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主播康輝朗誦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2020-12-25 四季美文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作者:朱自清 朗誦:康輝

康輝朗讀.《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04:17來自四季美文

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

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裡面陳設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家具,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鏤頗細,使人起柔膩之感。窗格裡映著紅色藍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緻的花紋,也頗悅人目。「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杆,空敝的艙,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處卻在它的艙前。艙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杆支著。裡面通常放著兩張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談天,可以望遠,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這個,便在小船上更覺清雋罷了。

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豔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勾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裡,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

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豔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裡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了。我們終於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於他處,而又有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 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綠》、《荷塘月色》。

【朗誦簡介】康輝,1972年1月17日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康輝於1993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主播康輝朗誦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 朗誦:康輝《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04:17來自四季美文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
  • 朱自清詩意盎然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把我們帶回了六朝都城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作家與友人俞平伯同遊秦淮河時所作的散文,1924年1月25日發表在《東方雜誌》上,這篇文章記述的是繁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和感受。讓讀者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波動變化,這篇文章標誌著五四散文創作達到了一個很高的藝術境地。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朱自清寫到: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遊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僱了一隻「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
  • 朱自清、俞平伯,同行同題寫佳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朱自清、俞平伯,同行同題寫佳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二三事中國文學史上,同題詩常見,同題文章則少見。這樣一來朱自清、俞平伯兩位文學家的同題散文佳作《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就顯得彌足珍貴了。之後,兩人各寫了一篇同題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走的是寫景抒情的傳統路子,十分講究意境。譬如他寫燈:「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輻射著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裡,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再如寫水:「秦準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麼?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與友人同遊秦淮河時所寫的散文,記述了夏夜泛舟秦淮河的所見所聞及感受,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與思緒,融合在風景描述技巧中。體現出了朱自清老師散文的縝密、細緻的特色。1、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於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2、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
  • 兩個人的槳聲燈影——朱自清和俞平伯跨越世代的秦淮河情結
    95年前,他們的祖父朱自清和俞平伯也曾同遊秦淮河,寫下了著名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朱小濤和俞昌實同遊秦淮兩位大師都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先鋒,兩篇文章也各有千秋,各呈異彩。
  • 人文課堂|現代散文鑑賞《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節選)/ 俞平伯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當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密匝匝的綺恨逐老去的年華,已都如蜜餳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窩裡,連嗚咽也將嫌它多事,更哪裡論到哀嘶。心頭,宛轉的悽懷;口內,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船兒悄悄地穿出連環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韻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悽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噼啪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
  • 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楊振聲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一書中評價朱自清的散文:「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這最能確切地概括朱自清先生散文純正樸實、清新細膩的風格。《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的成名作,原載於1924年1月25日《東方雜誌》第21卷第2號20周年紀念號。文章所記為1923年仲夏之夜先生與俞平伯同遊秦淮河所感。
  • 朱自清的散文
    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傑三君》、《旅行雜記》等直接從現實生活取材,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又如《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白水漈》等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
  • 「世界文學之都」: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當年,朱自清先生與俞平伯先生同遊南京秦淮河後,發表了散文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九十多年過去了,二位先生在天之靈能否感應到,南京這座與文學有不解之緣的「六朝古都」會榮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除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還有熠熠生輝的文學!文丨書生阿龍
  • 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家
    近日聽到《荷塘月色》這首歌,於是便想起了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出生於晚晴光緒年間,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為浙江紹興,生於江蘇連雲港。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到清華大學任教。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
  • 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文明之聲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遊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僱了一隻「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於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搖曳著多少故事?
    槳聲燈影裡的踩著時間的細沙,我又一次來到了秦淮河畔,並乘著畫舫,輕輕地將秦淮河探尋。先生那篇那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眼中重現了暮色裡朦朧暈出的燈影,六朝金粉凝出的碧陰陰的河水,兩岸映著月光的稀疏的垂楊柳,還有那七板子裡淡妝濃抹招徠生意的歌姬。
  • 一條河,用槳聲燈影記錄下一座千年老城的前塵往事,血腥榮光
    「半壁門東回照詩書禮儀,二彎淮水搖來燈影槳聲」是老門東牌坊處的一幅對聯。下聯將秦淮河的獨特風韻展現得淋漓盡致。燈影槳聲,不乏人工的雕琢,亦有天然的奇趣,可要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美,離不開文人的妙筆。當年,不正是朱自清、俞平伯兩位大師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寫出秦淮的風韻嗎?要想讀懂南京,就必須讀懂秦淮河,了解它的歷史,了解它的靈魂。
  •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2020-12-26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實際上有多髒?
    「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讀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心情一下鬆了下來。柔美寧謐,仿佛能聽到船呀吱呀吱的聲響。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寫於1923年。當時老百姓眼中的秦淮河什麼樣子?扒開歷史,我們來看看它的另一面。不過,這一面實在與槳聲燈影裡的景致相差太遠,可能會聞到別樣風「味兒」。列位盡知,南京在1927年4月,被國民政府正式定為首都。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這次帶你遊覽不一樣的南京,走出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長江支流在南京城內的一段,也是南京最繁華的一段,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這篇散文,其實應該說是兩篇散文,是1923年8月,俞平伯與朱自清同遊秦淮河,兩人以此為題各作散文一篇,風格不同、各有千秋。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69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江蘇東海,原籍浙江紹興,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 記憶中永遠的秦淮河(原創)
    六朝繁華金粉地,夜遊舊時秦淮河。 槳聲燈影流水遲,畫船雀舫渡娘歌。 風流後主詠小樓,驚鴻小周情牽惹。 不為江南多秀麗,處處佳句妙手得。 這是我第一次去南京遊玩著名的秦淮河後寫的一首七律。 我對南京秦淮河的第一次認識是源於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件人盡皆知的趣事。據說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和好友紅學家俞平伯同遊秦淮河時,相約各自寫作了同名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至於誰寫得更好,自他們的作品問世以來,一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我國最有情懷的一條河,朱自清曾專門為它留下一段文學佳話
    我的心目中,一旦坐上秦淮河的畫舫,就會潸然淚下。儘管現在的兩岸依然是人聲鼎沸,燈火通明,但秦淮的水一點也沒有被現代燈光照進,它還是那麼淵源,還是那麼深邃,是從晉人南渡開始就未曾止息過的。秦淮河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遊的一條支流,全長大約有110公裡,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裡,是南京城區的主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