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是世界聞名的瓷都,自古以來水土宜陶,繁華了1000多年。「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就是對景德鎮當年盛況的描寫。彼時,沿著昌江,景德鎮建窯成市,河岸邊有著數不清的四通八達的裡弄,形成了景德鎮老城區特殊的城市布局,也由此衍生出獨特的裡弄文化。
據記載,古代景德鎮東至裡村、南至南山渡(今南山下一帶)、西至昌江東岸、北至觀音閣一帶有「四山」「八塢」「三洲」「四碼頭」「十一條半街」「一百零八條弄」。景德鎮沿河而築,河邊又多為小山丘、小溝渠,很多裡弄便用「塢」「橋」「山」等命名,如馬鞍山、夜叉塢、十八橋等。
景德鎮的許多裡弄也因典故而命名,如鬥富弄、繡球弄、爆竹弄等。景德鎮的不少裡弄還隱藏著許多瓷窯的身影,而且弄與弄之間可以通過這些瓷窯穿梭往來,形成貫通的格局,於是裡弄的居民便以窯名作為裡弄名,這樣裡弄名便作為一種陶瓷文化保留了下來。
三閭廟明清古街
三閭廟明清古街坐落在昌江西岸,昌江與西河交匯處,整個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和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古代,三閭廟明清古街為景德鎮與饒州府、九江及安徽等地之間的陸路通道。早在晚唐時期就有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人遷居此地。明清時期,三閭廟商業繁華,有糧行、米店、藥店、飯店、雜貨店、豆腐店等,是景德鎮主要的糧食集市。時至今日,古街兩旁的商店基本保存完好,並有明朝中晚期建築4棟,明末清初建築3棟,是景德鎮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
彭家弄歷史文化街區
彭家弄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御窯廠遺址保護範圍內,是以歷史建築為主的傳統制瓷手工業生產和居住街區。該文化街區內分布著多處歷史街巷和歷史建築,反映了景德鎮傳統制瓷手工業的生產、水運商貿、傳統民居特色,其歷史街巷主要有方家弄、方家下弄、水府弄、彭家下弄、畢家弄等,還有湖北會館等重要歷史遺存。
祥集弄明代民居
早在宋代,祥集弄就有人居住。到了明朝,當地居民為討個口彩,便將居所所在的裡弄命名為祥集弄。祥集弄分成上下弄,祥集弄全長270米,有兩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分別位於祥集上弄3號和11號。兩座建築的總建築面積達761平方米,梁柱粗大,造型古樸,頗有徽派建築韻味,皆為富商所建,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祥集上弄3號還是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的所在地,當年大量御窯廠古瓷片的修復工作就在此展開。
大十字弄
大十字弄東至棋盤街,西至沿江東路,總長約300米。此弄呈東西走向,與南北走向的瓷器街垂直交叉,故名大十字弄。相傳,清朝嘉慶年間,茭草工人鄭子木為了維護茭草行的利益而捨生取義,震動整個茭草行。自此之後,茭草工人都系白布圍裙以紀念鄭子木。大十字弄44號是一座祭師祠,重修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佔地約500平方米,保留至今。
低頭弄
低頭弄位於中山北路與中華北路之間,緊鄰石獅埠,通青石街、五王廟等弄巷,全長100餘米,寬2米。該裡弄形成於宋朝,相傳明末有陳氏撫臺住此,在弄口建有一座青石門坊,較低矮,當時騎馬來拜訪撫臺的人,進弄都要低頭,故名「低頭弄」。低頭弄11號古宅為明代住宅建築,整個建築風格近似元代,雕刻裝飾簡樸,據傳此房就是陳姓撫臺之宅。民國時,裡弄內設有浮梁公所。歷史上,低頭弄還是一個重要的柴窯集散地。
龍缸弄
龍缸弄西起中華北路東側的109號,東接湖口弄,東南接新羅漢肚,南至勝利路北側,長100餘米,寬2.8米。明朝,龍缸弄內共有6座窯,最開始燒制時品種單一,後來因技藝高、式樣多,馳名中外。相傳,明萬曆年間,太監潘相奉旨監造龍缸,然而瓷工們燒了一窯又一窯,始終未能燒出一隻達到宮廷要求的龍缸,大禍臨頭之際,窯工童賓捨身赴火,龍缸才得以燒成。為紀念童賓,建造了風火仙祠,奉其為窯神。據說此事便發生在龍缸弄,龍缸弄便因此得名。
窯神童賓雕塑
景德鎮的老街區和裡弄是景德鎮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物化的城市文化和記憶,是景德鎮陶瓷民俗文化的縮影。老街區和裡弄布局緊湊,空間利用合理,給人以舒適、寧靜、樸實的親切之感,沉澱了景德鎮的千年歷史文化。
圖文: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來源: 景德鎮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