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城市對我的印象是膚淺的、零散的,它們蜓蜓點水般的掠過我那汪記憶的清泉,卻也是美不勝收,除當年人潮湧動的馬道巷外,人民街就是我記憶汪洋中最清亮的浪花一朵了,而我對人民街的印象幾乎都集中在永興巷市場,那時候,鄉下人把那個市場就叫人民街。於我而言,那是一個神奇的理想之地。
從老家走十幾裡山路,下個坡,在路邊搭上16路公交車,人民街路口下車,一抬腳就到了永興巷市場。麵皮、麻花、大肉、蔬菜等等我老家廟會上才有的和沒有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幾乎都集中在這裡。長大後,讀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讀到:「街市上陳列的物品,是世間少有的珍奇」時,我眼前出現的都是永興巷市場陳列的「珍奇」,我覺得用「琳琅滿目」來形容它的繁華還是極好不過的。
永興巷市場的「琳琅滿目」並不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珠光寶氣,而是一種最接地氣的樸實、樸素的存在,市場上陳列的物品都是我們普通人家所能消費得起的稀罕:擀麵皮、蒸麵皮、洛麵皮,餄絡、涼粉、米皮、攪團、燕麥魚魚、糖糕、麻花……一溜煙擺過去,一家比一家的好看,一家比一家的味道鮮美,油汪汪的辣子,黃澄澄的剛出鍋的糖糕和麻花還散發著熱氣,只看一眼便足以勾起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味覺小饞蟲,價格也不貴,趕緊求大人買一碗嘗嘗,只怕多站會嘴角就會不爭氣的扯線線、流涎水,何況這價格既就是過去最窮苦的人家也是可以消費得起的。
說永興巷市場僅僅只是銷售些麵皮、餄絡之類的物什,也真是小覷於它了,順著巷口剛進去就是一家「林改榮葫蘆頭」門面房(應該是後來才有的),店面很大,生意興隆,好多年輕人喜歡帶著一輩子沒出過門的父母來此「改善生活」,年輕的父母喜歡帶著孩子「嘗個新鮮」……十多年前,尤其是鄉下來的人,常把來永興巷市場吃一碗葫蘆頭當做一種念想,一種孝敬老人、疼愛幼子的方式。再往裡走,還有各種小吃城、豆花泡饃館、超市等應有盡有,其中最引人的要數老孫家牛羊肉泡饃館、各種麵館、小炒店、餃子館等,它們普遍店面很小,卻賓客如雲。尤是在夏日中午時分,外面暑氣逼人,裡面熱氣騰騰,啤酒瓶的碰撞聲、吆喝聲及服務員的叫賣聲融為一體,男人們喝到高處大呼小叫,一邊撩起T恤露出多半個凸出的大肚皮,一邊拿著衛生紙擦著額頭的汗水,嘴裡喊著「再來一瓶」,隨著「店小二」的一聲「哎」,一沓烤羊肉串、兩瓶啤酒應聲而至,直到顧客喝的天昏地轉、滿嘴流油,興奮異常。平時文文靜靜的女子在這裡靸著拖鞋,翹起二郎腿,也絕不會有人覺得不雅。一屁股坐上去,世界都變得低矮平和了,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最隨意的,最不加修飾的生活,樸素的讓人心安。
永興巷市場似乎一直在被淹沒於這樣的市井中,從早晨5點多開始巷口兩邊的水果攤、早餐點、菜攤位的擺起,到晚上近11點左右收場,喧囂一直是它的主題。即就是在這座城市裡「八小時以內」上班的時間,這裡的喧鬧依然未能褪去,有懷裡揣著收音機的老人從市場走過,早晨八九點鐘,正是主婦們採購的最佳時節,這裡的蔬果不僅新鮮,而且價格便宜,很受歡迎,同時這裡也是鄉下土特產的營銷地,一撮剛從地裡割好紮成把的韭菜,一堆肥嫩的豆角菜,一籃子土雞蛋……應有盡有,這些純天然無汙染食品,總是受到青睞。這時候,不知誰家的播放器中秦腔響起,夾雜在各種叫賣聲中,總有一種熟悉的、親切的感覺湧上心頭。市場上有穿著時尚的紅衣女走過,也有鄉下來的「牛郎織女」牽手閒遊,自是別有一番情趣。
生活在永興巷市場周邊的人該是幸福的,尤是上班族,中午只需花幾元錢,一把韭菜,2個西紅柿,一撮鮮麵條(手擀麵、麻食、扯麵條等),回去稍做加工,一盤番茄雞蛋,竄香嫩韭菜,可口的油潑麵便已上桌,省了時間,嘗了美味,只覺得這日子真是個便捷與舒坦。到下午下班的時候,市場上就更熱鬧了,新鮮熟肉,各種現拌涼菜,鍋盔饅頭燒餅齊上陣,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晚上回到家只想吃口「順口飯」,永興巷給了人們最大的實惠,去市場買份麵皮,幾個饅頭,一盤小肉,一盤風味涼菜,一把香蕉,再打點醪糟,剛進門就可以擺上桌,稍作洗漱,美食入口,不覺讚嘆,這市場真是咱老百姓的福地,生活在它的身邊,光是個美。
當我們的城市在變得一天天更加美麗時,城市建設也在不斷洗刷著一些舊物什的「臉」,甚至完全被「刪除」,被新事物所替代。從我少不更事時對永興巷市場的最初印象到後來在它的附近工作、生活,一次次的與永興巷市場零距離接觸,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喧囂一直未變,它的「容顏」一直未老,倒是在一次次的文明城市創建及市場整頓中更加「年輕靚麗」了,而且因為其更容易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而成了小城人們流連忘返的地方,散放著自己持久的魅力。而這樣的固守一方,這樣的最接地氣的存在,這樣的普通大眾生活離不開的地方,似乎也只有永興巷市場了。
願永興巷市場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