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米粉這玩意,原本南方也是沒有的。據說古時候北面的官員每每事發後大多會有發配南疆這一遭。要說我國這飲食習慣,那南米北面也是自古以來不是,想吃口麵條吧,可這麵粉都搞不到,這下可把吃了好幾十年麵條的老爺們難壞了。這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老爺們其他的增益有沒有我是不知道,在吃這方面倒是有所增益了。沒麵粉沒關係,用米粉頂上也差不多是個意思。於是咱們就有了這圓的方的扁的各色各樣的米粉。放到了咱北海,那和紅燒牛肉麵、蘭州牛肉拉麵比肩的,也就這北海特色牛腩粉了。
這家牛腩粉店藏在了醫院邊上的一條小巷內,打我小的時候它就開在那了。儘管位置不怎麼樣,但也許是給本地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於人們乾脆忘掉了這小巷的官方名稱,直接給它安了個牛腩巷的美名。北海的牛腩粉可是分兩種吃法的,簡單的只要把米粉一燙,湯一澆,一勺子牛腩牛雜的在湯粉面上一灑,連買帶吃的不到二十分鐘就能混個肚圓。可今兒個咱三也算是為工地流過血,出過汗不是,怎麼著也得來上一套最正宗的吃法是吧。
粉還是那個粉,不過只澆湯,不加料,澆完了灑上一小搓蔥花,牛骨高湯的肉香裡混著少許的米香就從碗裡飄了出來。一根根晶瑩的米粉在湯裡散開,再加上湯麵上的幾點翠綠,只是看著,聞著莫名地就讓人覺得更餓上了那麼幾分。再來上那麼一碗牛腩混著牛雜在湯裡一泡,順便打上三杯本地的米酒往桌上一放,這北海牛腩粉最正宗的吃法才算是齊了活。一頓下來,沒個一兩小時那是完不了事的。
(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本地的牛腩粉都偏清淡,更著重於食材的原味。湯粉之中講究的就是一個湯不蓋粉香,這湯的鹹淡也就極為的考究。用筷子挑起米粉,幾點蔥花點綴其上,清白相間,真如白玉之上嵌上了幾點翡翠,更令人食慾大開。待到米粉滑入腹中,去了一兩分飢餓感後,便可在牛腩湯裡夾上一塊牛雜細細品味了。在北海,牛腩和牛雜並不區分,小時候吃肉少,自然喜愛的是牛腩的肉香,到了現在卻更鍾愛於牛雜複雜的口感。夾上一小段牛腸送入口中,初入口嘗到的就是牛雜特有的香味。這也是北海牛腩粉的特點,不用大料重味來提香顯味,卻極為的注意火候,以原香口感取勝。北海本是個小城,人口並不多,老饕自然是更少。但每一位都能算得上是專家級的人物,一般的食材哪怕是在冰箱裡凍上一晚,他們那挑剔的味覺都能分得出來,對牛腩牛雜的火候評判則更是行家裡手。牛腩要爛,板筋要脆,百葉要清爽,而牛腸的好壞則是判斷一家牛腩粉店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標。牛腸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不能太幹,也不能太油。想要做好這一段小小的牛腸,對食材前期的處理、火候、刀功都是極大的考驗,而這家老字號的牛腩粉店就做得極好。隨著嚼動,牛腸原有的清香迅速變成了濃鬱的肉香,接著又化為一種溫潤的更為複雜的香味,這就是人類除了酸甜苦辣鹹之外能嘗出的第六種味道——脂肪特有的香味。當這香味在舌上完全散開後,再輕酌上一口小酒,酒香、肉香和脂香瞬間在口中爆發開來,一時間那種滿足感就便充斥了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極至的享受後又可以吃上一口清淡的米粉,讓味蕾再一次得到激活,然後又是下一輪美味的衝擊。
當清湯粉中的米粉耗盡之時,牛腩和牛雜也正好吃完。北海的老饕是不會碰湯粉中剩餘湯水的,米粉已經把湯中的鮮香吸收殆盡。泡牛雜的湯才是這一頓盛宴最後的享受。牛雜會把過多的味道釋放到湯中,使得這一小碗湯更加的香濃鮮美。正如北海的人們終會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釋放到了這個美麗的小城一樣。
編輯:梅李子
主編:莫小果
>>>我們的節日<<<
黃旭 | 廖陸|嚴廣雲|黎佳旻|趙斯人|劉忠煥
劉魯軍|徐繼山|楊歲燕|程世霞|一夢|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