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俗稱觀音菩薩、觀音娘娘。是四大菩薩之一,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尚首菩薩,在佛教中、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遇難眾生祇須誦念其名號,其即前往拯救解難,故名觀音。
民間慶祝觀音誕的日子有多個: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之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成佛之日。
觀音信仰是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它原本是佛教信仰,在中國衍化成為民間信仰,變成有眾多化身傳說的女神信仰。這些傳說,滲入了佛、道兩教色彩及儒家倫理觀,表現出中國民間信仰包容三教於一體的文化特色。
在中國佛教史上,自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後,人們對觀音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尤其是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一部最小型的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更是深入北傳佛教傳播地區
《觀世音》這一佛教菩薩名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亦意譯了「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溼伐羅」,他被視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 方三聖」之一
觀音作為中國佛教崇拜的四大菩薩之一,中國也出現了相傳是其顯靈的說法的道場,位於浙江省普陀山。據稱其生日是夏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曆六月二十九,涅盤日是夏曆九月十九。
由於經典上說觀音化身千百億,因此世間也崇拜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有了三十三觀音(稱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說的觀音是指作為其總體的「聖觀音」。
據稱觀音可應機以種種化身救眾苦難,在中國寺院中的像常作女相。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廟,盛於唐代以後。
許多人概念之中以為觀音是菩薩,其實,按佛經,他的名是「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發大慈悲,為了助阿彌陀佛救渡眾生,於是現菩薩身;這是他能感動人們普遍崇祀,把他崇為諸菩薩之首的原因。因此民間說法稱他「觀音佛祖」,也並不是沒有理由。
健頤舒院--「舒文化 舒生活」關注健頤舒院,獲得更多文化觀點。點擊本期標題下方「健頤舒院」即可進入我們的微信訂閱號添加關注。如果喜歡我們發送的內容,有勞點擊標題右上角菜單內的「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健頤舒院微信號 jysy-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