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上的上真觀
蘇州穹窿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江蘇省級自然保護區,林地面積有兩萬多畝,其中有600多畝屬於原始性、自然性、多元性的自然保護區。
清朝乾隆皇帝弘曆從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開始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蘇州穹窿山,因而在當地留下不少有關的事跡和傳說。
穹窿山上的上真觀是江南道教聖地,是道教茅山派尊為祖師的三茅真君的行宮,主要用於祭祀。乾隆每次到穹窿山都要到上真觀祈福,至今上真觀還有乾隆第二次(1757年)到穹窿山親手栽種的一株玉蘭樹。
此樹早年斜倒在露臺牆邊,後又扭曲上長,歪歪斜斜,無形中形成一條龍身,但不成材,無法利用,故而能保存至今。現在這棵玉蘭樹花葉繁茂,供人觀賞。
上真觀有一望湖亭,是眺望穹窿湖光山色的絕佳處。乾隆每次都在這裡觀看太湖的煙波雲海,秀麗風景,即興題詩,留下多幅墨寶。上真觀為此鐫刻石碑,立在望湖亭內,因而望湖亭又稱「御碑亭」。
穹窿山上有道教的上真觀,也有佛教的拈花寺,乾隆六上穹窿山,後3次都只去上真觀,不去拈花寺,何故厚此薄彼?作為一國之君,他懂得無故偏向是不好的,因此乾隆為求釋道之間的平衡,在後三次為上真觀作詩時,也為拈花寺留下了詩句。
乾隆第五次到穹窿,寫有《過拈花寺不入寄題》詩:「上真迆邐近拈花,釋道源流差不差。何必其間參到點,緣由鄧尉日將斜。」這首詩說,由於急著要去鄧尉山遊玩,所以不入拈花寺。另外在第三句下有註:「到即不點,點即不到。」就是說,我在詩中已點到拈花寺,不去也可以了。
乾隆第6次(1784年)到穹窿山,又作《寄題拈花寺》詩:「三度拈花都未入,寄題乘輦便相過。於僧道豈上下手,無住為高可會麼?」他認為「到即不點,點即不到」,故無住為高耳!其實他不去拈花寺的真正原因,是因他去拈花寺後了解到:拈花寺是明朝建文帝逃難之所,非吉祥之地,為避晦氣,他當然不願多去了。可是又不好明說,只好想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堵住人家的嘴巴。乾隆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遊山玩水也不忘玩弄政治。
穹窿山上有一條山路名「乾隆御道」,乾隆六上穹窿,多次走過這條路,所以叫御道。御道兩邊蒼松翠竹,林木深秀,更有潺潺泉水,猶如洞簫嗚咽,景色甚美,宛若仙境。其間有一「雙膝泉」,傳說乾隆所以一再下江南,是為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為此在上山時,跪拜祈求能父子相逢。這兩個泉眼就是乾隆下跪時的雙膝印,故叫「雙膝泉」。
但最早的傳說並非如此,說是乾隆上山口渴,見此清泉淙淙,便蹲下身來,雙手掬泉而飲,留此雙印。此說似乎比較符合實際,但後來怎麼會變為另一種傳說呢?
據有關史料記載,乾隆六下江南,與其皇祖父康熙大不相同。康熙六次南巡,輕車簡從,所費不多。而乾隆大講排場,前呼後擁,大批后妃,王公貴族,文武官員相隨。僅為搬運衣物器具,就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頭、夫役近萬人。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等地運來著名泉水,耗費大量國庫。
因此我覺得,誰會相信乾隆口渴會自己雙手掬飲?由此就有人主觀猜測,牽強附會,乾隆大概是為了尋找親生父親,才不惜工本,多次下江南,在穹窿山跪拜,因此有了雙膝泉這樣的傳說。
文/晨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