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又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今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館條例》,把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提升到了首位,並倡導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最近一年多來,湖北省博物館舉辦了152場「禮樂學堂」的相關活動,成為湖北省博物館乃至全國文博系統社教活動的品牌欄目。
提到禮樂,有一個關於樂器對聯的小故事。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一間陳設華麗的大廳裡舉行所謂的「議和會議」。
會前,一個自以為「中國通」的洋人傲慢地說出一幅對聯。上聯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利用了我國漢字部首的特點,同時包含中國樂器琵琶和琴瑟的名稱,寓意八國聯軍「八大王」「王王在上」。
面對帝國主義者的猖狂,中國代表團的一名工作人員從容應對:「魑魅魍魎四個小鬼鬼鬼犯邊!」
魑魅和魍魎都是傳說中的怪物名字,合起來常是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而它們的偏旁都是「鬼」。「鬼」是我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者憎恨而用的稱呼,藉此怒斥了八國聯軍是「四小鬼」「鬼鬼犯邊」。 應對完畢,侵略者個個瞠(chēng)目結舌,啞口無言。
說了這麼多,光明君想問問大家,中國傳統樂器您了解多少?一起瞧瞧這些神奇的傳統樂器吧!磬的造型古樸,製作精美。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曾被稱為「石」和「鳴球」。
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謦可以分為特磬和編磬兩種: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時演奏的樂器;編磬是若干個磬編成一組,掛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於宮廷音樂。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地的編謦製造工藝達到了較高水平。
口弦是中國樂器中體積較小的一種,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樂器。據說,早在公元前40世紀的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用口弦演奏音樂。
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有竹製和金屬制的兩種口弦;根據簧片數量的不同,有單片弦和多片弦;根據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彈撥和用絲線抻動的兩種口弦。
編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現。
按照中國古史書的說法,皇家和貴族的樂隊叫作「鐘鼓之樂」,「鍾」是編鐘,「鼓」就是建鼓。這是一個高等貴族才能擁有的樂隊,享受美妙的音樂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展現權力和威嚴。
古時,編鐘使用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天子享受四面之樂叫「宮懸」;第二等級的諸侯享受「軒懸」,就是三面之樂。曾侯乙就屬這一階層;大夫可欣賞兩面之樂;士是最低一級的,享受一面之樂。
箜篌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臥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
中國盛唐時期,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已廣泛流傳。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13根弦,後增至16弦、18弦、21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
火不思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又叫「好比斯」、"和必思"或"琥珀詞"等,都是「琴」的意思。公元前一世紀初,中國北方民族參考古箏和箜篌等漢族樂器,創製出這種新型樂器。
傳統的火不思形狀很象一隻飯勺,琴身長90釐米,琴頭彎曲,琴柄筆直。圓形的共鳴箱上蒙著蟒皮,張有三根至四根琴弦。
由於琴杆較長,共鳴箱較小,琴箱蒙有皮膜,音色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風味。
熱瓦甫是一種彈弦樂器,產生於公元14世紀,深受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喜愛 。
熱瓦甫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
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三個民族的熱瓦甫在種類和名稱上有所不同。塔吉克族把熱瓦甫稱為「熱布卜」;維吾爾族的分為喀什熱瓦甫、新型熱瓦甫、多朗熱瓦甫和牧羊人熱瓦甫等;烏孜別克族熱瓦甫雖然和喀什熱瓦甫的外形近似,但是音量和音色卻有所區別。
歷經千年的吸收、創造、淘汰和更新,到了明、清時,中國民間樂器隊伍基本成熟。人們按照演奏的方法將其分為四種類型:以二胡、京胡、高胡等為代表的拉弦樂器;以琴、琵琶、揚琴等為代表的彈撥樂器;以笛子、簫、笙、嗩吶等為代表的吹管樂器;以堂鼓、銅鼓、排鼓、鈸等為代表的打擊樂器。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8月26日10版(作者:楊理勝)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8月26日10版、網絡
本期編輯:孫嘉靖、張永群、蘭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