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上海弄堂,曾住著著名的上海頭目,如今如同秘境一般

2020-12-25 胖狗與豬的旅行

上海在我們眼裡一直都是一座神秘莫測的都市,各種奇幻的機遇吸引著無數年輕人前往奮鬥,昂貴的物價、房價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同時,上海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近代以來上海也發生了很多故事。前幾日,筆者來到了上海的愚園路,原本是一條普普通通的路,卻隱藏著一絲絲的神秘。

漫步於上海的愚園路,其實表面看起來,它就是一條平淡無奇的弄堂,弄口排列洗腳店、小吃店、家政服務等,表象就如一般的老上海市井圖景,奔波匆忙的人們無暇而顧之。兩邊的樹木讓這條原本寂靜的路多了些許溫馨,一路望過去,沒有盡頭。其實,只要是土生土長的老上海人就知道,愚園路是上海弄堂最多的一條路,這條路就像一位紳士一般靜靜隱藏於上海市區。在愚園路,曾經生活過很多的歷史名人,也發生過很多的歷史故事,很難讓路人想像到如今靜謐的愚園路歷史如此輝煌。

在愚園路上有一條藏著3幢「神秘別墅」的弄堂,它就是曾經居住過上海灘商賈、政要的愚園路749弄。也是有名的「特務迷城」,日偽期,汪偽特工總部的頭號人物李士群、偽上海市長周佛海和前黑社會老大吳四寶,三個大漢奸就住在這條像迷宮般的弄堂裡。據說,這裡也發生過很多槍擊戰以及勾心鬥角的故事。

本來這條巷子和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區別,但因為這段歷史的存在,讓它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如果不看這段歷史,只欣賞這裡的一些建築,這片老上海的別墅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愚園路的洋房子還是非常多的,從外觀上看,就可以知道房子的主人不是平常人家。

一路上走走停停,筆者又來到了愚園路的主弄與第一個側弄的堂口,走向右側的22號,可以看到這裡是上海同仁醫院的老區,現在這裡還醒目的掛著醫院的標誌,在百年前的今天,這裡也是曾是「救死扶傷」的地方,路過這裡也讓筆者肅然起敬。

除此之外,愚園路也有歐式洋房、法式洋房,這裡也曾經是上海繁華的地方,只是如今隨著歷史洪流也逐漸被人們遺忘。對於這條愚園路,朋友們來過嗎?

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最上海!上海最有名的16條弄堂,你去過幾個?
    上海的弄堂是石庫門,是萬國旗,是梧桐樹,是十裡洋場,是車水馬龍,是昔日的百樂門,是如今的新天地,是穿著縮了水的毛衣在水頭旁用詩芬洗髮的少女,是窗沿上用破臉盆種著的寶石花,是貧民窟裡精緻的小資生活,是亭子間裡精打細算的柴米油鹽,這便是上海的石庫門文化,是上海的文化…… ——陳丹燕《上海的弄堂》
  • 上海弄堂之「最」
    匈牙利建築大師鄔達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設計了這些房子,當時他正因為設計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成為了上海首屈一指的設計師。如今步入這條馬蹄形弄堂,仿佛置身於歐洲的小鎮,充滿了濃濃的異域風情。魯迅等人都曾入住於此,如今的大陸新村仍是山陰路上一道美麗的風景。這條弄堂由三幢「神秘別墅」構成。從外面看,輕易發現不了。一個小小的弄口,不經意間也許就走過去了。一旦進入其中,會發現蜿蜒曲折的弄堂內,竟然別有洞天。越往裡走,竟是越來越開闊起來,眼前也漸漸明亮起來。但走著走著,你更會覺得它的巧妙。
  • 上海人都不一定全知道,這10個經典的上海弄堂
    、釘橄欖核、飛香菸牌子之類… 有人做過統計,解放前夕的老上海曾經有3840條弄堂,半個世紀之後的2000年,弄堂的數量只剩下2560條,然而到了2013年,弄堂的數量已經銳減到1490條,弄堂越來越少。
  • 上海人都不一定全知道,這10個最經典的上海弄堂
    ,像是打彈子、滾鐵環、釘橄欖核、飛香菸牌子之類…有人做過統計,解放前夕的老上海曾經有3840條弄堂,半個世紀之後的2000年,弄堂的數量只剩下2560條,>然而到了2013年,弄堂的數量已經銳減到1490條,弄堂越來越少。
  • 從弄堂故事解讀上海城市化 弄堂怎樣塑造"上海性格"
    蘇:弄堂的名字,我大致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比喻「吉祥」,據統計,在上海以「福」字打頭的裡弄名稱有279條,以「德」字打頭的裡弄有230條,以「永」字打頭的裡弄多達365條。比如「永安裡」,叫這個名字的弄堂上海曾有56條,如今尚存的最大一個,就在四川北路上。第二類,是知識分子避世色彩的名字,比如「耕讀村」「隱廬」「息廬」等,聽起來像農村的名字,其實也是弄堂。
  • 老上海的弄堂文化與潮流結合,感受老腔調與新生活的融合
    從記事開始,由於各種書本的薰陶,我們慢慢知道這些小巷子裡曾經留有多少老上海人的記憶,又有數不清的名人典故就真實地發生在這裡。這些弄堂是上海獨一無二的象徵,承載著過往的故事和歷史,想要了解接地氣的上海生活就不能少了弄堂這部分。當然,這些弄堂大部分都有了歷史的印證,建築保存完好,且現在依然留有煙火氣息,還是有很多本地人居住在這裡。
  • 探訪老上海的小弄堂之最,上海灘,色戒多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
    現如今,什麼東西最能代表上海?東方明珠,南京路?外灘?豫園? nonono 最能代表上海的就是老上海縱橫交錯的小弄堂,"弄 long"這個字上海人沿用至今!修身的旗袍,歌舞昇平的夜晚……那可真說不清但毋庸置疑的「弄堂」絕對是上海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代表性標誌現在的上海建起了無數輝煌的高樓大廈但弄裡小巷的情懷在上海人心中依舊不可減,這些上海人心中的老弄堂之最,你去過幾個呢?
  • 菜菜遊中國之華東 上海弄堂風韻
    有一條馬蹄形弄堂,分別是211弄和329弄,弄堂裡坐落著幾十幢風格各異的歐式花園,有英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式等,這條弄堂的設計師,是著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築家鄔達克(Ladislav Hudec)。
  • 上海 2019-11 舊式裡弄住宅群--步高裡弄堂今昔
    巴金、胡懷琛、張辰伯、平海瀾等著名人士曾先後居此。198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8攝       步高裡位於黃浦區(原盧灣區)陝西南路和建國西路交界處,為典型的舊式裡弄住宅群,由法商建於1930年,曾屬於上海法租界。
  • 走進上海弄堂,感受那些曾經的回憶
    上海素來都是時尚與流行的代言,可知,作為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的上海,也有著最具特色的上海弄堂,曾經的弄堂承載了多少人青春的回憶,歲月如梭,現如今的上海,縱使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依然保存著各色各樣的弄堂,靜靜地守候在原地。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
  • 書香茶香百花香,聞香識弄堂,這大概是上海最美的弄堂了!o(*≥▽≤)ツ┏━┓
    弄堂原來可以辣麼美,這大概是上海最美的弄堂了!
  • 這條上海傳奇馬路低調了百年,大部分遊客從未聽說
    65號還住過著名作家魏金枝、唐克新;37號曾住過著名畫家應野平;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沙莉和凌之浩夫婦、奚美娟也曾在這裡居住過。還有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周璇,1936年與嚴華結合之初就定居於此。
  • 一組二十年前的弄堂照,看大上海的小生活
    1997年4月,攝影師劉景行在上海曾對浙江路等地弄堂進行「掃街」,他記錄了當時上海的大城小愛。上海人對於弄堂的情結就如同北京人珍視胡同一般。弄堂裡那些尋常百姓的生活瑣碎成為了永恆的瞬間。在有限的空間裡,劉景行用影像將這裡的事件無限放大,反映出了當時上海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相似的景別和環境,講出了不同的故事,表現出人們安居樂業,和諧生活的一幕幕真實場景。
  • 尋找上海口口相傳的弄堂好味道
    可惜現在阿婆已經離世,店由阿婆的小輩接手,不知這弄堂美味還能保持到何時?希望是一直……阿大蔥油餅人均:3元一個地址:茂名南路159弄2號後門茂名南路上的那條小弄堂,一不小心,還就會錯過。當然價格也比一般的麵館要貴一些,但還是非常受歡迎。一般都是晚上營業,而且只有固定地點,沒有固定時間,看老闆心情而定,果然很拽。
  • 真正懂旅遊的,去上海才不去東方明珠,因為上海的美都藏在了弄堂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不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魔都」,更是被世界人民譽為東方的經濟中心。同時上海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很多來自全世界的遊客!王安憶在其代表作《長恨歌》中,對上海的弄堂有過很詳細的描述,其中有一段讓我記憶深刻:站一個制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 探訪上海弄堂之最
    上海是一個摩登大城市,時尚、奢華、張揚是對上海的定義。在看到上海華麗的外在的同時,不知道你能否也可以看到上海的心臟以及靈魂深處。如果你想認識一下真實的、與眾不同的上海,就去上海的弄堂轉轉吧,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記憶」蘇州河南岸的這四條弄堂,你了解嗎?
    弄堂不僅是上海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制,弄堂生活作為城市文化最鮮活的樣本,也是大多數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記憶,是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舊時的石庫門裡弄裡還曾開設有銀行、貨棧、報社、藏書室、學校、出版社,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
  • 如迷宮般的上海弄堂,曾居住有名的特務頭子,感受獨特的歷史風情
    如迷宮般的上海弄堂,曾居住有名的特務頭子,感受獨特的歷史風情上海不僅僅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同樣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走在上海的街道上,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上海故事。在上海眾多繁華的街道上中,愚園路一直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這裡有著其他道路所沒有的一種氣質。在整個上海,愚園路的弄堂數量是最多的,而且隱藏著很多歷史故事,其中也有很多歷史名人曾經居住過的住宅。雖然說這些弄堂沒有多麼華麗的名字,也沒有多麼有亮點,但是當地你走進這裡的那一刻,就會被這裡深深吸引。
  • 弄堂,上海人抹不去的濃重記憶
    著名建築學家阮儀三認為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情結在裡面。與其說這是對老弄堂的懷舊,不如說這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們更加渴望小尺度、人性化的居住空間。 上世紀20年代以後,在天氣晴朗時,特別是冬天在沒有寒風的日子裡,居住在石庫門裡的人三三兩兩攜了一把小座椅或小板凳,坐於弄堂口,在那裡一邊享受暖洋洋的日光一邊閒聊,這就是孵太陽。 「孵太陽」現在仍然是上海話中的常用語,不過去其象而賦予新意,一般把無精打採不想幹事的人,稱作在「孵太陽」。
  • 一組20年前的弄堂照,看大上海的小生活!
    感覺上海的小巷裡比北京胡同更加整齊、乾淨。作為同樣擁擠的空間,上海人能更加有效地對三維空間加以利用,而不是簡單地據為己有。每當新生事物出現在弄堂裡時,總會出現兩個不同的人群,一群人是追逐時髦,另一群人則是另眼相待,靜觀其變。弄堂裡小孩子玩兒的忘乎所以,老人泡腳泡的樂在其中,公共空間被再次地和諧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