋向東北延伸到內陸的沙礫平原。
腐蝕掉的沉船創造出可怕又怪誕的景象;
骷髏海岸一邊是泛著白色浪花的湛藍海水,一邊是溫柔的紅色沙丘,如同沐浴中的粉紅佳人。
在這裡的每一個角度,都會提醒悲劇命運,這裡奪走了很多水手甚至一些飛行員的生命;
然而,就在那湛藍海面之下,兇悍的本格拉寒流正無聲無息地製造著無盡的災難,它就是骷髏海岸的罪魁禍首。
本格拉寒流沿南非和納米比亞西海岸從南向北流動,它攜帶了南極高寒地區的深海冷水,是一股強大且低壓的寒流,流速為0.5米/秒。它使海水蒸發緩慢,使水汽不易上升,因而海面多平流濃霧。大霧之中能見度低,船舶自然難免觸礁或遭遇其他兇險。海水蒸發量極少,水汽又不易上升,海面溼汽也就流動緩慢。岸上當然降水極少,氣候酷旱,最旱處年降水量只有10毫米。8000萬年的酷旱毫不留情地將海岸沙漠化,造就了世上最古老、最乾旱、人類根本無法生活的納米布沙漠。
綿延310英裡的納米比亞西部,到處都是沉船,有的甚至已經有幾百年歷史;毗鄰沙漠的海岸在潮汐的作用下形成特殊的地貌:沿著海岸構成沙脊,沙脊與海岸間又構成狹長的凹陷帶。在這種情況下,波浪有充足的動能漫過沙脊進入凹陷帶,衝上海灘,但回落的海水卻難以再越過沙脊返回大海。凹陷帶中的海水越聚越多,最終從沙脊的較低缺口衝決而出,形成了強勁的離岸流。離岸流如射束激流那樣狹窄而強勁,以垂直於海岸的方向向外海流去。遇險者如不幸被捲入其中,必被拖入深海萬劫不復。
鯨魚和海豹的骨頭散落在海岸上
本格拉寒流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流經的海域構成上冷下熱的溫度躍層,使海水上下對流湧升不斷。海底的浮遊生物和營養鹽浮上海面,形成了盛產金槍魚、鱈魚、鳳尾魚的大漁場。然而,大漁場既是窮苦漁民的希望,也往往是他們葬身的墳墓。
在骷髏海岸,與本格拉寒流相伴同行的還有八九級的西南風,當地人稱之為「蘇烏帕瓦」。「蘇烏帕瓦」呼嘯而至時,沙丘迅速塌陷。遇險者如不幸身臨其境,往往連「救命」也來不及呼喊,瞬間即被活埋。因此,「蘇烏帕瓦」被稱為亡魂的輓歌。
在骷髏海岸發現的大多數骷髏屬於動物,其中也包括人,很多遇難的水手在海岸慢慢死去。
窮追到底,科學家們發現本格拉寒流其實是南半球西風漂流孕育的「孽種」。
所謂西風漂流,乃是在南北緯約40~60度之間的西風帶海域內,因強大西風的推動,海水自西向東流動所形成的全球最強勁的洋流。西風漂流屬於風海流。在南半球,西風漂流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環繞南極洲形成了環流。與北半球不同,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寒流。
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遇到大陸後,自然會向兩側分流,形成補償流。在南緯42~48度間,西風漂流抵達非洲大陸南端海域。隨後主流繼續東流進入印度洋,支流則沿非洲西岸向北,形成了骷髏海岸的罪魁本格拉寒流。
這裡瀰漫著灰色的海霧,這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足夠的水分、地衣讓其他適應荒漠的植物得以生存在這裡;
於是,西風漂流孕育了本格拉寒流,本格拉寒流又造就了一邊是苦海、一邊是火焰的地獄海岸。在骷髏海岸的死亡谷中,你會看到揮舞著枯枝的駱駝樹。它們雖然已經死亡了好幾百年,卻仍然向著天空孑然矗立,蒼涼悲壯,縱然被沙漠製成了木乃伊,也永遠保持著莊嚴。那是荒野永久的呼喚。
【經典考題賞析】
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李江改編)
材料一:納米比亞地理位置圖、納米比亞略圖。
材料二:納米比亞地處非洲南部,國土面積82.54萬Km2,海岸線長1600Km,漁業是該國第二大經濟產業。納米比亞捕魚量位居世界前十位,年漁獲量穩定在50萬噸左右,其中90%以上出口到國際市場;近年來,集中發展水產養殖業和高附加值水產品生產。
材料三:在納米布沙漠和大西洋水域之間,長達500千米的海岸被葡萄牙海員稱為「地獄海岸」,也叫作「骷髏海岸」,多海難事故發生。納米布沙漠是納米比亞最大的沙漠,多霧是納米布沙漠沿海地區的固有特徵。納米比亞的海岸線上,廣闊的紅色沙漠依偎著蔚藍的大西洋,高大沙丘的滾滾沙流飛瀉入海,形成壯觀的「倒沙入海」奇景(如上圖所示)。
(1)簡述納米布沙漠沿海多霧的原因。(4分)
(2)推測「倒沙入海」奇景的多發季節及形成原因。(6分)
(3)甲海域漁場冬夏季節捕魚量差異較大,請從大氣環流的角度解釋該現象。(4分)
(4)簡析漁業成為納米比亞支柱產業的原因。(6分)
(5)結合圖文材料,簡析「地獄海岸」多海難事故的原因。
(6)試推測納米布沙漠的物質來源和沙丘呈棕紅色的原因。
參考答案:
1.(20分)
(1)西海岸寒流流經,水溫和氣溫低(2分);來自大陸的熱空氣經過寒冷的海面形成逆溫,水汽凝結成霧(2分)。
(2)夏季(1月)(2分) 氣候乾旱,多沙漠(2分);夏季受東南信風帶控制,盛行離岸風(2分)。
(3)冬季(7月)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上升流減弱,捕魚量少(2分);夏季(1月)受東南信風帶控制,離岸風使上升流增強,捕魚量大(2分)。
(4)①毗鄰大西洋,海岸線長;②沿岸上升流,漁業資源豐富;③捕魚量大,國際市場廣闊;④水產養殖業和高附加值水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5)沿岸海域大霧瀰漫,天氣惡劣,能見度低;(2分)沿岸海域風大浪高,海上航行風險高;(2分)沿岸地區沙漠廣布,氣候乾旱,水資源嚴重不足,人煙稀少;(2分)處於歐洲通往亞洲的航線上,過往船隻多(或捕魚船隻多)((2分)任答三點即可)(6分)
(6)沙漠物質來源於海岸的基巖;(2分)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海岸表層的基巖在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形成沙礫,沙礫不斷積累便形成納米布沙漠;(2分)該地緯度低,氣溫高,沙丘中的豐富鐵質氧化,呈現出棕紅色(2分)(6分)
知地明理
歡迎關注與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
您的關注就是對月光下的葫蘆的支持
微信號: L1228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