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深山 | 一座石頭上可以生長文字的山
受原始宗教影響,自然圖騰在藏族人心目中有著神聖的地位,他們尊山為神山,拜湖為聖湖,尤其是對山的崇拜與敬畏尤為明顯。在國道318昌都八宿縣白瑪鎮上,也屹立著這麼一座神山,用她寬厚的臂彎溫暖著善男信女,她的名字就叫多拉神山。
在高山林立的雪域高原,如果以海拔高度衡量,多拉神山並不出彩,然而這座山卻有眾多信徒圍繞著她轉,甚至聚焦了眾多學者的目光,此山究竟有何魅力,造就了鳳棲於梧的景象?
奧秘就在於山上的石頭,這裡的石頭非比尋常,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石頭會長出文字和圖案來。多拉神山之所以芳名遠播,都源於這些石刻數量規模之大,書法畫工造詣之深,在整個藏區獨樹一幟。恰好「多拉神山」藏語意思正是石佛顯靈的聖山,菩薩顯靈的石佛、石經聖山。
氣喘籲籲爬上後山,劈頭蓋臉而來的是颯颯冷風,強而有力的風拍打著五顏六色的巾幡獵獵作響,那聲嘶力竭像是有千軍萬馬奔湧而來。我們一行人吃力地逆風而行,漫無目的穿梭在石叢,眨眼之間,神情裡都寫滿了疑問,錯疑自己究竟是行走在亂石堆裡,還是沉浸在書法雕刻的美學世界?
入木三分的字體或厚重健實,遒勁有力;或清秀雅正,細密工整;或筆底走蛇,行雲流水一般,看上去莫不優美流暢,簡直就是一頓美學饕餮大餐。
除了藏文能在石頭上俯拾可見以外,還能在石頭上看到清晰佛像。密密麻麻的藏文中間,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盤腿而坐,就那麼靜靜地注視著來者。
多拉神山自然形成的石刻畫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石刻圖像與字體向外突出,大多為白色,顏色與母體石頭不同,如同鑲嵌在石頭上一般。
另一種是母體的大石表層脫落而形成的自然圖案。大石頭的表層因長年累月地暴曬在陽光之下,再加上風霜雪雨長時間侵蝕,面上沉積了烏黑色的表層,表皮脫落後又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
也有的石刻是當時佛教徒充分利用此地石頭的這一特性,用利器刻下的經文、佛像、佛塔圖案等。
關於多拉神山上不勝枚舉的書法石刻有個生動的傳說。公元841年,贊普赤祖熱巴巾被弒,其兄朗達瑪即位,隨即執行滅佛政策。據傳,其中幾位倖存得道高僧從南線逃往康區到達現在的八宿縣城,晚上宿營時夢得藏傳佛教無上護法神白丹拉姆天女指示:此地曰吉山腳下,神龜背蓮花寶地,前有石猴護佑,後有聖豬供奉,且有諸多伏藏,確係養精蓄銳,再展宏圖不二之地。
第二天,眾得道高僧互道夢境,大感神奇,遂前往,只見此處奇石林立,充滿靈性,確是一處藏匿修煉佛經的好地方。通過焚香誦經、虔誠祈禱,終於感化了諸藏傳佛教本尊護法神,在白丹拉姆天女的邀請下,十萬神工天匠,一夜之間宏化出多拉神山的佛像,經文,咒語,梵文。
多拉神山分為內圈、中圈、外圈。內圈為意念所形成的諸多六字真言石,是多拉神山的核心部分。一般情況下,轉外圈的人很少,轉中圈需要四個小時,轉內圈只需要一個多小時,不懂其信仰真意的人自然無法理解為何無論男女,抑或黃髮垂髫都會圍著山轉。在藏族人看來,轉山是清除罪孽,祈福禱告的有效方式。
藏族人們轉山,還希望神山賜予力量,勇氣和智慧,他們在虔誠之心的指引之下做出的虔誠之舉,無疑就是力量,勇氣和智慧的表現。與此同時,純粹的信仰又恰好將藏族同胞純淨善良的心地展露無遺,而這遍布西藏各個角落的執著信仰與純淨心地正好是熱鬧都市裡的奢侈品,無怪乎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開展淨心之旅!
知道嗎?
你的分享
昌都會 火 的
本文來源於樂途網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