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騰訊雲的新戰場:金融雲

2020-12-15 驅動中國
  • 來源: 驅動號 作者: 劉曠   2020-07-24/13:08
  • 配圖來自Canva

    近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官宣謀求A+H兩地上市的消息,徹底引爆了資本市場的激情,帶動相關概念股接連漲停。

    螞蟻集團僅僅作出上市姿態,就掀起了如此巨大的風波,實在令人驚嘆。不過這也不難理解,可以肯定,作為引領行動支付變革的弄潮兒,螞蟻集團上市,必將成為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

    不過在阿里落下這一子時,老對手騰訊並非只是在閒著看熱鬧。螞蟻官宣上市計劃前10天,7月10日,騰訊雲和深圳證券通信有限公司召開線上發布會,正式發布合作建設的新一代金融雲,助力深交所集團、市場機構和監管機構金融科技創新。

    相比螞蟻謀求上市,騰訊雲和深證通合作建設新一代金融雲,向深交所提供服務,或許意義同樣重大。

    金融雲賽道上的兩強爭霸

    從整體看,目前金融機構數位化依然是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大重要主題。在過去幾年裡,伴隨著金融科技to B服務的興起,金融雲的概念和內涵不斷延伸,逐漸了成為金融數位化的核心環節。

    首先在政策層面,政府對金融機構上雲的重視程度就在不斷提高。

    2015年7月,政府發布指導意見,提出「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雲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探索利用雲服務平臺開展金融核心業務。2016年7月原銀監會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2018年8月央行連發三項金融行業雲計算標準。到2019年8月央行發布了明確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

    過去幾年中,監管規則體系不斷完善,試點範圍不斷擴大,徹底掃了除金融機構對雲計算及相關技術應用的顧慮。所以在政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金融雲市場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IDC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33.4億美元(約2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高達49.6%。

    對於金融雲這個高速增長且至關重要的市場,國內最強大的兩大雲計算巨頭——阿里雲、騰訊雲及他們背後的阿里、騰訊自然不願輕易放手,於是展開了激烈的市場份額爭奪戰。

    IDC報告顯示,阿里雲目前已經累計服務了上萬家金融客戶,覆蓋60%保險企業,50%證券公司,以及數百家銀行。

    至於騰訊雲,目前同樣也已經服務了超萬家金融領域客戶,包括150多家銀行、數十家保險及證券公司、70%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80%的新籌保險公司,四大國有銀行中已經有三家和騰訊雲進行緊密合作。

    當前阿里和騰訊在金融雲市場的對決,已經陷入了焦灼的軍備競賽。不過,這場較量起初並不對等。

    阿里雲先發制人

    對於金融雲這一新興市場,阿里在一開始就享有三大顯著優勢。

    其一,從行動支付到智能理財,螞蟻集團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行業內的影響力日益提高,因而也更容易和金融機構客戶們建立合作關係;

    其二,阿里雲作為國內最早和最強的雲計算廠商,在整個雲服務行業內都享有領先優勢,其技術和服務優勢在金融雲市場中同樣顯著。

    其三,阿里雲也是國內最早的金融雲服務提供商,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享有先發優勢。這也是阿里雲享有的最直接有效的優勢。

    2013年11月,阿里雲率先推出金融雲服務,開創了了國內金融雲服務的先河。相比之下,騰訊雲和百度雲先後在2016年宣布開放金融雲,比阿里雲晚了近3年。京東雲還更晚一些,在2017年才推出金融雲。

    在金融雲市場中,阿里雲所有的先發優勢都頗為有效地轉化成了實際業績,這讓阿里雲在國內金融雲服務市場中遙遙領先。

    一般而言,雲服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前者可以獨立形成雲基礎設施市場,後兩者可以並稱為雲解決方案市場。而雲基礎設施又有公有雲和私有雲之分,還有二者結合的混合雲,金融雲市場同樣如此。

    2019年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中,阿里雲以19.4%的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其中在公有雲市場,阿里雲市場份額高達54%。而在雲解決方案市場中,2019年阿里雲也以超過12%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一。

    (圖片來自於IDC)

    總體來看,阿里雲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領先優勢。

    騰訊雲窮追不捨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在2016年才宣布開放金融雲,加入金融雲賽道的時間要比阿里雲晚很多。從市場表現來看,也和阿里雲存在差距。比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中,阿里雲以12.1%的市場份額居於市場第一,而騰訊雲以7.2%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三。不過這種差距顯然並非遙不可及。

    整個金融雲服務市場還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市場集中程度尚且不高。阿里雲雖強,但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的整體份額也還沒有超過20%。這種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充滿變數,騰訊雲還有很多迎頭趕上的機會。

    如果騰訊雲能夠抓住時機迎頭趕上,未必不能於金融雲市場複製微信支付那樣的「偷襲珍珠港」,最終在金融雲市場實現和阿里的雙雄並立。

    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麼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戰略目標就會再次向前邁出一大步。不過,這個局面肯定不是阿里想看到的。

    因此阿里和騰訊雙方,針對雲服務市場及金融雲市場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不斷升級

    年初的疫情助推了金融雲的全面爆發,金融雲服務廠商們因此普遍受益,但最大的兩個受益者還是阿里雲和騰訊雲。

    4月份,阿里雲拿下中華保險集團價值7億元的國內第一大單,5月份騰訊雲就和中國銀聯籤約了價值3.86億元的「銀聯雲」項目。可以看到,高速發展中,金融雲市場在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於此同時,在金融雲市場中,背靠阿里和騰訊各自龐大的生態競爭力,他們和其他玩家在技術和服務能力上的差距必然會拉開得越來越大。

    4月份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計算技術研發;騰訊則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到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巨額投入雲計算技術研發之後,阿里、騰訊這樣量級的巨頭和其他長尾玩家必然會拉開技術差距。

    但阿里和騰訊這兩大巨頭之間,又該怎樣在金融雲市場中決出勝負?從現狀來看,他們之間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雙雄爭霸的結局或許在多年之後才能揭曉,不過這個過程註定會非常精彩。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相關焦點

    • 阿里雲、騰訊雲「卡位戰」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新基建」、「上雲用數賦智 」行動多重因素的影響,騰訊雲業務擴張、布局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先是 7 月初,清遠可容納百萬臺量級的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接著,騰訊政務公布全新的戰略升級。不僅如此,騰訊雲與阿里雲的「排位爭奪賽」也更加激烈。
    • 中國雲市場,誰在挑戰阿里雲、騰訊雲?
      這個市場格局有點類似當前美國雲市場的「三家馬車」模式。奇怪的是,這份報告裡,阿里雲跌出了前四,IBM升至谷歌之後。一般在Gartner的報告裡,阿里雲與AWS和Azure一直是穩定的「3A」格局,這次可能是由於加入了「託管私有雲」的市場,阿里雲有所下跌(被谷歌擠下),甚至排在IBM之後。
    • 加速進軍日本市場,騰訊雲能借國際化趕超阿里雲嗎?
      如今的雲計算服務戰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是硝煙四起。國際上,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谷歌雲、IBM「五朵雲」各自佔位,目前格局相對穩定。國內市場暫時處在了阿里雲、騰訊雲、AWS、中國電信天翼雲、金山雲「五朵雲」的籠罩之下,呈你追我趕的態勢。近期,騰訊雲又有了新動作。
    • 阿里雲PK騰訊雲:兩大SaaS加速器生死對決
      隨後,SaaS加速器以及與其配套的心選SaaS計劃、SaaS渠道夥伴招募計劃、「宜搭Plus」低代碼開發平臺等新舉措在阿里雲不同的峰會上,作為「被集成」的生態戰略和成果逐漸推出。騰訊在今年伊始開啟的新一輪戰略升級中,在連接人、數字內容、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服務、投資,與行業合作夥伴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 騰訊雲與阿里雲相比,有什麼優勢可言?
      提及雲,很多網友就會想到「阿里雲」!畢竟阿里雲做的很早,幹得早的一般都有很大量的用戶。後來的肯定沒有前者賺的多。正如馬雲當年所說:如果阿里巴巴不做雲,那麼我們有可能會死掉。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到了阿里雲。而今天的重點是騰訊雲,騰訊雲2013年正式商用,但由於最初幾年業務側重的問題,最近雖然絕對增速很快,但市場份額小,屈居第二。
    • 欠帳太多,騰訊雲的難題與機會同在,還能挑戰阿里雲嗎?
      騰訊這次調整顯示出幾點信號,其一,騰訊在雲服務市場的欠帳太多,需要重點補齊。其二,阿里雲的勢頭已經不得不引起騰訊的足夠重視。IDC今年7月份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佔據了中國雲計算 IaaS 市場 47.6% 的份額,騰訊雲則為10%。營收規模上是第二名騰訊的 5 倍。
    • SmartCMP SaaS版更新丨簡化管理雲平臺配置,支持阿里雲金融雲平臺
      1.簡化配置過程 本次更新簡化了管理雲平臺的配置,您只需添加雲平臺入口,並創建對應的資源池,即可在服務目錄申請新資源。平臺將根據您選擇的資源池,自動獲取對應雲平臺的所有可用規格、虛擬機模板和磁碟類型。當然,您也可以配置詳細的規格和模板,達到雲服務設計的標準化。
    • 騰訊雲與阿里雲,為什麼都盯緊製造業?
      在這其中,雲計算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阿里雲和騰訊雲這兩家國內雲服務巨頭,也不約而同的將製造業作為了布局重點。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曾說,「我們希望利用人工智慧、雲計算發揮『中國質造1%』的威力,單以中國製造業為例,如果能提升1%的良品率,就意味著一年內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
    • 浪潮雲山東結盟,為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都來圍觀?
      在重慶兩江新區,通過一個訂單,就可以把浪潮管理的生產線,用友管理的信息系統,阿里雲管理的供應鏈系統全部用數據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基於訂單的供應鏈系統。浪潮、用友、阿里雲,這三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重慶汽車產業集群的協同說明,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講究的是抱團打天下,還有什麼不可以合作與共享的呢!
    • 2017 BATJ搶灘新金融的迂迴:ABCD戰略統一,回歸科技原點
      它採用OceanBase為資料庫,儘管該技術在業內存在爭議,但螞蟻金融雲相信支付寶等眾多實戰案例已經給出了答案。作為一個可以支持公有雲、混合雲、私有雲的三雲合一架構,螞蟻金融雲2.0表示自己滿足金融行業、金融監管的需求,是以科技輸出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合作夥伴。電商起家的阿里,今年在區塊鏈的布局上更青睞供應鏈金融這一方向。
    • 騰訊雲和阿里雲免備案香港雲伺服器哪個活動更實惠?
      今天 boke 112 聯盟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 2019 年末阿里雲和騰訊雲對於免備案香港雲伺服器哪個活動更給力更實惠(PS:由於阿里雲和騰訊雲的活動不斷,所以這裡以阿里雲·雲小站和騰訊雲秒殺活動為例進行比較)。
    • 平安壹錢包、阿里雲、騰訊雲成為COPU首批會員
      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PostgreSQL分會在大會上宣告成立,平安壹錢包、平安科技、阿里雲、騰訊雲、山東瀚高、成都文武、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等單位成為首批會員,意味著他們在PG開源資料庫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得到協會的認可,同時也肯定了他們對開源社區的巨大貢獻。
    • 阿里雲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 新經濟巨頭砸錢提氣新基建
      同期,騰訊、京東也競相加碼新基建,通過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阿里再投2000億元  「肯定是真金白銀幹啊。」阿里雲內部人士這樣表示。2017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並在3年內研發投入1000億元,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 九張圖解析BAT雲戰略 看巨頭如何領銜"雲戰場"主角
      本文主要是切入易觀在報告中提及的「技術前瞻性」概念,及在兩份報告中都重點解析的BAT在雲計算領域(百度雲、阿里雲、騰訊雲)的戰略布局,提出一些獨立觀點。 兩份文案為同一機構的同源作品,因此涉及相關內容時不做區別說明,統一簡稱為報告。
    • 騰訊雲單季增速超阿里雲 仍「前有狼後有虎」
      表現不錯,約佔騰訊第三季度整體收入的28%。此外,騰訊公布了雲收入的具體數據——第三季度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80%。而騰訊上一次公布該數據,還是在2018年第四季度。騰訊雲同比增長80%在騰訊公布財報之前,阿里巴巴已經發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的經營數據,其中阿里雲三季度營收92.91億元,同比增長64%。
    • 便宜的雲伺服器推薦,阿里雲新用戶專享1折優惠,1核2GB只要89元/年
      雲伺服器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隨著國內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雲計算廠家之間的激烈競爭;雲伺服器的價格已經非常透明化了。阿里云云小站最近推出的幾款雲伺服器價格就非常便宜,新用戶購買的話更是可以享受1折優惠,原價785元的T5型的1核2GB雲伺服器,現價只要89元/年就可以買到,折算到每天的話只要0.25元。
    • 我國雲計算企業開啟新的徵程
      從全球市場來看,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佔據近七成市場份額。在國內,排名前五的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電信天翼雲和AWS,總佔比達到76.7%。蘇寧雲、美團雲等中小型雲廠商陸續黯然離場。 實際上,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電信天翼雲和AWS代表了不同企業屬性或者「出身」。
    • 阿里雲GPU雲伺服器多少錢?阿里雲GPU伺服器租用價格表
      堅定執行雲智能戰略思想的阿里雲品牌,儼然在數字經濟投資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它的身影行走在行業的最前端,留在身後的卻是遍及全球21個區域近百餘個大型雲數據中心。「近期,阿里雲又揮出一記重拳,在二千億的巨額投資手筆之下,阿里雲必定會成為全球最大雲基礎設施服務品牌!」阿里雲伺服器教程網負責人表示。不單如此,阿里雲在GPU雲伺服器領域內也是建樹頗豐!
    • 騰訊雲與廣州農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 全面推進數位化轉型
      此次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協同彼此優勢,開啟科技與金融場景深度融合和生態優勢全面互補,全力打造智慧銀行轉型標杆。在金融科技方面,騰訊雲將基於全棧分布式金融雲解決方案,助力廣州農商銀行打造具備高容錯、高性能、高擴展特性的全行級金融雲平臺,支撐廣州農商銀行智能風控、精準營銷、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移動APP等系統的建設和持續發展,並通過數位化體系與技術平臺建設,支撐創新業務場景及業務能力的快速落地,形成業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