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重量級「秋鬥」遊行,今天下午1點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登場。參與的島內勞工、環保等團體放話:這是對民進黨施政敗壞開出的第一槍!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的報導,當日有至少六萬人參與這場活動。
臺灣的「秋鬥」自1988年出現,早期遊行主題以勞工訴求為主,2005-2008年停辦,2009年「重啟」後,主題轉向廣泛的集會運動,訴求多元,時間定為11月的周末。
現場,有民眾打出「英獨買毒豬、舔美」、「食安變萊胺、賣臺」的標語口號
今年,不滿民進黨當局雙重標準、進口萊豬(指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豬,下同)、不予中天新聞臺換照等政治操作劣跡斑斑,包括臺灣民眾黨、新黨、中國國民黨及島內勞工、環保、食安、土地、言論自由等40多個團體和民眾從臺灣各地匯集凱道,行經臺立法機構、臺監察機構、臺行政機構,最終走到民進黨中央黨部前廣場,一路表達抗議。
痛批蔡英文及民進黨過去口口聲聲喊護食安、反美豬美牛,如今卻突然以行政命令宣布開放進口,現場,還有豬農帶著活豬上場抗議,要求民進黨當局早日改弦更張,撤回開放萊豬令。
還有民眾以貨車架起「行動靈堂」,舉行「民主進步追思會」
隊伍接近民進黨中央黨部時,有群眾情緒高昂,沿路高喊「蔡英文下臺」,並用《兩隻老虎》的旋律唱出「美國豬快來了,蔡英文吃掉、蘇貞昌吃掉,好不好……」
有人指出,蘇貞昌近期因臺行政機構前發言人丁怡銘下臺、中天遭撤照等爭議成為政壇焦點,這場秋鬥遊行,毫無疑問是他政治聲望的溫度計,也是他是否即將下臺的風向標。
一些人還把目光放在「從皮鞋改穿草鞋」的國民黨身上。有人指出,國民黨第一次與公民團體合作上街頭,由公民團體在前線打頭陣,政黨負責後勤動員。國民黨能否復刻「民進黨社運模式」,讓反萊豬戰略奏效,並改變「對手滿地掉槍,自己卻撿不起槍」的窘境,今天將是關鍵時刻。
國民黨首次參與「秋鬥」,馬英九、吳敦義、江啟臣等黨內要角現身
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現強烈民意,向傲慢蠻橫的民進黨當局發出不服從的聲音,強烈的訴求使得這場「秋鬥」人數一直衝高。據臺媒報導,這場「秋鬥」恐是近3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還記得,2016年9月3日,「執政」不過百餘日的蔡英文,也曾收到過同款「大禮包」。
那一天,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充斥「反誣衊、要尊嚴」「蔡英文無能」「蔡英文下臺」等怒吼聲。原因是民進黨的年金改革以及其網軍側翼策動的無休止汙名、抹黑,把一直隱忍的軍公教「成功」逼上街頭。據臺警方公布的數字,那場遊行的人數最多時達到14.5萬人次。
短短四年多,臺灣這座小島在經濟、政治和價值取向上不斷向下沉淪。民進黨當局因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斷推行漸進式「臺獨」,讓兩岸關係漸趨冰凍、讓兩岸軍事氛圍劍拔弩張。在文化方面,他們不惜大幅調整、刪除中學歷史課本內容,大搞「去中國化」。在對外關係上,他們更以一連串的「聯美抗陸」「以疫謀獨」乃至「軍購、美豬舔美」,不惜扮演全面對抗大陸的「馬前卒」。
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島內連續產生「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拒馬隔絕陳抗群眾、北農「高薪實習生」、「促轉會東廠」等一連串民怨事件;近期,民進黨當局更以「鍘中天」、誣衊牛肉麵業者的劇本殺雞儆猴,讓「綠色恐怖」籠罩全島。就連綠營資深媒體人吳子嘉都喊出,「民進黨本來就是黑社會」。而臺灣最新民調也進一步展示民意:對民進黨當局的施政,島內有高達62%的人非常不滿意,並且有45.9%的人對「秋鬥」訴求有感。
島內資深媒體人謝寒冰等人指出,2018年「討厭民進黨」成了「全臺最大黨」,同年,民進黨不出所料在「九合一」選舉中落敗,15縣市落入藍營手中。結果,蔡英文把自己包裝成「辣臺妹」,以政治操作和網軍「空戰」捲土重來,再透過「網紅」營銷贏得聲量及臺灣大選。但隨之而來的是,重要政策不與民眾溝通,案案強行過關、霸道行事。蔡英文難道是覺得自己有了「817萬民意」就能為所欲為?
事實卻是,2020,「討厭民進黨」又回來了!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05播出的東南衛視《海峽新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