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的足跡,永遠是我們心中難忘的歲月

2020-10-27 白浪情之友

——寫在白浪情《鐵色之旅•鷹廈回眸》開營儀式

2020年10月16日上午,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在鷹潭龍虎山風景區隆重舉行大型軍旅系列文化旅遊活動" 鐵色之旅•鷹廈回眸" 活動開營儀式:

參加開營儀式的有活動組委會成員、嘉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鐵道兵戰友、學兵、軍嫂、鐵二代共150餘人 。

參會活動組委會成員和嘉賓分別有:組委會主任委員、南昌市鐵道兵退役軍人文化聯誼會會長、原中央軍委命名的鐵道兵"抗洪搶險模範連"指導員、《白浪情》群群主李衛華;江西光大國際旅遊集團公司總經理、全國勞動模範、南昌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姜江;

組委會副主任委員 、南昌市鐵道兵退役軍人文化聯誼會執行會長、聯誼會代表隊領隊封百華;組委會副主任委員、《白浪情》編輯部總編、白浪情代表隊領隊嚴京平;組委會委員、著名媒體人、白浪情副領隊劉光陽;組委會委員、聯誼會代表隊副領隊晏景貴;

組委會委員、白浪行代表隊副領隊王金玉;組委會委員、聯誼會代表隊副領隊吳告華;中鐵十一局集團建安公司原副總經濟師李畢富;南昌紅色文化傳承促進會會長閔豫娜;原永修縣政協副主席、鐵道兵通信營戰友陳光火;廣東省戰友會副會長、鐵道兵一師戰友郭培遊。

開營儀式由南昌市鐵道兵退役軍人文化聯誼會執行會長、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原鐵道兵第十二師戰友封百華主持。

首先,全體人員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向當年在修建鷹廈鐵路戰鬥中犧牲的烈士致哀;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第一主任、《白浪情》群群主李衛華致詞;組委會主任委員、江西光大國際旅遊集團公司總經理姜江講話;李衛華、姜江分別向聯誼會代表隊、白浪情代表隊授旗。

開營儀式上嘉賓:江西省龍虎山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吳任華講話;鷹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副局長吳建德講話。

開營儀式戰友代表分別發言,他們是:鐵12師59團戰友鍾銀林;參加援越抗美戰爭代表李潤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家、國家一級畫家、鐵一師1團蔣錫才戰友;學兵代表、鐵十師50團學兵連王新民;軍嫂代表、鐵六師30團張芳;青藏鐵路新管處鐵二代代表黃素梅等。

"儘管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但我們風雨無阻,合影、開會、授旗、嘉賓講話,不論是戰友代表、參加越戰老兵、戰友美術家,還是學兵代表、軍嫂代表、鐵二代,都獲得大家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最後全體合唱《鐵道兵志在四方》,開營儀式結束後,特從南昌專程趕到鷹潭的南昌市紅色文化傳承促進會90多名文藝工作者冒雨,為參加這次"鐵色之旅•鷹廈回眸"活動的戰友們義務表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這些表演者,都是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軍的後代,血液裡都流淌著紅色基因。演出隊的無私奉獻,感人至深。

這次「鷹廈回眸」活動,是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和江西光大國際旅遊集團公司舉辦系列「鐵色之旅」活動的開局之遊。活動從鷹潭開始,沿著當年鐵道兵修建的鷹廈鐵路,尋覓鐵道兵前輩足跡,觀賞鐵道兵逢山築路、遇水架橋的壯景,講述鐵道兵故事,弘揚鐵道兵精神,傳承軍旅文化,展示中國鐵建人的風採。本次活動將在福建莆田結束,歷時五天。

我們這些退役老兵都是60至80年代的鐵道兵人,如今都已花甲之年,卻依然豪情滿懷。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是在鐵道兵序列裡戰鬥過的老兵們,都不會忘記當年為了祖國建設,為了早日建成鐵路網而艱苦卓絕無私奉獻的日子,都有一種崇高的精神。

我們這一代鐵道兵人,越是懷念昔日的歲月,就越是懷念昔日的戰友,大家眼含著熱淚,情緒激昂,在歌聲中回味著曾經的崢嶸歲月。

36年前,我們都是20左右歲的年輕人,有朝氣,有激情,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保家衛國建設鐵路事業之中。那時候,我們一身戎裝,滿腔熱血,無怨無悔。如今,我們都已是兩鬢如霜,滄桑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印痕,但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戰士,從未忘記軍人的天職。

這次"鐵色之旅•鷹廈回眸"活動中年齡最大的77歲,曾參修建過鷹廈、成昆、襄渝、沙通、引灤入津、北京地鐵等利民利生的國家工程,為祖國基建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戰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拋頭顱灑熱血,氣壯山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這次鐵色之旅的戰友們感嘆,在有生之年能圓多年來的夙願,真的很開心。「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頑強拼搏,攻難克險的精神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我們曾經是軍人,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獻給了我們的國防事業。

那是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了人生旅途中一段光榮的歷史。脫下軍裝回到地方,依然把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傳統也帶到了工作崗位。我們曾是一個有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群體,是一個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群體。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 紅色記憶,歷久彌新。我們鐵道兵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是最值得人民信賴和託付的人。

如今,這些當年的老兵無論在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鐵道兵的軍旅生涯,永遠是心中難忘的歲月,鐵道兵的精神和文化,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櫛風沐雨擔使命,歲月崢嶸譜華章。

下午全體人員遊覽了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

▲開營儀式由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封百華主持

▲活動組委會成員、嘉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鐵道兵戰友、學兵、軍嫂、鐵二代冒雨參加開營儀式

▲與會人員向當年在修建鷹廈鐵路戰鬥中犧牲的烈士致哀

▲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第一主任、《白浪情》群群主李衛華致詞

▲組委會主任委員、江西光大國際旅遊集團公司總經理姜江講話

▲李衛華、姜江分別向聯誼會代表隊、白浪情代表隊授旗

▲江西省龍虎山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吳任華在開營儀式上講話

▲鷹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副局長吳建德在開營儀式上講話

▲鐵12師59團戰友鍾銀林發言

▲參加援越抗美戰爭代表李潤孫發言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家、國家一級畫家、鐵一師1團蔣錫才戰友發言

▲學兵代表、鐵十師50團學兵連王新民發言

▲軍嫂代表、鐵六師30團張芳發言

▲青藏鐵路新管處鐵二代代表黃素梅發言

▲全體人員高唱《鐵道兵志在四方》

▲徐章土戰友在「鐵色之旅•鷹廈回眸」開營儀式上錄製視頻。

▲開營儀式結束後,特從南昌專程趕到鷹潭的南昌市紅色文化傳承促進會90多名文藝工作者冒雨,為參加這次"鐵色之旅•鷹廈回眸"活動的戰友們義務表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

2020年10月16日

文:樊紀華

攝影:毛林祥

編輯:毛 秘 《白浪情》

相關焦點

  • 難忘鐵道兵精神
    編者按: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王傑生前所在連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誌記者王開忠同志深入調查採寫了《難忘鐵道兵精神》一文,發表在2017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上。
  • 鐵道兵 我終身難忘的軍情——紀念參軍五十周年
    一個響亮的名字 鐵道兵 一個偉大而特殊的兵種 鐵道兵 一個響亮的名字你是祖國鐵路建設的先鋒你是注入骨髓的記憶是我一輩子的戀情美麗的旋律就像明亮的月亮為戰士們劃亮夜戰的星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是大海的浪花是潺潺的流水是深山峽谷的清風是溫暖的陽光傾入戰士們的心中
  • 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12月5日登陸央視
    12月1日,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在京舉行首映式暨新聞發布會,從12月5日在中央電視臺十頻道即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首播。 中央電視臺新影製作中心、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是國內首部全面反映共和國鐵道兵光榮歷史和優秀文化、以及鐵道兵「傳人」中國鐵建改革發展歷程的紅色大型文獻紀錄片,也是一部融合了軍事和歷史重大題材的口述歷史紀錄片。
  • 【亙古長存】英雄的鐵道兵萬歲!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1963年11月,周恩來總理接見鐵道兵的領導,並帶頭唱起了《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從此,這歌聲響遍全國鐵道兵部隊的軍營,成為當年鐵道兵的軍歌,鐵道兵們自豪的進行曲。
  • 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登陸央視
    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登陸央視 2014-12-01 18:31: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今日在京舉行首映式。
  • 難忘的邊關戰鬥歲月
    序戰友,你還記得當年我們在火熱的軍營摸爬滾打的場面嗎?你是否也和我一樣難忘那無悔的軍旅戰鬥歲月?假如人生是一首長詩,軍旅生涯就是最壯美的篇章,馳騁疆場就是最華彩的詩行。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勝利和我營成立40周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懷念那段難忘的歲月,永遠珍惜那身瀟灑的戎裝。
  • 歷史長河中的半個世紀一一紀念鐵道兵泗陽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在鐵道兵部隊的日子裡,我們一同訓練,一同學習,一起奮戰在施工一線。襄渝鐵路曾經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每根枕木,每顆道釘,每塊石渣,每個山洞,每座橋梁都留下了我們的汗水和熱血。我們用青春,汗水和熱血鋪就了襄渝鐵路。在襄渝鐵路上,我們泗陽籍四名戰友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我們將永遠緬懷他們。
  • 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首映 12月5日央視開播
    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首映  12月1日,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與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十集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  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於2012年6月26日,經原國家廣電總局批覆同意立項,2013年年初開始搶救性採訪拍攝,同年4月全面開機。總導演劉衛陽說:「為了製作這部紀錄片,我們在廣泛借鑑工程紀錄片特質的基礎上,以鐵道兵歷史變革為主線,重點挖掘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鐵道兵修建的重大工程背後不為人知的情感故事,從而重現那個激情燃燒年代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昂揚鬥志」。
  • 鐵道兵文化之花染香我人生的晚秋
    下崗在如皋夜市上經營小商品期間,一段時間市委市政府準備裁撤夜市,大家推薦我執筆給市委市政府寫公開信,我用「每天當夜幕降臨,人們去了歌舞廳,去卡拉OK享受夜生活的時候,我們在夜市上堅守,等待生意的到來。
  • 鐵路榜樣黃喜勝讓鐵道兵精神永放光芒
    黃喜勝是鐵道兵的後代,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永遠牢記「鐵道兵精神」奮勇直前。黃喜勝是「鐵二代」,羨慕父輩鐵道兵能上戰場、立戰功的年代。憶往昔崢嶸歲月,葉劍英元帥為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真實再現了鐵道兵戰鬥和生活歷程。
  • 莊河故鄉,心中永遠的綠洲
    來源:《天南地北莊河人》心中永遠的綠洲文/李玉娜 當年在鄉村,我每天都拼命尋找書籍來讀,為走出鄉村做準備,父母也希望我們外出讀書。多年以後,回望歲月的足跡,才深深感到那個叫草杜門的小村是我心靈深處難忘的故鄉。曾經的小河、田野、樹木……都讓我難以忘懷。離開那裡已經四十二年,從當年的青蔥少女到如今已生華髮的人,對歲月的惆悵讓我感到時間的無情與珍貴。
  • 難忘的歲月 難忘的歌 (1)
     歲月難忘,歌聲更難忘。 每個人都有一段難忘的歲月,我也同樣有那麼一段難忘的歲月......     在那難忘的歲月裡,我學會了一首難忘的歌。 擦乾你臉上的淚痕, 抹去你心中的憂傷, 讓愛情的花朵永遠在心中開放。 啊……    唱著這首歌,無論你流浪到那裡,你都不會孤單和寂寞。熟悉的旋律,相同的命運,無論你走進深山還是去到草原,森林還是峽谷,只要有人就會找到你的同類--知青。
  • 烈士長眠成昆鐵路橋墩,卻不入央視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
    帶著尊重英雄的心態,我找來2014年中央電視臺與中國鐵建總公司共同製作的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這部紀錄片看完這部紀錄片卻發現——並沒有提起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作為一個英雄鐵道兵,一個為國捐軀的年輕英雄,為什麼被遺忘了?多方查閱資料、諮詢專家後,背後的故事逐漸露出水面。
  • 難忘的呂中歲月,永遠的呂中情懷
    今天上午,閒下空來、抽出時來、靜下心來,把心中的呂中情結訴之於筆端,形成文字,傾吐於大家。真誠的期待我們所有人都好好幹工作,開心享生活!難忘的呂中歲月,永遠的呂中情懷!在以前的工作中,由於年輕氣盛年少輕狂,肯定有許多不到之處,只是大家出於對我的愛護沒有計較,在此深表歉意與謝意。過段日子,我會專門抽個時間回呂中一趟,去拜望大家,很久沒有踏上呂中的土地了,心裡很有空蕩蕩;很久沒有看見大家久違而又親切的笑容了,心裡很有失落落,呂中的情節就是這樣頑固而又執著的長在我的心田上了。
  • 全國首部全面反映鐵道兵歷史紀錄片來石拍攝
    圖片均由石家莊鐵道大學提供   長城網5月21日訊(陳家玉 趙豔斌)15日—17日,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攝製組執行總編導劉衛陽、製片人王世光等一行四人來到石家莊鐵道大學拍攝。  《永遠的鐵道兵》由多次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的中央電視臺著名編導沈芳擔任總編導、紀錄片《故宮》攝影李建明任攝影指導。
  •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禮縣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在這美好的季節,我們迎來了參軍五十周年的戰友聚會。我們共同回憶軍旅生涯難忘的光輝歲月,共同回味五十年的戰友之情,共同暢想未來的美好前程,感到特別溫暖,特別親熱,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們共同戰鬥、共同生活的歲月。悠悠五十載,難忘戰友情。
  •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禮縣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在這美好的季節,我們迎來了參軍五十周年的戰友聚會。我們共同回憶軍旅生涯難忘的光輝歲月,共同回味五十年的戰友之情,共同暢想未來的美好前程,感到特別溫暖,特別親熱,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們共同戰鬥、共同生活的歲月。悠悠五十載,難忘戰友情。
  • 「老物件」裡的鐵道兵記憶
    綠色鐵皮檔案櫃、老式步話機、一冊冊泛黃的老照片和掛滿牆壁的榮譽錦旗,時光流逝中,與這些似乎有生命的「老物件」的每一次凝視和相遇,都是一次與鐵道兵記憶的重逢和對話。    這些年,公司榮譽室陳列滿滿的「老物件」已經成為宣傳「鐵道兵精神」和踐行新時代中國鐵建企業文化的重要陣地。
  • 難忘鐵道兵 軍魂不了情 原鐵10師48團15名老兵回家省親
    8月19日,原鐵道兵10師48團的15名老兵回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總部省親,重拾50多年前的鐵道兵記憶,共同回望三公司幾十載奮進歷程。上午10時,精神矍鑠的15名年近七旬的老鐵道兵乘車抵達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總部,並在三樓會議室召開了座談會。
  • 呂海峰:漸漸遠去的竹籠屜是我們永遠難忘的往昔
    文/呂海峰 楊柳木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就會形成圓形的薄片;一根根竹子,經過砍、劈,就會形成一根根長長的竹條;再加上,數條細細的藤線繩,和幾個小時的精心製作,就是一個我們曾經平日裡常用卻又從未放在心上的物件——竹籠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