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2020-12-13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

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

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合一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互相感應,陰陽激蕩,合發共振,渾化一體,和合統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係普遍聯繫整體觀念的哲學凝鍊。

《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說,宇宙是一個與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關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縮影的「小我」。那麼天又是如何影響人的?這就是宇宙螺旋場全息氣場。

曾幾何時,全息之謎令人困惑不解:為什麼植物的葉子、果實往往像其樹冠?為什麼一個胡蘿蔔細胞可培養成一棵完整的植株?遺傳學解開了這個謎,原來藏在細胞核裡的遺傳密碼 DNA 有「複製」的能力。而DNA恰恰是一反一正的雙螺旋形,它,就是宇宙螺旋場的縮影和不可洩露的「天機」。或者說,全息的背後是由宇宙螺旋場在操縱。

宇宙螺旋場效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陰陽性。宇宙萬物的左右、正副、雌雄、男女、左旋、右旋等,都將從陰陽性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如果說宇宙螺旋場的全息性擅長揭示萬物的「長相」,那麼,宇宙螺旋場效應的陰陽性則專門破譯萬物的「性別」。

宇宙螺旋場效應的陰陽性,不僅體現在天體運行的左旋、右旋,而且隱藏在細胞核內遺傳密碼 DNA 的雙螺旋,甚至令人驚訝地影響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傳統文化現象,即道家的符咒中頻頻出現的左螺旋、右螺旋、 S 及 8 字筆跡;還滲透到以「螺旋勁」為特點的目前引起世界關注的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之中。還隱藏在密而不傳的中醫針灸推拿的補洩手法之中。宇宙螺旋場效應的陰陽性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具有十分誘人的遠大前景。

太陽系之心與人心息息相通

為了使大家增強宇宙螺旋氣場全息性的感性認識,我們不妨舉個太陽系的例子。

世界各國相繼發現了一個奇妙的規律。太陽活動峰值年平均周期為11年。1986年9月進入第22周太陽活動峰年,1989年上半年為高峰期。太陽活動峰年期間,太陽黑子相對數增高,並出現太陽耀斑等現象,而太陽耀斑產生短波輻射(短波是微波的「鄰居」,屬於古代所謂的氣的範疇。)能使高能粒子注入地球近空,大氣導電率增加、電場下降,影響全球大氣環流,導致氣候異常,還可能導致全球性流行病等。

那麼,為什麼這期間心臟病增多呢?國外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而用我們中國的河洛和八卦工具,能輕而易舉地解開這個謎。

由於宇宙全息律的支配和同氣相求的原理,人的五臟六腑和八個方位相對應,而八個方位又分別具有金、水、木、火、土的不同性質。

具體說是這樣的:心與南方相對應,而南方屬火性。天上的太陽是熾熱的火球(原子核反應堆),於是心與太陽就成了同氣相求同病相憐了。

還可以這樣直觀理解,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心乃人體五臟的關鍵,中醫譽為「君主之官」,兩個中心相呼應,所以,太陽「感冒」,心臟就「打噴嚏」了。

人參好,對弱者為補,但血氣方剛者,吃了就會流鼻血。同樣,太陽黑子爆發,不僅心臟病增加。更奇妙的是,國外科學家統計發現,許多有名的科學家,大人物的出生之年恰恰是太陽黑子爆發的年月,這又作何解釋呢?

原來,源於道家的中醫學裡,早已滲透了易經八卦的精髓。中醫發現,五臟分別主一種情志,那麼,心主什麼呢?答曰:「心主神明」。中醫所謂的心包括腦和髓。謎底揭開了,太陽黑子爆發造成的輻射,可以說是氣場增強,對新生兒的影響反而有益。當然,一個人的成才,原因很多,但生在有利心主神明的年代不能不說是個有利外因。筆者也統計過一些有作為的人物,他們出生在「火年」(按中醫運氣學說)的有許多。也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

可見,心與太陽存在全息關係。這些事實當然要引起科學家的深思。

1976 年,前蘇聯科學家雷德尼克寫了一本名為《場》的專著,精闢地論述了場和物質的不可分性。他在書的結尾是這樣寫的:「越來越深邃的粒子內部反映著越來越廣闊的宇宙範圍!我們世界中的每個粒子都同整個宇宙緊密地聯繫著,在自己的結構尚帶有宇宙的宏大形象的烙印。而反過來,整個宇宙的性質也是那麼牢不可破地同它的結構或粒子的性狀和結構聯繫著。」

這位科學家在吃力地、苦口婆心地告訴人們這個奇妙的發現之後,最後一句話,表示擔心人們不易理解的憂心:「理解這種小中見大的本質,也帶來巨大的思維上的困難。」

其實,幾千年出現的《易經》,曾用 8 個字便簡明扼要地概括了這位科學家的一大堆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意思是,再大的事物也包括在河洛、易經、八卦之內,再微小的東西也逃不出河洛、易經、八卦所揭示的規律,筆者稱之為「宇宙氣旋全息律「或」宇宙螺旋場效應」。

因此,作為宇宙一部分的太陽系和作為人體一部分的內臟,即太陽與心臟(包括腦)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手是人體的全息

中醫發現,「耳朵是個倒置的胎兒」,耳朵是人體的縮影。「耳針療法」即源於此。但國人多認為此乃迷信,故此項專利被法國人獲得。

此外,源於中醫的「望診」。望診是中醫「四診八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靠望、聞、問、切(切脈,一名號脈)診斷急病,再靠「八綱」來分析病情。所以相面本來並非迷信,是五臟六腑通過五官的體現,五官之面是體內臟器的外衣「全息」反映。只是到了民間,江湖術士又將人生命運與之聯繫,難度大了,應驗率下降了,終不免與迷信相提並論。

手相,也是人體的全息反映。例如掌上的所謂「生命線」,它反映了人的生命的長短。從大量觀察中證實,此線之長短及是否圓弧狀,確與該人健康程度成正比,但這只是經驗而已,缺乏科學論證。

後來有幸發現海外一篇公開報導,說英國波士圖皇家醫院一名著名醫生,進行了 100 例屍檢統計,核對生卒年份,證明生命線長短確與壽命有關,文章還配了手掌生命線的插圖。

紋,無論面、手、足,乃是動作、運動、勞動(職業性)的痕跡、烙印。(當然還有先天遺傳而來的紋象,仍然是祖上一代勞動積累下來的痕跡。)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眉頭一皺不要緊,如果經常皺眉頭,必然出現皺紋,皺紋多了,則顯得面容蒼老。所以任何事物均有一個限度,不可無,亦不可過之。

一般說,手紋以多、豐富為好。例如掌中心有條豎直的紋,名為「事業線」或稱「命運線」。筆者經觀察和研究發現,腦力勞動者、城裡人的事業線不但有,而且長;反之,體力勞動者、農村人不少人沒有這條事業線,有亦很短。經反覆試驗終於發現產生事業線手紋的奧秘:常拿筆桿尤其寫毛筆字,掌心受「對摺」的壓力,久而久之,掌心則留下寒窗攻讀的烙印,由於知識與本領成正比,故名事業線、命運線;如果不拿筆桿而拿槍桿、鋤頭把、鐵錘把,則手掌不會受到對摺壓力,而是捲曲的壓力,可加深橫向紋,不會產生縱向紋(事業線),以縱向紋為特徵的事業線故不易產生。可見,手紋並不神秘,它是人們勞動的產物,而且隨著行業的變更,紋像也會隨之改變,當然要經過長時間才行。以此判命也就容易理解了。古今中外,高知識結構必為上層人士;文化低,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可見,事業線不代表高低貴賤,只反映社會分工不同。

其實,看手相併非中國特產,許多古老民族都有類似風俗。例如現居原蘇聯的茨岡人就善於用手掌佔卜。他們認為「人的手掌是命運的一面鏡子,其中不少神秘的標記,預示著人們不同的命運」。

茨岡人的手相圖頗別具一格,它不是以紋像表示,而以各種符號為標記。其中還有我們熟悉的萬字符號,不過方向是逆時針右旋的。

中國人善於發現全息,乃天賜良機

現在用「全息」這樣的科學名詞,而中國傳統文化則用被今人嘲笑的「相」字。但又有誰探討過「相」字的奧秘呢?

相之術多出於東方。這個特點,從中醫理論和易經八卦中可以發現。但其根源乃是五行之氣及宇宙螺旋氣場默默無聞地、大公無私地運行特點造成的必然結果,而並非中國人天生就愛搞迷信,故弄玄虛。

大家知道,中醫源於道家,道家的易經八卦思想完全融進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所以,中醫與易經從來就是一脈相承的。

易經、中醫的核心思想就是「氣化論」,就是一切從宇宙本源、氣的角度看問題。並把世界上千差萬別五彩繽紛的事物分成五類,這就是五行之氣。

從方位來看,東方屬木氣,西方屬金氣,南方屬火氣,北方屬水氣,中央屬土氣。這樣一來,就把東南西北中的方位與木金火水土的五行之氣掛起鉤來。

再從人的五臟來看,肝屬木、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於是,又把五臟和五行之氣對號入座了。

這樣以來,從氣的角度看,東一木一肝,成了一回事。西一金一肺也成了一個內容。如果再把東方的雷、長男等,西方的澤、少女等八卦歸類加進去,就使人眼花繚亂了。

其實,看問題是有不同角度的,為了加深了解古人這種歸納問題的方法,我們舉個近代的例子。

《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曾說:「首相和他養的狗基本是一樣的」。突然聽到這句話,馬上感到這是在罵人,至少也是莫名其妙!

其實呢,這位科學家作者並不想罵人,而是用通俗的比喻,在說明遺傳科學的基本知識。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超脫了人和狗形體概念,進入到細胞層次,看到基本化學結構:遺傳密碼 DNA 是相當的一致。甚至他的思路比人與狗還要廣。動物、植物、細菌、病毒,都可以一視同仁了。如章魚、橡樹、老鼠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的基本化學結構:遺傳密碼是相當一致。

我們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說,你口袋裡的袖珍收音機和阿波羅登月火箭基本一致。你可能會驚訝,其實不必奇怪,因為這是站在電子元件的角度上說。半導體和火箭飛船都是由電阻、電容、電器及機械螺絲等基本元件組裝起來的。而只是電路圖上有差別而已。

中醫還從五臟與五官的聯繫上發現了「肝開竅於目,肝主目」的規律。肝開竅於目,不難理解。人們發現,人一經熬夜、缺少睡眠,眼睛就上火,發紅。原來,肝是藏血的,夜裡把血收藏起來,你夜裡不休息,它就通過眼睛表示「抗議」了。還有,人一經生氣、發火,就愛瞪眼睛,好像發火與眼睛也有聯繫。原來,中醫早有論述:「在志為怒」,意思是說肝與情志的怒有必然聯繫。

東方屬木,先寫個「木」字,肝屬木,肝開竅於目,再寫個「目」字,咦!木加目,一個「相」字!

中國的文字真奇妙,原來謎底在字裡。不難看出,凡帶「相」字的事物,乃東方之特產。

相術,並不局限在人體。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也蘊含著「全息」道理,這需要有心人的細心觀察。樂山巨型睡佛的發現就是一個例子。

廣東一位老人在遊覽四川樂山時偶然發現,著名的樂山大佛竟是一座巨型睡佛的心臟。經省有關部門勘查證實,一座隱形巨佛頭南足北地仰臥江中,而樂山大佛剛好位於巨佛心胸。

上述發現,雖然引起學術界爭論,但這種「睡佛效應」卻使當地旅遊業大大受益。由於遊人猛增,1991年樂山旅遊收入竟達兩億元,外匯700萬元。他們深有感慨地說:「不能靠鐵飯碗,要靠知識、靠文明、靠發現」。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

接下來再深入的談談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內經》反覆強調人:

「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

(《靈樞·刺節真邪》),

「人與天地相參也」

(《靈樞·歲露》、《靈樞·經水》),

「與天地如一」

(《素問·脈要精微論》)。

《內經》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

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二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天人合一」的天文學內涵

一、天地對應

中國古代天文學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物的天體運動學,即天體是地球的擴大,或地球是天體的縮小。古代天文學認為天球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南北極所形成的地軸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其軸與公轉軌道所形成的夾角均成66.5度,即無論地球運行到公轉軌道上的那一個點,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傾斜方向始終保持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是天地感應的最本質的表現。

而且,此理論也得到現代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的支持,現代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認為:天體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天軸南北兩極是南北磁極;地球居天體之間,是一小磁體。地球南北兩極也是南北磁極,分別與天體兩大磁極發生磁感應,所以天地的軸心傾向相同,在一條直線上,這便是天地感應最根本的內涵之一。《黃帝內經》所述五運六氣的種種感應之道,統統建立在這個感應性上。這種感應性或磁力,都屬於無形的能,在中醫名之曰「氣」。

二、天地氣交

天地氣交的實質是天地人本源於一氣,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於「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氣交皆指求氣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氣分布到不同領域的結果,因而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同上)即,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闔闢往來,是與天地萬物相同、相通的。

氣交的產生是因為地之寒熱與天之陰陽之節氣相差三節。按理說,一年中冬至日為陰之極,應該氣候最冷,夏至日為陽之極,應該氣候最熱,故天之太陽為夏至,天之太陰為冬至。但事實上大地有一個白天吸熱,夜間散熱的過程,所以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立春三節氣達到積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後三節氣,立春一到,氣候便開始溫暖,此三節之差,張介賓十分重視,其《類經圖翼》云:「然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蓋以建子之日,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生化之功及其自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即天之溫起於子,而地之溫卻始於寅,天地之氣相差三節。由於氣交相差三節,便產生了天地之氣的「升降沉浮」、「氣交易位」等變化。

所謂「氣交易位」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導致氣交的位置發生移動,由於陰陽之氣與寒熱之氣相差三節,「時有定位,氣無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次序和時位,溫熱寒涼的秩序是不會錯的,但,氣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現象卻是經常發生的。

三、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時空合一。律學本屬於聲學,由於古代天文學在制定曆法過程中需要數學運算,便借用律數來完成這一過程,而產生了律與歷的結合。律歷一體思想首先是與古代氣論緊密相關的,反過來又促進了《黃帝內經》對「氣」的規律性研究和人體生命節律的研究。

⑴音律與天之氣相應

《史記·律書》,其中說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古代以「同類相動」理論推想互相感動的事物之間通過氣傳遞著它們的相互作用,從而把律呂與「氣」密切聯繫起來。漢代有「候氣之法」,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在一個密閉的室內,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觀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節氣,與該氣相應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

這種把律管的長短和天地之氣聯繫起來的實驗,對我們理解五氣、五藏與五音相應等問題至關重要。就這樣,人們把不同音頻的樂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時令,同該時令的氣候、物候聯繫起來。所謂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過是天「氣」在一個回歸年中有二十四種或七十二種表現,同時造成了不同季節中聲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說是關於「氣」的量化的另一種表達。

十二律的名稱表示著「氣」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和不同作用。如:

黃鐘:黃者,中之色,鍾者,種也。…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漢書·律曆志》)

南呂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史記·律書》)

蕤賓者,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漢書·律曆志》)

夾鍾者,言陰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物種也。(《漢書·律曆志》)

⑵時間周期(歷)與天地之氣的運動相應

古人早就發現,地球特有的時間周期與地球在太陽系的特定位置相關,如晝夜、24節氣、四季、年等。晝夜是地球自轉的周期。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節氣和四季的變化是由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夾角造成的。這些時間節律的背後,是地球所受太陽能量輻射的周期性改變,人的生命節律也是由地球的這種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有著相動一致的特性,人體生理功能節律也隨天地四時之氣運動變化而改變。

由此,《黃帝內經》依據天地同律的原則創建了的獨特的「五運六氣」歷。這種曆法特別注意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現象與時間周期的關係,是《內經》學術中時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達,從非常廣泛的時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統一,反映了人與天之間存在著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統一。

就一年四時而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人的生理功能活動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更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氣始言,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素問·診要經終論》)隨著月份的推移,人氣在不同部位發揮作用。

就一日而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隨著自然界陽氣的消長變化,人體的陽氣發生相應的改變。

二、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

《內經》天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淮南子·精神訓》曰:「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運而相通」指運動過程中的相通關係,而不是靜態空間裡的結構聯繫。「總而為一」指運動方式的同氣相求,而不是物質結構的等量齊觀。

即,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主要是指人作為「小宇宙」是如何與天地這個大宇宙相應的。其中,人天同構是《內經》天人合一觀的最粗淺的層次,人天同象與同類則是中醫取象比類思想的具體體現,人天同數則是人與天氣運數理的相應。

總之,這是將生命過程及其運動方式與自然規律進行類比,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的系統理論。

一、人天同構

人天同構是《內經》天人合一觀的最粗淺的層面。《內經》認為人的身體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例如《靈樞·邪客》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裡把人體形態結構與天地萬物一一對應起來。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對應的東西,人體仿佛是天地的縮影。其目的在於強調人的存在與自然存在的統一性。

二、人天同類

我們知道,大談天人、古今,並尋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則,是漢代的時代精神。《漢書·董仲舒傳》曰:「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與古今總連在一起,這種把自然哲學與歷史哲學混合起來的現象,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

但《內經》所強調的人天同類與董仲舒輩的神秘的天人感應不盡相同。《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中的五行歸類,是根於事物內在的運動方式、狀態或顯象的同一性。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其應四時,上為歲星……其臭臊。」是將在天的方位、季節、氣候、星宿、生成數,在地的品類、五穀、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聲、五志、病變、病位等進行五行歸類,這樣就可以通過類別之間「象」的普遍聯繫,來識別同類運動方式的共同特徵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同氣相求」,而不是物質結構的等量齊觀。

另,《靈樞·通天》還以陰陽為原則將人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類,認為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少陽之人「多陽少陰」,陰陽和平之人「陰陽之氣和」。這種將先天陰陽之「氣」作為人性的基礎,是先秦諸子人性論所未涉及的。作為醫學著作,《內經》並不太關注人性的社會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變等問題,而是以氣論人性,從先天生理因素尋找人性的根據,關注五態之人的發病及其治法,為養生治療提供理論指導。

三、人天同象

從「天人合一」觀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與中醫學都表現為重道、重神、重無、重和諧、重勢,其核心則是「象」與「數」,如果對「象數」無知,則意味著對華夏文明的無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詮釋中醫學。

所謂「象」,指的是經驗的形象化和系統化。「象」的特徵是動態的,不是單純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變。象還是全息的,萬事萬物息息相關。就《內經》而言,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五藏之間以及與其他生命活動方式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論。

其中,「象」又分為法象、氣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舉例言,「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素問·六節藏象論》),為法象;陰陽四時,「其華在面」(同上),為所見氣象;「其充在血脈」(同上)為所見形象。藏象理論作為《內經》理論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將五藏聯繫六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五情,以五行理論進行闡釋的五大「象」的系統,並完全表現為一種天人合一的綜合功能。「這是一種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努力,旨在指出人體內部與人體外部都是按照"陰陽五行"這一基本法則統一、整合起來的。」由此可以看出,藏象是一個含有哲學與科學雙重意義的概念。

總之,《內經》中關於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過已知的自然現象推知隱藏的內藏功能。如藉助對天動地靜的認識,以象天動的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為腑,主瀉而不藏;以象地靜的心、肝、脾、肺、腎為藏,主藏而不瀉。

四、人天同數

象與數的關係正如《左傳》言:「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內經》認為生命運動與自然一樣,有理、有象、有數。通過取象比類,可知氣運數理。《素問·六節藏象論》先論數理,後論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數」是形象和象徵符號的關係化,以及在時空位置上的排列化、應用化和實用化。它不同於西方的數學概念,不是描述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而是以取象比類的方式描述時間方式和運動關係。

《內經》中的藏象理論則以五元序列來表現。自然界以四時陰陽為核心,四時陰陽涵概了五方、五氣、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類屬、調控關係;人體以五藏陰陽為核心,五藏陰陽涵概了五體、五官、五脈、五志、五病等形體、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類屬、調控關係。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與人體的五藏陰陽相互收受、通應,共同遵循陰陽五行的對待協調、生克制化的法則。

因此,人天同數是《內經》把時間的周期性和空間的秩序性有機地結合觀念的體現。強調人體自然節律是與天文、氣象密切相關的生理、病理節律,故有氣運節律、晝夜節律、月節律和周年節律等。

其基本推論是以一周年(四季)為一個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時、有位,有五行生剋,因此,以一年分四時,則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月節律則與該月相和所應之藏在一年之中的「當旺」季節相關。其晝夜節律也是將一日按四時分段,指人體五藏之氣在一天之中隨晝夜節律而依次轉移,則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腎主夜半。(見《素問·藏氣法時論》)

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完全與太陽的運行聯繫起來,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運旋的規律,與太陽的周日運行規律聯繫起來。如,《靈樞·五十營》將人體氣血運行與日行28宿直接掛鈎,認為太陽一晝夜環行28宿一周,人體氣血運行人體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陽每行一宿,血氣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6寸,270息,氣行16丈2尺,即行人體之一周。由此再進一步,太陽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勻分布的一宿,實際上28宿不是等長的),人呼吸486息,據此推算人一晝夜有13500息。

《平人氣象論篇》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脈跳動五次,一次脈的跳動,氣行1寸2分。如此用氣運行的長度表示脈搏的頻率,從而表示一種時間周期。這種以大氣貫通一切為基點而形成的人體與宇宙的相互模擬,在《內經》理論中比比皆是,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

總的來說,《內經》的天人之間的取象類比,是超邏輯、超概念的心領神會的類比。比如五行作為一個大象,它在《內經》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學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對世界的感覺分類,是哲人對世界上的物質及其性情的感覺分類,是「同氣相求」,而不是物質結構的等量齊觀。而感覺的相似、感覺的類同、感覺的相通,必然有著深刻的生理學、心理學乃至物理學的意義。這種「天人合一」的直觀生命的體驗,是我們領會《內經》文字的真正出發點。

事實上,現代物理學已充分體會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可貴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言: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它們說明了原子和亞原子的實在超越了經典的邏輯,我們無法用日常的語言來描述它,而東方神秘主義並不顧忌對邏輯概念的超越,這就是為什麼對於構成近代物理學的哲學背景來說,東方哲學關於實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學的模型更為適當的主要原因。

人與天:最根本的對立統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宇宙是個大系統,由大大小小的星系團、恆星系、行星系、星體組成。各個星系團、星系又有各自的子系統。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能量的深度和水平取決於你的思想。一心一意地想著好東西,就會得到好東西。靜坐的要領古人說靜坐會通經絡,增強體質,不容易得病。靜坐要高瞻遠矚,就是:智慧開明,天人合一,我們普通人達到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至少能改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說減少生病。
  •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神性和宇宙特性的融合
    科技文化發展到今天,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我們要有更加開闊的眼界看待世界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動態,宇宙的運行規律。對待人體生命和宇宙,提出了更加理性和高層面的認知。其實,也不是說古代的人對宇宙認知就低了,這是一種誤解,古代人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論,在現在看來是非常的科學完美的,甚至是可以驗證的。如果說對天人合一論認知不足,那麼去了解以下全息理論,其實是同一個理論認知體系的不同表述而已。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嫿道人:天人合一是指人要遵循宇宙萬物規律嗎?奉華:天代表宇宙,地代表萬物,人是精氣神,談一談以此為中心怎樣天人合一?我以親身經歷說一下頓悟之後的天人合一。天其實是一種生物,黃帝內經說人體是一種共生體,身體還有一種生命體,黃帝內經中叫這個共生體為藏相生命體。換個角度高一個高度,也可以稱為宇宙生物,天指的就是這種生命體。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解剖生命體和藏相生命體結合到一起就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世界宇宙的最高境界
    天地宇宙,從亙古到世界末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切都是物質存在,都是客觀存在,只不過人類那些膚淺的知識體系理解不了而已的。人體感應宇宙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宇宙就是一個大人體,也有一種說法,宇宙是一個超級大腦。
  • 天人合一就是獲得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
    」天人合一「就是獲得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香港國學風水學院靈雲從古到今,無數傑出的人士都在各自的領域感應到了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從伏羲氏到老子再到牛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和宇宙合一,人體仿佛是宇宙的縮影。《靈樞·邪客》 提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國古文明重要思想   中國古文明的特點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同時、天人同構、天人同炁、天人同振、天人同化等五大方面。
  • 宇宙天人合一宣言之歌
    02宇宙任縱橫瀟灑,太空自遨遊叱吒,文明旗幟高擎拿,天道則唯尊為大,善舉即立命生涯,03本命元神運道法,時空太虛杳無涯,天人合一奪造化,陰陽玄炁萬物發,我把胸懷放大,地就是我的媽媽,我把愛心放大,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把使命放大,乾坤,宇宙就是我們共同的家
  • 「天人合一」的道家是最早發現宇宙奧秘的宗派!
    「天人合一」是道家最為重要的思想,它是莊子在老子道德經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老子講過「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宇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人應該順從自然和宇宙規律,達到一種人和自然和諧,最終達到一種天地有我,我有天地的境界。
  • 天人合一論,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也有人提出宇宙是一個有思維的大腦,這種說法和中國道家的說法類似,道家一直以來有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的說法,那麼,宇宙就是一個大人體了。現代科學就是在這種世界觀的前提下發展的,典型的例子是機械製造,一個機器的整體就是所有零件之和。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帝神眼中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網絡圖片天人合一思想由來已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人認為這句是種子。萌芽了天人合一思想,進而大樹參天。也有人也說易經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易經思想本質處處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事情本質總有清晰一面。想要弄清楚什麼是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人,什麼是天。然後再說怎麼合一。這個沒毛病。那麼,什麼是人呢?
  • 關於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圈子裡的悟道者常喜歡談論天人合一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或深悟。很多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只是聽朋友或同道這麼說,自己似乎也有點明白,於是就人云亦云地跟著說。在認識天人合一的觀點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否則這種合一就無從談起,那就是:所謂的天到底是什麼,它包括哪些內容,人又是什麼或我是誰,它包括哪些內容。再者,還應該搞清楚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從而透徹地知曉它們為什麼要合,''合''會怎麼樣,''不合''又會怎麼樣。若在未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前就人云亦云地談論或盲目地修煉此合一態的話,皆可能出問題或偏差。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讀《易經》,理解什麼是天人合一
    人是萬物之靈,宇宙之精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和地,萬物「統」於天。乾,天也。也就是形成一切的宇宙世界。它廣袤無垠,無窮無盡,幽深玄奧,複雜精妙。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春秋時期的子產對於「禮」的認識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則的思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孔子對於天人關係雖然語焉未詳,但是明確主張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天的意志的體現,天是一切現象和自然變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要求人類社會以「天意」來建立尊卑秩序,協調天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