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州文化路695棵行道樹「北漂南移」 將建生態廊道
鄭州市文化路北段,一種「長在樹上的月季」成為獨特一景
鄭州市文化路北三環以南500多棵國槐將「北漂」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張英通訊員楊志成李澤宇/文首席記者張曉冬/圖
鄭州市文化路大修,牽涉數百棵行道樹。昨天,鄭州市園林局現場實地查看,798棵行道樹即將被移植。這些行道樹將要「去哪兒」?大部分還是在文化路上,只不過來一次「北漂」,移植到文化路北路(北三環—北四環),這裡要建「生態廊道」。
【預報】798棵行道樹移植在即
昨天,鄭州市文化路與儉學街交叉口,鄭州市園林局總工程師馮屹東在這裡現場查看,人行道上已畫了白線,楊樹、國槐等行道樹被圈進了白線範圍之內,這些行道樹的移植工作即將展開,綠化人員將會避開白天交通高峰,選擇在夜間施工。
文化路改造此次涉及的行道樹,主要集中在農業路到北三環段,共有798棵。121棵法桐計劃移往鄭州市南環公園,毛白楊因移植價值不大計劃伐除。
而行道樹移植工作的「大頭兒」,是534棵國槐和40棵白蠟,它們位於規劃的機動車道上,計劃移植,將用於文化北路(北三環—北四環)廊道建設和其他道路的補植補栽。文化路大修完成後,按規劃,將在文化路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寬2.5米的設施帶內,新栽鄭州市樹——大規格法桐作為行道樹。
【展望】文化北路將建「生態廊道」
馮屹東介紹,文化北路(北三環—北四環)生態廊道建設,是鄭州市生態廊道之一,全長7公裡,綠化面積52萬平方米,其中道路兩側綠化面積40萬平方米,分車帶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
其設計理念為「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具體來說,是在文化北路兩側,各建設50米寬的生態廊道;生態廊道中大量栽植喬木、灌木、開花植物;其中設置休閒、健身設施;生態廊道還將設置6米寬的自行車道。
【踏訪】文化北路已成「月季大道」
昨天,走在文化北路上,中間分車帶上的花開正豔,大朵鮮花,團團簇簇,煞是好看。這是樹狀月季,5月正是吐蕊綻放時。
目前,文化北路兩側廊道建設和綠化提升正在抓緊進行,開工9天,分車帶已經栽植銀杏344棵,樹狀月季1243棵。兩側廊道建設分別由鄭州市園林局、金水區、惠濟區組織並已開始實施。按照規劃,文化北路要形成以月季花為主的觀花大道。
樹狀月季,又稱月季樹、玫瑰樹,是由一個直立樹幹通過園藝手段(扦插、嫁接、修剪、整形等措施)生產出來的一種新型月季類型。
鄭州市園林局綠化工程師介紹,樹狀月季的形狀獨特、高貴典雅,在視覺效果上令人耳目一新,具很高的審美價值;它的適應性也強,花冠比一般花卉離地面要遠,不易感染土壤中的病蟲害;樹幹取材於薔薇,根系發達,花量大,生命力極強,耐寒,壽命長(單株可生長百年以上);它的花期也長,從每年5月可開到11月,長達半年多,觀賞時間長。
之前,鄭州在金水路金橋賓館附近等道路上也種植過樹狀月季,效果很好,也很適應鄭州的氣候。CDF
讀一送一
志願者張貼倡議呼籲留下798棵行道樹
鄭州市文化路大修,798棵行道樹要挪窩牽動著市民的心。昨日,一環境保護協會的志願者走上街頭,張貼倡議書,希望能儘量保留這些行道樹,為綠城鄭州留一份綠。東方今報記者張雅平實習生李豫閩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