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甘肅,古為周人發祥地之一。遠在周代,烤全羊即為「八珍」之一,傳之開今天,久盛不衰,金城蘭州掛爐烤全羊更是名揚中外。
蘭州烤全羊選用約15斤重的當年小羊羔,用60度的水澆洗,刮淨羊毛,再投入80度水中燙洗乾淨,外皮擦以白醬油,腹腔內抹花椒、胡椒水,然後用叉撐開腹躻,掛爐內燒烤,邊烤邊塗熟油,約1小時後,羊肉金黃即可。也有人治用古法,烤燉全羊。即取出羔羊內臟,內裝紅棗,外裹草簾,再塗溼黏土炙烤,黏土變幹後去除,洗淨,再調以米粉稠糊,油炸後切片配料。入鍋燉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醬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黃,酥脆可口。烤全羊過去是達官貴人、地主紳士等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宴、喜事等時,用來招待尊貴客人的珍貴佳餚。傳統烤全羊製作工藝如下:
選料——宰殺——清洗——穿木棍或鐵叉——塗香料——燒烤(金黃色)——成品。
製作方法:將羯羊宰殺放血,剝皮,去蹄和內臟。除內臟時,腹部宜開口小一些,小心掏盡內臟,用自來水清洗多遍,洗淨血汙及內臟腸道等汙物並瀝乾多餘水分。用一根粗約3釐米, 長約50釐米-60釐米的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從羊頭至尾由羊的胸腔穿過,經胸膛、骨盆,尤其肛門露出,使帶大鐵釘端剛好卡在頸部胸腔進口處。把雞蛋打開,挑出蛋黃攪拌均勻,加上鹽水、薑黃、孜然粉、胡椒粉及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備用。
將搭好的烤羊放入饢坑(高1米左右的無錐尖且中空的圓錐形土坑,內可燒明火。通常在坑內壁烤饢食用)。饢坑內燒烤炙熱後,堵住通風口,把火撥開,取出還在燃燒的木炭,保留餘火。用直徑30釐米-40釐米的圓鐵盤一個,盛放半盤清水,平放在饢坑內。這個圓鐵盤以收取烤全羊身上滴下的油珠,鐵盤中的水分受熱亦可轉變為水蒸氣,增加饢坑的溼度,加速全羊的熟化。將羊的全身抹上調好的糊汁後,頭部朝下倒掛在灼熱的鑲坑中。將饢坑蓋好、蓋嚴,並用溼布密封坑蓋。燜烤15分鐘左右,揭開坑蓋觀察,當木棍附近的羊肉呈現白色,而全羊呈金黃色時,即已烤熟,可以取出了。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髮脆,內部肉編軟鮮嫩,清香撲鼻,別具一格。
食用方法:傳統特色的烤全羊不僅選料考究,地方風味濃鬱,且吃法也頗有一番學問。在甘肅民放特色餐廳裡,它是少數民族宴請貴賓最重要的一道菜。全羊烤成以後即把整羊放置在餐車上,烹製者在羊上挽繫上紅色彩綢,打成花結,羊嘴邊放置香菜或片菜。餐車上備有小刀,務人員推車圍繞餐桌轉動,恭請餐桌上最重要的賓客先啟刀食用。客人象徵性地啟刀後,餐廳師傅把羊肉切成片,撒些精鹽或佐以大蔥、芝麻醬、面醬,供賓客進食。
近年來,隨著烘烤技術的提高和調味料配方的改進,一些酒店對烤全羊的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採用電熱遠紅外熱源或明烤爐、暗烤爐燒烤。燒烤時可免人工,讓個羊能定時自動轉動,使其受熱均勻,成品肉的光澤、著色度更好。
還有一種烤,把整隻羊用鐵棍穿起放在鐵槽內的炭火上烤熟,其形完整大方,其色焦黃透亮,其味酥脆溢香,且食者能隨意選擇食用部位,各得其所。
烤全羊是甘肅最名貴的菜餚之一,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他別具特色的製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