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01:19,農曆九月廿六,太陽到達黃經210°時,我們將在熟睡時分迎來霜降節氣。
霜降,為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在陰曆九月,萬物凋零、天氣蕭森之時,霜降後卻是賞楓的好時節。楓葉遭霜侵襲後葉子更加火紅,色彩鮮豔,燦如錦繡,固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花的形成是因為秋夜地面散熱較多,溫度驟然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這種白色結晶體即為「霜」。
「濃霜猛太陽」,白天太陽越好,溫度越高,夜裡結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後早晚溫差較前更為明顯。
我國古人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樹葉都枯黃掉落;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具體到廣州,一般要到來年1月份才能見到初霜。霜降節氣,廣東的早晚已經能感受到涼涼秋意。
24日,韶關、清遠、珠三角西部和粵西市縣多雲有分散小雨,其餘市縣多雲。最高氣溫:珠三角西部和粵北市縣24℃~28℃,其餘市縣28℃~31℃。
「補冬不如補霜降」?今年秋補不宜大補
雖然霜花未降,但寒意漸來。由於晝夜溫差較大,往往使得人體的皮膚和呼吸系統普遍感到難以適應,一些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及原來有慢性疾病的人就容易因此而感冒或舊病加重。
霜降的保健,在起居方面,要做到適時增添衣物,夜眠蓋好衣被,注重腰腿部位的保暖。
因為霜降時節的秋涼,易致風、寒、溼邪侵襲腰府,造成腰部經脈受阻、氣血不暢而發生腰痛。腿部膝關節更是容易受寒溼之邪侵襲的部位之一,老年人「老寒腿」的毛病就是由此而來。
在飲食養生方面,霜降可開始適當進補。中醫學認為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文補,即「四季五補」。而諺語有云「補冬不如補霜降」,意味秋補比冬補更重要。因秋補是「打底補」,地基打牢固了,冬補才能順勢而為。
古代民間有「迎霜兔肉」的食俗,是指霜降後的兔子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適宜進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秋冬季節由於氣運的影響,很多人火氣偏旺,所以不能過用溫補,秋天尤其不宜大補。若遇上火情況,建議先服用淡鹽水,待火氣消退後再緩緩進補。
另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藥、蓮藕、慄子等都適宜在此節氣進食。慄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此時進補佳品。
而蘿蔔是當令蔬果,有順氣、寬中、生津、解讀、消積滯、寬胸膈、化痰熱、散瘀血之功效,是霜降時期的養生佳品。
運動作為重要的養生保健方法,霜降時期的運動應注意做好準備活動,以免損傷關節。運動時間不宜太早,晨起氣溫偏低,體虛者易感風寒。
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不宜大汗淋漓,以身熱、微微汗出為宜。運動方式可選擇登山、慢跑、快走、打球等。
也可練練《遵生八箋》提倡的「九月中坐功」:方法為:清晨平坐,伸展雙手攀住雙足,隨著腳部的動作用力,將雙腿伸出去再收回來,如此反覆 5~7 次,然後叩動上下頜牙齒 36 次,緩慢吸氣並吐出,調節氣息,將津液咽下,想像津液下行至丹田,反覆 9 次。此法具有和調五臟、行氣利水之效。
霜降節氣膳食推薦(來源於楊志敏教授主編的《每日一膳·秋令節氣養生篇》)
板慄玉竹沙參排骨湯(3人量)
食材:板慄100克,玉竹15克,沙參15克,排骨350克,食鹽、枸杞子適量。
做法:排骨斬件,洗淨焯水。鍋內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板慄是上等果品,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的功效。搭配補肝肺而去虛火的沙參,補中益氣、潤心肺的玉竹,煲一鍋滋潤身體的靚湯。其能緩解咽乾咳嗽、口鼻乾燥、皮膚瘙癢、大便乾結、腰酸腰痛等症狀,適合長期熬夜、吸菸者及大眾人群秋季保健食用。
小貼士:風寒咳嗽、咽喉不適者不宜。
吃柿子
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其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一兩倍。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雖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時候也要適量,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後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裡,特別是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齒,所以在吃柿子後應該馬上喝幾口水,或及時漱口。
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
拔蘿蔔
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
白蘿蔔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價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之諺語,現代也有人稱蘿蔔為「土人參」。
白蘿蔔還有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蘿蔔還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這段時間的飲食儘量吃些生的白蘿蔔塊。白蘿蔔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
吃鴨肉
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這句諺語充分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潤燥首選吃鴨。不但鴨子渾身都是寶,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著名的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杭州老鴨煲等各地招牌美食,還有鴨血粉絲湯、毛血旺、香辣鴨脖等特色小吃。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釗 譚健成
【採寫】南方日報 記者嚴慧芳
【手繪】程子宜
【圖片來源】新華社、視覺中國
【通訊員】宋莉萍 李馨妮
【作者】 嚴慧芳;程子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深度~談天說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