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
近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官宣謀求A+H兩地上市的消息,徹底引爆了資本市場的激情,帶動相關概念股接連漲停。
螞蟻集團僅僅作出上市姿態,就掀起了如此巨大的風波,實在令人驚嘆。不過這也不難理解,可以肯定,作為引領行動支付變革的弄潮兒,螞蟻集團上市,必將成為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
不過在阿里落下這一子時,老對手騰訊並非只是在閒著看熱鬧。螞蟻官宣上市計劃前10天,7月10日,騰訊雲和深圳證券通信有限公司召開線上發布會,正式發布合作建設的新一代金融雲,助力深交所集團、市場機構和監管機構金融科技創新。
相比螞蟻謀求上市,騰訊雲和深證通合作建設新一代金融雲,向深交所提供服務,或許意義同樣重大。
金融雲賽道上的兩強爭霸
從整體看,目前金融機構數位化依然是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大重要主題。在過去幾年裡,伴隨著金融科技to B服務的興起,金融雲的概念和內涵不斷延伸,逐漸了成為金融數位化的核心環節。
首先在政策層面,政府對金融機構上雲的重視程度就在不斷提高。
2015年7月,政府發布指導意見,提出「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雲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探索利用雲服務平臺開展金融核心業務。2016年7月原銀監會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2018年8月央行連發三項金融行業雲計算標準。到2019年8月央行發布了明確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
過去幾年中,監管規則體系不斷完善,試點範圍不斷擴大,徹底掃了除金融機構對雲計算及相關技術應用的顧慮。所以在政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金融雲市場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IDC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33.4億美元(約2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高達49.6%。
對於金融雲這個高速增長且至關重要的市場,國內最強大的兩大雲計算巨頭——阿里雲、騰訊雲及他們背後的阿里、騰訊自然不願輕易放手,於是展開了激烈的市場份額爭奪戰。
IDC報告顯示,阿里雲目前已經累計服務了上萬家金融客戶,覆蓋60%保險企業,50%證券公司,以及數百家銀行。
至於騰訊雲,目前同樣也已經服務了超萬家金融領域客戶,包括150多家銀行、數十家保險及證券公司、70%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80%的新籌保險公司,四大國有銀行中已經有三家和騰訊雲進行緊密合作。
當前阿里和騰訊在金融雲市場的對決,已經陷入了焦灼的軍備競賽。不過,這場較量起初並不對等。
阿里雲先發制人
對於金融雲這一新興市場,阿里在一開始就享有三大顯著優勢。
其一,從行動支付到智能理財,螞蟻集團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行業內的影響力日益提高,因而也更容易和金融機構客戶們建立合作關係;
其二,阿里雲作為國內最早和最強的雲計算廠商,在整個雲服務行業內都享有領先優勢,其技術和服務優勢在金融雲市場中同樣顯著。
其三,阿里雲也是國內最早的金融雲服務提供商,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享有先發優勢。這也是阿里雲享有的最直接有效的優勢。
2013年11月,阿里雲率先推出金融雲服務,開創了了國內金融雲服務的先河。相比之下,騰訊雲和百度雲先後在2016年宣布開放金融雲,比阿里雲晚了近3年。京東雲還更晚一些,在2017年才推出金融雲。
在金融雲市場中,阿里雲所有的先發優勢都頗為有效地轉化成了實際業績,這讓阿里雲在國內金融雲服務市場中遙遙領先。
一般而言,雲服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前者可以獨立形成雲基礎設施市場,後兩者可以並稱為雲解決方案市場。而雲基礎設施又有公有雲和私有雲之分,還有二者結合的混合雲,金融雲市場同樣如此。
2019年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中,阿里雲以19.4%的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其中在公有雲市場,阿里雲市場份額高達54%。而在雲解決方案市場中,2019年阿里雲也以超過12%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一。
(圖片來自於IDC)
總體來看,阿里雲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領先優勢。
騰訊雲窮追不捨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在2016年才宣布開放金融雲,加入金融雲賽道的時間要比阿里雲晚很多。從市場表現來看,也和阿里雲存在差距。比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中,阿里雲以12.1%的市場份額居於市場第一,而騰訊雲以7.2%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三。不過這種差距顯然並非遙不可及。
整個金融雲服務市場還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市場集中程度尚且不高。阿里雲雖強,但在金融雲服務市場中的整體份額也還沒有超過20%。這種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充滿變數,騰訊雲還有很多迎頭趕上的機會。
如果騰訊雲能夠抓住時機迎頭趕上,未必不能於金融雲市場複製微信支付那樣的「偷襲珍珠港」,最終在金融雲市場實現和阿里的雙雄並立。
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麼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戰略目標就會再次向前邁出一大步。不過,這個局面肯定不是阿里想看到的。
因此阿里和騰訊雙方,針對雲服務市場及金融雲市場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不斷升級
年初的疫情助推了金融雲的全面爆發,金融雲服務廠商們因此普遍受益,但最大的兩個受益者還是阿里雲和騰訊雲。
4月份,阿里雲拿下中華保險集團價值7億元的國內第一大單,5月份騰訊雲就和中國銀聯籤約了價值3.86億元的「銀聯雲」項目。可以看到,高速發展中,金融雲市場在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於此同時,在金融雲市場中,背靠阿里和騰訊各自龐大的生態競爭力,他們和其他玩家在技術和服務能力上的差距必然會拉開得越來越大。
4月份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計算技術研發;騰訊則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到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巨額投入雲計算技術研發之後,阿里、騰訊這樣量級的巨頭和其他長尾玩家必然會拉開技術差距。
但阿里和騰訊這兩大巨頭之間,又該怎樣在金融雲市場中決出勝負?從現狀來看,他們之間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雙雄爭霸的結局或許在多年之後才能揭曉,不過這個過程註定會非常精彩。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