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先考大家一個字: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雙口呂,這個字你會念嗎?
山東莒縣浮來山景觀(資料圖片)
估計很多人會念「lv」,但實際上這個字念「ju」。翻開現代漢語詞典,莒字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姓,另一個就是莒縣、地名、山東省。上周,一位自稱是在英國留學的莒縣學子在論壇發帖「莒縣,因為愛你,請你更名」,倡議家鄉莒縣改名。
發帖者「浮來客」寫道,「如果我們不是莒縣人,這個『莒』字你認識嗎?被叫錯名字總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他說,無論是在外地讀大學,還是如今到英倫深造,當和同學、朋友說起自己來自山東莒縣時,對方一臉茫然,竟從未聽說過莒縣這個美麗的地方。他認為,「莒」字的生僻給莒縣的對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障礙,應該改個名稱。
泰國特設「芭提雅市」 極大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這一想法隨即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城市改名有利於當地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發展。比如,有網友舉例說,泰國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芭堤雅市,前身是個小漁村,由於芭堤雅海灘而聞名於世,泰國政府為了大力發展度假旅遊,特設「芭堤雅市」,極大推動了當地旅遊產業轉型和升級。
泰國國家廣播電臺主持人梁忠翥:芭提雅泰國全部有77個府,芭提雅是在純武裡府,它本身也不是一個縣,它是縣下的一個區,它為什麼聞名呢?因為上個世紀60年代不是有越南戰爭嗎,美軍他們就來這邊度假,那時候芭提雅還是一個小漁村,就是因為美軍來了之後帶動了經濟,一個小漁村後來慢慢就發展成現在的芭提雅市。
澳洲保持地名相對穩定 傳承幾千年歷史
但也有人認為,應保持地名相對穩定,不能切斷歷史血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由於在被西方人佔領之前,這塊大陸長期居住著當地土著,澳大利亞保留了很多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土著地名。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洲觀察員胡方:通常情況下,澳大利亞的正式地名一旦生成就不大會改動,這可能是因為澳大利亞的歷史比較短,所以澳洲人特別注重歷史傳承所致。很多澳大利亞地名非常難念,在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澳大利亞生活著很多原始的土著,他們為澳大利亞貢獻了很多的詞彙,比如說著名的澳大利亞動物「考拉」就是來自於土著語言。很多澳大利亞的地名同樣是由這些土著們在幾百甚至上千年前就已經這麼叫了,雪梨南部80公裡有一處海濱城市叫做臥龍崗,這個地方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它是土著語「大海拍打沙灘」的申引意思。
這些土著語轉化的地名發音奇特,也使得很多人在摸不著頭腦的同時一邊把它繼承了下來。
胡方:澳大利亞人似乎也不把這個當一回事,說到這些地名的時候,只要對方明白你說的到底是哪兒,至於到底這個地名該怎麼念,沒有人在乎。甚至有一種在澳洲華人街流傳的說法,其實咱們中國人念這些地名比澳大利亞本地的白人念的還要標準,這可能是因為土著的語言和亞洲人使用的語言有著某種淵源。
澳洲著名景點開發簡單好記英語地名 正式公文名稱不變
而在一些著名的旅遊地點,當地政府也開發了不少簡單好記的英語地名,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胡方:綿延32公裡的沙灘海濱城市被澳大利亞當地民眾投票命名為「黃金海岸」,這個誘人的名字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和衝浪愛好者;雪梨最著名的山脈叫做「藍山」,這個藍山和藍山咖啡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因為這座山上長滿了尤加利樹,這些樹的樹油在陽光照耀下蒸騰起來,所以整個山就被神秘而美麗的藍色的霧終年籠罩,因此得名「藍山」。這些美麗的地名起到很好的旅遊推廣作用,而政府也樂得當地民眾為了促動旅遊業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新地名來代替一本正經的老地名,比如說企鵝島、小義大利等等,只要在正式的公文上還是保持標準的講法,平時民眾愛怎麼叫這個地名就沒有人管了。
作為同樣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美國可以說是地名更改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比如紐約市就從最初的新阿姆斯特丹,改為新約克(也就是紐約)、後改成新橘色、最後又改回新約克市也就是紐約市。
更有趣的是,俄勒岡州一個只有大約345人口的小城市Halfway,在進行舊貨交易的half.com網站贊助下,在2000年一年暫時更名為half.com,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com命名的城市。雖然它的官方名稱還是Halfway,但是這一年的臨時改名為這座城市贏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