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香港TVB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單戀雙城》,故事裡面的場景一直環繞在我腦海裡。後來得知該拍攝地點是檳城後,使我一直期待到此遊覽,一飽領略這裡的風土人情。
檳城,Penang(發音為「平寧」),在以前被當地華人稱為「檳榔嶼」,因為早期這座小島上有許多檳榔樹而得名,並有「印度洋綠寶石」之稱。既有美麗的海灘與原野風光,又有眾多的名勝古蹟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整個檳城。檳城海峽由檳島和威省組成,兩個地方由狹長的大橋連接。這裡曾經是英國在馬來西亞最早的殖民地,當年東印度公司就設置在這裡,至今仍保留了許多殖民時期的古樸建築,景致獨特而富有人文懷舊氣息,讓大家能感受到最原味的當地人的生活以及最淳樸的民風。
檳城的旅遊業算是很發達,而這裡的旅遊業者們不像泰國那樣諂媚,卻時時能讓你感受到他們的真誠與可靠。來檳城旅遊的最佳季節,是每年的6月-9月。白天雖炎熱,但午後有陣雨,晚上會有季風吹拂,十分涼爽,最適合外出觀賞迷人的景色,或是逛街購物也是相當不錯的。
檳城有許多值得遊覽的地方,現在簡單的介紹幾個最著名有特色的必去景點。
姓氏橋(姓周橋):和老一輩的中國人很相像,在檳城,人們的宗親和同鄉意識非常強烈。簡單來說,就是同姓氏的人會選擇群居在一起。在George Town東邊靠海的地方,那裡的姓氏橋(Clan Jetty)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姓氏橋並不是什麼橋梁,而是建於海上的木屋,以木柱架高。當年華人南下檳城,多從事貿易、漁業,所以在在海邊建造房屋。在其他沿海的小村落(比如香港的大澳),也經常會看到這樣海上的木屋。過去這裡的姓氏橋規模很大,有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而如今只剩下保存完好的姓周橋。
丹絨遊艇碼頭:沿著姓氏橋入口的馬路一直往前走,便步行到被列入世遺保護的歷史建築-丹絨遊艇碼頭,也稱為義興街碼頭(Church Street Pier)。這座佔地16公頃的碼頭建於1897年,是馬來西亞首座位於市中心的遊艇碼頭,它是檳島自由港時代載客的重要渡頭,見證了檳城海港的興衰發展史。
在檳城最有意思的經歷,便是在大街小巷中尋找各種街頭壁畫。在George Town的街頭,散落著許多壁畫,這些壁畫大多是由立陶宛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為喬治城節慶而創作的。之後,又陸陸續續有些當地畫家參與了進來。
每個酒店都有街頭壁畫的地圖,可以免費向酒店索取。尋找壁畫的過程很有趣,仿佛尋寶一般。找到畫作之後,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詮釋壁畫,完成二次藝術創作。
在尋找壁畫的時候,你會穿梭在喬治城的大街小巷。檳城舊時的房屋被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只許修復、不許拆除,所以我們才有機會領略最原始的當地人生活。
檳城小印度區:在小印度的街頭可以看見一坐白色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名字是Nagore Dargha sheriff。Nagore Dargha sheriff建於19世紀, 是紀念13世紀印度的一位伊斯蘭教蘇菲派聖人Syed shahul hamid,他死後,追隨者在印度給他建造了墳墓和 Nagore Dargha sheriff。走在檳城小印度區域的街道,耳邊一陣陣響起異域風情濃烈的印度歌曲,街道兩邊都是印度人開的小商店,有賣飾品、衣服、各種香料和食物等,在這裡也大多是印度人的面孔,此時仿佛真正到達了印度。
檳城的美食是眾多馬來西亞美食中獨樹一幟的,民以食為天,每位遊客對這裡的美食都無法抗拒。來到檳城,美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了。
Asam Laksa:叻沙是檳城的代表性美食之一,鄰居新加坡也有很多叻沙。但是檳城的叻沙和新加坡的叻沙稍有不同,更辣,並帶有酸味,感覺有點像冬陰功湯。
潮州煎蕊:來檳城的遊客們應該無人不識潮州煎蕊,其中最為出名的一家煎蕊就在愉園茶室側門旁的小攤,據說這家小攤已經經營了60多年,至今傳至第三代。這家煎蕊是自製的,不含任何色素燃料,是以白米磨成粉,再加入大量的香草汁製成,大紅豆也必須煮上六個小時,口感極佳,特製的椰漿和黑糖湯底濃厚甜美,冰涼爽口。
炒粿條:另一個檳城美食便是炒粿條。粿條和河粉很像,很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地人也不清楚兩者的區別。河粉起源於廣州一帶,而粿條則於潮汕。粿條和河粉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粉的分量。因為潮汕人喜爽口,所以不喜歡在米漿內加入大量生粉。因為生粉少,所以粿條比較容易斷,一般切得比較厚,呈不透明乳白色,口感略硬,但較爽口。
榴槤:說到馬來西亞,怎麼能少了榴槤的份呢?目前在國內吃到的榴槤多為泰國榴槤,不過榴槤之王」貓山王「、」蘇丹王「等都是出自馬來西亞,最上等的莫過於「黑刺」,連大美食家蔡瀾都為之傾倒!
淡汶餅:檳城大街小巷都在賣淡汶餅。有多種口味,是不錯的伴手禮選擇。
在檳城遊玩,你會樂而忘返,美麗的海灘與原野風光盡收眼底!大家快來領略一下這充滿人文氣息的古老美食城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