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延續的解說詞、不變的配樂,《舌尖2》開篇的親切感撲面而來。然而與第一季的不同在題面上就見分曉了:《腳步》、《心傳》,這些分集名,比第一季的《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在主題設置上更加形而上,其筆觸也更多地用到了情感醞釀和編織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壓縮了許多。這令不少搬著小板凳、備著零食等待「深夜報社」的小夥伴們意外地流下了更多淚水,忍住了口水。
人物情感更為突出
《舌尖》系列紀錄片從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地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夥白馬,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蜂行業的老譚夫婦,以船為家、奔波在東海上討生活的漁民、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麥客,山東農村製作煎餅的老夫婦……較之第一季,《舌尖2》用情感更為充沛的鏡頭,再度瞄準了這塊土地上最可愛的勞動人民和食物間的質樸聯繫,讓人們無法不仰視這些尋常人的身影。
節目播出中,網友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顯得不是那麼主要了,突出的是人們的一種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採集者、生產者、加工轉化者都是由人來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為主的敘事習慣,讓人看到更為豐沛的人文氣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似乎更應該叫做《舌尖上的中國人》。
但也有觀眾認為《舌尖2》不及《舌尖1》渾然天成,反倒多了幾分刻意:「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人情鄉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還有觀眾更加直白地指出該片的缺點:「編得像走基層,形在意無存,主題之外承受了太多強加的信息和主觀設計,畫面夠好,剪輯節奏太快。」
社會問題融進鏡頭
也許是中國最後一批麥客的馬萬全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地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繫起來,職業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文化的延續。
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只能在收割玉米的季節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在《舌尖1》走紅後,有人採訪到其製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憂,而如今,《舌尖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村6100萬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透著無奈與心酸,正如結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拍攝技術有所提升
第二季第一集《腳步》中,尚未出現專業大廚製作的精緻菜品,所有美食均為受訪的普通人親手製作。其中的魚醬燉稻花魚、福建泉州蘿蔔飯、山東煎餅卷大蔥,均引發了各籍貫遊子們的集體思鄉情,人們以在節目中發現家鄉美食為樂,又籍美食抒發思鄉情。不過,片中對各地美食的呈現也意外引發了南北吃貨的爭論,例如在四川養蜂夫婦老譚的飲食中,「豆花」是用來蘸香辣料吃的,而南方網友則延續了此前網絡經典話題「南北食物甜鹹之爭」,他們在網絡中玩笑稱:「不要豆花下毒手」、「竟然有人吃豆花不是甜的」這類吐槽同樣惹人發笑。
《舌尖2》運用了現今流行的支持4K的F55攝像機進行拍攝,畫面細節上更為出色,而大光圈的拍攝,也延續了對食物色彩的出色呈現,捕捉跳跳魚的一段高速回放畫面,讓觀眾感嘆《舌尖》團隊在拍攝和剪輯上的用心和專業,但也有網友指出細節上的不足,微博網友小柴胡君就表示:「白馬為弟弟採集野蜂蜜,一度讓我以為它抄襲了BBC《人類星球》巴亞卡人Tete為妻子攀爬百米大樹採蜜的場景,只是拍攝技巧、機位擺放差強人意,接近樹冠後主人公採蜜過程也已略過不計。」但他也同時認可了《舌尖》的製作用心:「作為一個美食節目來說,不能奢求更多。」(邵登)
相關連結
《舌尖2》分集話題
《腳步》:「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演化成標誌性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對故鄉美食迷戀,甚至被賦予「鄉愁」這樣的文學語彙;
《心傳》:中國傳統烹飪在手藝上無比神秘繁複,其傳承和流變往往以家族或師徒形式承載。這種心口相傳,延續了家的味道,也傳承了中國文化;
《時節》:中國人自古講求「不時,不食」。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時節,呈現出多樣美食;
《家常》: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
《相逢》: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記錄每次聚散離合,無論大時代中的人世變遷,還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總有味覺作為見證;
《秘境》: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有許多奇異豐盛的美食隱匿在山野之間;
《三餐》:當代中國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在奔波忙碌中,常通過美食尋找味覺的快樂。(馮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