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全名「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高度46米,加上基座共93米,重225噸,置於一座混凝土製的臺基上。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是美國國家的象徵。198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由女神像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著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上面刻著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頒發日期),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枷鎖,意為打破殖民國暴政的約束。
時間:感恩節和聖誕節閉館
達到:地鐵1線到South Ferry、4線或5線到Bowling Green、R線到Whitehall。公交M5、M15、M20到炮臺公園。按照『Statue of Liberty』的指示步行到達。
門票:售票處離柯林頓城堡不遠的乘船處旁邊。8:30開始售票,建議儘早出發。(夏季遊客較多最好早7點就到達售票處)
成人$18.5、老人(62歲以上)$14、兒童(4-12歲)$9(進入皇冠觀景臺需另附$3,需要提前預約)。語音嚮導成人$24、老人$20.25、兒童$15.25。
另,進入皇冠處的票需提前預定。平均每天只允許240人登上王冠,每組10人,每小時3組。0-3歲不允許進入。
其他購票方式:網絡購票www.statuecruises.com或者城市通票$106(0-17歲$79)
乘船:遊船經過女神像的正面,會在女神像背面的棧橋靠岸,到達後就可以自由活動了。(遊輪的二層和三層設有夾板,右側更適合拍攝自由女神像)去程15分鐘,返程35分鐘(經過埃利斯島),每小時發船1-3班。
埃利斯移民博物館:好多電影裡出現的埃利斯移民局。1892年在島上設置移民局,1954年移民局關閉,期間1200萬人從這裡進入美國。可以說當今美國人民1/3的祖先都是從這裡進入美國的。博物館展示了當時人們通過移民局進入美國的各種照片。
注意:※登船和進入自由神像時都要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要花費很多時間。有時還要出示護照等身份證件。
※碼頭十分寒冷,根據天氣適當增添衣服。
※下午2點後乘船只能探訪自由女神像或者埃利斯島其中的一個景點。
遊客可搭乘輪渡從銅像底部乘電梯直達基座頂端,然後沿女神向內部的171級盤旋式階梯登上頂部冠冕處。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1876年贈送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法國雕塑家巴託爾迪歷時10年完成的。1865年,小有名氣的巴託爾迪遇到了法國著名自由主義者、美國民主熱情讚美者愛德華·拉布萊後,拉布萊提議法國應該像美國贈送一件可觀的禮物,巴託爾迪主動提出願意奉獻自己雕塑藝術的才能。
1871年6月巴託爾迪遠航美國。當輪船在晨曦的微光中駛入紐約港的時候,他被那伸向海灣的貝德羅島的壯觀景象深深吸引住了。「我的自由女神像一定要建在這裡。就在這裡,人民最早覺察、發現新世界;就在這裡,自由的光輝照耀著兩個不同的國家。」三個月後回到巴黎急於動工的他,經濟來源問題卻得不到解決,女神像的建造一直緩慢的進行。
1875年1月,拉布萊創建了法美聯合會來籌款。同年11月法美聯合會在巴黎舉行宴會,拉布萊邀請到當時的法國總統和美駐法大使共同出席。從那晚後,法國開始大量捐款,最終籌得資金25萬法郎用於建造雕像主體,另有銅礦貿易商雅皮兄弟公司額外捐贈價值6.4萬法郎的銅材。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同胞對於這個女神像並沒有什麼反響。
1876年巴託爾迪參加在費城舉行的一百年博覽會。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巴託爾迪將自由女神的那隻手持火炬的手擺在了博覽會上。巨大的雕像令參觀者望而生畏。直到這時美國人才意識到法國要向他們國家贈送的禮物的藝術之美。美國國會立即通過決議,總統正式批准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請求,貝得羅島也被確定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1884年8月5日,第一塊花崗石安裝在貝德羅島,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建造女神像基座的工作。1885年6月17日,法國運輸船「葉賽萊」號在美國軍艦的護航下抵達紐約港。幾千隻船鳴笛致意,碼頭上、甲板上人山人海,全城向女神像的到達表示熱烈的歡迎。整個女神像靠人力用30萬隻螺栓把女神像的100多個部件栓釘在架上於次年十月中旬安裝完畢。1886年10月28日下午,克林弗蘭總統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落成儀式。
1875年,拉法葉創建法美聯合會後,通過舉辦義演、出售女神像模型、售票參觀當時還在法國建造的自由女神像等一系列方式籌得了大量資金,甚至法國政府還專門許可發行了一項彩票來為女神像籌資。然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遲遲沒有反響。美國剛剛度過了1873年的經濟恐慌,政府說要修建底座,媒體和民眾卻反覆批評浪費。後來是約瑟夫·普利茲(普利茲新聞獎的創辦人)拯救了底座。他通過旗下的《紐約世界報》來為底座籌集資金,將每一位捐贈者的名字都刊登到報紙上,再加上同年11月份巴託爾迪攜女神像巨大的右手開始在美國全方位巡展。成功的激發了美國民眾的愛國熱情。最後,普利茲籌集到10.2萬美元,捐贈者總數高達12萬人,其中80%的筆捐款都在1美元以下。
建造時,原料的選擇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沒有保護雕像的前扶架,女神像是不能再高空中矗立的。鐵、銅和石頭都太重。因此,他想到了用銅片鑲釘的辦法。但如此巨大的雕像如何才能抵禦海風的侵蝕?這個問題最後由著名的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就是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師)製作了一座由四隻腳嵌入基座的8米深石選臺,形似鐵塔架的鐵結構,這樣空心的巨像就解決了如何抵禦海風的問題。神像的四肢的膜子先用石頭和石膏支撐,然後用木頭複製,最後工人在把銅片嵌到骨架上,用鐵錘捶打成形。
1834年4月2日,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的科爾馬。他從青年起,就酷愛雕塑藝術。是一名多產的雕塑家。
1851年拿破崙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後的一天傍晚,一位年輕的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越過障礙物高呼「前進」,衝向共和黨人在接頭築起的防禦建築,波拿巴分子的槍聲響起,年輕的姑娘倒在血泊中。從此這位高舉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為巴託爾迪心中自由的象徵。
1865年,巴託爾迪在一次朋友的婚禮上,邂逅了一位叫謝讓的美麗姑娘。她美麗端莊,儀態萬方,女神般體態的更是讓巴託爾迪引無法自拔,他邀請讓謝當自己的雕塑模特,讓謝欣然允諾。後來在雕塑的過程中,他們產生了愛情,最終結為夫妻。
1870年7月爆發普法戰爭,巴託爾迪作為陸軍少校參戰。9月2日拿破崙三世率軍8萬在色當投降。9月4日法國國內政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巴託爾迪於次年前往美國。
1886年10月28日,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在主持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儀式,巴託爾迪由於他的卓越功績而當選為紐約市榮譽市民和法國榮譽勳團指揮級團員。
1904年10月5日巴託爾迪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下葬於蒙馬特公墓。
位於裡昂的沃土廣場
雕像描述的希臘神話:冥王哈裡斯強擄農業女神的女兒珀耳塞福涅為自己的老婆。每年有1/4的時間珀耳塞福涅都要待在陰間,人間則來到荒蕪的冬天。此雕像描繪的正是珀耳塞福涅返回人間,為萬物帶來復甦的一瞬間。
冥後珀耳塞福涅駕駛的是來自地獄的黑馬戰車,來自地獄的4匹馬的馬腳是蹼加上利爪,黑色戰馬身在衝出水幕後變成白色,寓意著來到人間,所以馬身會有二種顏色的變化。而這4匹戰馬分別代表著法國的四條大河流:塞納河、羅亞爾河、羅納河、加龍河。
位於華盛頓紀念碑前
拉法耶特:法國貴族,起草《人權宣言》、制定三色國旗、公開宣傳信教自由、廢除奴隸貿易,獲得全歐洲的高度讚美
對於美國,他是第一個志願參加美國革命的,並在約克鎮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英軍,與華盛頓感情深厚,多次參加到北美獨立戰爭中。兩次被授予美國榮譽公民稱號
在美國,拉法耶特被廣泛紀念。像白宮對面設立的拉法耶特公園,並且美國很多街道都以拉法耶特命名。甚至連大家血拼的「老佛爺百貨」的法語原名就是拉法耶特百貨
位於法國的科爾馬
為紀念巴託爾迪,便把他出生的房子開闢為博物館
在博物館的三樓展示了自由女神像的模型和完工過程
開始位於法國的盧森堡公園,後搬到巴黎奧賽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座自由女神像,高2.85米
紐約自由女神以她為藍本
位於拉斯維加斯的「紐約城」
按照紐約女神像的1/2建造,高46米
伯明罕的自由公園
紐約女神像的1/5大小
這座女神像的手持火炬是真的,夜晚會點燃
由民眾捐款籌資建設、耗資約1億美元的新自由女神像博物館(The Sratue of Liberty Museum)於今年的5月16日正式對眾開放。
位於自由島的西北側,主要像遊客提供參觀信息,使遊客了解更多自由女神像與美國革命、美國移民的相關歷史。在博物館中展出了20世紀80年代巴託爾迪原版的由於因雨水破壞而替換下來的自由女神像火炬。
1883年12月,34歲的德裔猶太詩人埃瑪·娜莎羅其投稿了一篇14行詩助力自由女神像底座建設的籌款活動,在埃瑪過世15年後的1903年5月,一面寫著她詩詞的銅質紀念碑才被鑲嵌在自由女神像底座上的一塊銅板上。
The New Colossus,Colossus是聳立在古埃及羅德港的一座高達100英尺的巨大太陽神雕像,是西方古代七大奇蹟之一。埃瑪將自由女神像譯成世界上新的巨人像。
美國攝影師傑伊·菲恩自年少學習以來,一直就夢想著拍攝一張自由女神像被閃電擊中的照片。
2010年9月,58歲的傑伊·菲恩在曼哈頓炮臺公園市夜間的暴風雨中拍下了壯觀瞬間,一道閃電擊中了自由女神像。
在自由女神像被運往美國前,遊人們來到尚未完工的雕塑面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