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海南省旅文廳最近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中,昌江黎族自治縣62歲的羊玉蘭名列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不少,但熟練掌握所有四大工藝的不多,羊玉蘭便是其中之一。

  上山採摘染料植物,浸泡一個月,將棉線入染……經歷近10個步驟的複雜工藝終得一捆,這是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羊玉蘭的家傳技藝——手工染線。

  羊玉蘭生於1958年,剛剛躋身黎族織錦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的這份技藝是母親與外婆手把手傳授給她的。

  「小時候母親與外婆怕我浪費材料,不允許我弄,但我就是好奇,也喜歡。」羊玉蘭說,母親與外婆拗不過她,在她12歲那年便開始傳授給她紡、染、織、繡的全套技藝。讓羊玉蘭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套技藝已經伴隨她走過了50年。

  手工染線,首先要「造靛」。不同顏色所用的染料植物也不同,藍色需要的原材料是野生的假藍靛。

  摘下五六十斤新鮮假藍靛葉子,放入清水沒過葉面,蓋上蓋子,然後在陽光下浸泡、暴曬一個月。年過花甲的羊玉蘭幹起活來,動作還很麻利,儘管工序複雜,耗時較長,但她仍然樂在其中。如今,造靛的主要原材料植物假藍靛已十分稀缺,要上山苦苦尋來,不像有些地方可以廣泛種植,因此她總是小心地計算著用量,生怕浪費了一點一滴。

  一個月後,當發酵後的浸泡液散發出濃烈的陳腐臭味,且已經變為深綠色至藍色,就可以用來染色了。等待已久的羊玉蘭顧不上臭氣燻人,趕緊將腐爛的假藍靛撈出,留下沉澱在底層的深藍色泥狀物備用。

  接下來是「入染」環節。倒入石灰粉,將打溼的白色棉線放入染液中一起攪拌至起泡。她說,耐心等待,浸泡一夜後,再撈出棉線來晾曬,使靛在空氣中氧化凝固,然後再入染,如此反覆至少兩次,才能達到較好的著色效果。

  手工染線工藝步驟十分繁瑣,神奇之處在於單靠植物染料便可染出七八種顏色,難的是需要找不同的染料,然而這都是羊玉蘭樂此不疲的事。她像神農嘗百草一樣嘗試使用了多種樹皮,「好多人笑我傻,一直找各種樹皮染線,又耗時又不賺錢。」

  確實,在機械化生產的時代,堅持手工染線的已屬少數。

  不同顏色的線需要不同的入染方式,羊玉蘭當天操作的只是其中一種。此外,她還掌握「煮染」技藝。

  架起陶鍋,放入樹皮、清水、白色棉線,明火燒開,火越大,染上的顏色越漂亮。「咕嘟咕嘟……」羊玉蘭不斷往灶裡添加柴火,這可是個耐心活,一旦點上火,不能滅,需要持續不斷煮上一整天。「現在大家都買工業線了,手工染線太累,沒人願意做。」她一邊煮染,一邊對記者說。

  據羊玉蘭介紹,煮線必須用陶鍋,高溫燙煮後,撈出,洗淨,曬乾,一捆近一米長的棉線如同變了魔法一樣染上了紅褐色,在陽光下分外鮮豔。

  「我喜歡自己摸索,嘗試用不同的樹皮,染出紅褐色、黃色……不過黎族人最愛黑色與藍色,幹起活來耐髒。」羊玉蘭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她個人的創新。

  據了解,曾經整個保突村掌握染色技藝的只有羊玉蘭一人。「我最擔心的就是今後這門手藝沒有人會用了,這是我們黎族祖先的智慧所在。」羊玉蘭說。好在女兒們從小就跟在她身後參與製作的每一環節,現在也學會了手藝,還成立了工作室,要將這門手藝長久傳承下去,推廣開來。

相關焦點

  •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編者按:「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海南省旅文廳最近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中,昌江黎族自治縣62歲的羊玉蘭名列其中。
  • 南海工匠 | 劉香蘭:傳承黎族文化 教好黎錦技藝
    在香蘭黎族織錦傳習所,她不僅要忙著推介海南黎族悠久的文化,還要潛心指導村民學習黎錦技藝……「獲得南海工匠這個榮譽稱號,我的責任和使命又重了許多,但也是這份責任和使命讓我的人生充滿了陽光,同時也體現了我的價值。」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再現黎族古老風情 紀錄片《織錦上的黎族》在海南檳榔谷景區錄製
    、黎錦紡織技藝,讓受眾了解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鏡頭還聚焦了隆閨對歌、黎族傳統婚禮等浪漫幸福的婚俗場景,讓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錄製現場歷史記載,黃道婆到海南跟隨黎族婦女學習紡染織繡技藝,她學成以後回到家鄉進行傳道授業,使得紡織技藝得以廣泛傳播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這麼美,要讓世界看見
    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製作服飾就開始使用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海南龍被技藝保護發展座談會在海口舉行
    12日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來自北京服裝學院、蘇州絲綢博物館、海南大學、省民族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及海南黎錦技藝傳承人代表等30餘人參加,圍繞龍被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探討龍被技藝的傳承、發展等問題。龍被是黎錦中的精品、由單幅或多幅帶有織繡圖案的黎錦連綴而成的幕帳,黎族民間習慣用於宗教祭祀與婚喪嫁娶,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之大成,堪稱黎錦技藝巔峰之作。2005年,「黎族織貝精品——龍被」「黎族麻紡織工藝」「纈染工藝」與「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同時列入了我省公布的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社科成果‖黎錦技藝第三批國家級傳承人之一:劉香蘭
    劉香蘭,女,1969年3月出生於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番那村,13歲開始跟母親學習織錦技藝,15歲時掌握黎族織錦技藝,20歲嫁到通什鎮番茅村。番茅村位於五指山市西郊,距離通什旅遊山莊不足200米,市區至毛道的公路從村中穿過,村中民房錯落有致。在黎族的村莊中,番茅村是非常出名的,由於靠近當時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故成為黎族村寨的象徵。
  • 保亭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民俗風情令人讚嘆
    三月三 農曆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讚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保亭黎苗同胞未婚男女都穿上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2006年,在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三月三」由一個傳統民族節日上升為文化旅遊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