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傑: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滿意才是最大的認可
記者 俞茜茜
2015年12月6日,樹蘭(杭州)醫院(浙大國際醫院)正式啟用。
這9個月內,在高峰期時,醫院512張床位幾乎滿員。——這是短短一年來,樹蘭(杭州)醫院交出的漂亮成績單。
「一年前,我們都沒有想到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床位就滿了。而且這一年來,也得到很多患者和業內專家的認可。」樹蘭醫療總裁鄭傑說,醫院的門診量、手術量、住院量以及患者滿意度等,都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天時地利人和讓醫院飛速發展
在鄭傑看來,這一年來,樹蘭(杭州)醫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飛速的發展,和「天時、地利、人和」分不開。
從事醫療行業的這幾年,鄭傑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變化,也感知到市場的需求。公立醫院無法完全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社會力量辦醫的呼聲越來越迫切。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辦醫,支持醫生多點執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更合理分布和流動。這樣的大環境,為醫院發展創造了「天時」。
「就全國而言,對於醫生多點執業,浙江、廣東兩省的政策最為寬鬆,政府的支持力度最大。而杭州又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城市,對『網際網路+醫療』的嘗試和探索,也走在全國前列。這些地域特點,為我們創造了『地利』。」
鄭傑說,而所謂「人和」,則是早期的骨幹團隊,給予了醫院生長的種子基因。醫院由院士團隊發起創辦,打造了一支院士領銜的高水平醫學專家團隊。目前,醫院在職醫務人員有700餘位,此外還囊括了40多位籤約院士顧問、數百位籤約的多點執業名醫專家。他們在新環境下共同擁抱社會力量辦醫,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在政策、資本、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醫療產業大變革的窗口期已經來臨。而樹蘭(杭州)醫院走出的這一步,是對社會力量辦醫的跨界探索。
努力讓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滿意
從建院開始,樹蘭(杭州)醫院就以「患者滿意、員工滿意、政府滿意」三滿意為宗旨。
這一年來,醫院為很多疑難病患解決了疾病困擾。從今年3月開始,醫院把每個月的第二個周三上午,定為「院士門診日」,來自不同學科的院士到醫院坐診。每到院士門診日,院士號都是一號難求。
同時,醫院藉助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整合國際醫療資源,開設以院士為核心的「樹蘭國際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為疑難病、危重症病人提供多學科會診和診斷治療服務。
「幫助患者解決疑難重症,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服務老百姓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患者的感謝信和錦旗,這也是患者對我們的認可。」
鄭傑說,院士領銜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直接參與醫院的診療服務,還體現在引領醫院科研、教學等多方面的發展。讓本院的醫務人員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高水平的院士專家,對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前不久,醫院還引入了醫生保險,建立保險小屋,給醫護人員更多保障,讓他們能勇於去解決疑難雜症,擁抱新技術。
「通過這些實踐,努力做到讓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滿意,這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2017年為「1」到「N」打基礎
計劃增設500—1000張床位
經過一年的努力,目前樹蘭(杭州)醫院已經打造出多個優勢學科,如肝膽胰外科、感染科、胃腸外科、腎臟病科、血液科等。
「作為三級綜合醫院,把每一個學科打造成優秀的學科,才能更具有競爭力。」鄭傑說,明年,醫院將再增加500—1000張床位,屆時醫院的總床位數將突破1000張,同時進一步優化學科建設。
此外,在醫療集團的架構建設上,也將進行新的探索。今年到目前為止,樹蘭醫療已經託管了5家醫院,還有2家分院也正在籌建當中,為明年進一步集團化建設打基礎。
接下來,樹蘭醫療在平臺化體系建設上要更上一個臺階。包括集團化的管理體系與產業的對接,新技術從科研到臨床的轉化速度也會加快。同時,信息化平臺要深化改造,再進一步提升。將樹蘭醫療真正打造成為管理、人才、技術的輸出基地。
「2017年,我們在醫院文化建設上,也要注入新理念。在原先提出的NASH(自然、藝術、科學、人文)醫學理念的基礎上,進行更豐富的詮釋。」
鄭傑說,我們將繼續秉承回歸醫療本質的理念,讓醫療回歸自然;明年準備開設「醫生空間」,為醫務人員打造交流、學習、培訓的平臺;進一步提升院前院後的服務流程,促進醫患溝通;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醫院的標準化、國際化,準備JCI認證。
「如果說2016年是從『0』到『1』的突破,那麼2017年,更多的是為『1』到『N』打基礎。」鄭傑說,他的願望,是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醫療理念帶給更多的患者,為患者提供「全人全程」的醫療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