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中國2》央視開播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  幾經推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於在4月18日晚9時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這檔大熱紀錄片引發的關注度早已呈現,開播前幾天,網友們就自發在微博、朋友圈中表達了期待之情。

  風格延續的解說詞、不變的配樂,《舌尖2》開篇的親切感撲面而來。然而與第一季的不同在題面上就見分曉了:《腳步》、《心傳》,這些分集名,比第一季的《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在主題設置上更加形而上,其筆觸也更多地用到了情感醞釀和編織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壓縮了許多。這令不少搬著小板凳、備著零食等待「深夜報社」的小夥伴們意外地流下了更多淚水,忍住了口水。

  人物情感更為突出

  《舌尖》系列紀錄片從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地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夥白馬,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蜂行業的老譚夫婦,以船為家、奔波在東海上討生活的漁民、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麥客,山東農村製作煎餅的老夫婦……較之第一季,《舌尖2》用情感更為充沛的鏡頭,再度瞄準了這塊土地上最可愛的勞動人民和食物間的質樸聯繫,讓人們無法不仰視這些尋常人的身影。

  節目播出中,網友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顯得不是那麼主要了,突出的是人們的一種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採集者、生產者、加工轉化者都是由人來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為主的敘事習慣,讓人看到更為豐沛的人文氣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似乎更應該叫做《舌尖上的中國人》。

  但也有觀眾認為《舌尖2》不及《舌尖1》渾然天成,反倒多了幾分刻意:「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人情鄉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還有觀眾更加直白地指出該片的缺點:「編得像走基層,形在意無存,主題之外承受了太多強加的信息和主觀設計,畫面夠好,剪輯節奏太快。」

  社會問題融進鏡頭

  也許是中國最後一批麥客的馬萬全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地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繫起來,職業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文化的延續。

  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只能在收割玉米的季節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在《舌尖1》走紅後,有人採訪到其製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憂,而如今,《舌尖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村6100萬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透著無奈與心酸,正如結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拍攝技術有所提升

  第二季第一集《腳步》中,尚未出現專業大廚製作的精緻菜品,所有美食均為受訪的普通人親手製作。其中的魚醬燉稻花魚、福建泉州蘿蔔飯、山東煎餅卷大蔥,均引發了各籍貫遊子們的集體思鄉情,人們以在節目中發現家鄉美食為樂,又籍美食抒發思鄉情。不過,片中對各地美食的呈現也意外引發了南北吃貨的爭論,例如在四川養蜂夫婦老譚的飲食中,「豆花」是用來蘸香辣料吃的,而南方網友則延續了此前網絡經典話題「南北食物甜鹹之爭」,他們在網絡中玩笑稱:「不要豆花下毒手」、「竟然有人吃豆花不是甜的」這類吐槽同樣惹人發笑。

  《舌尖2》運用了現今流行的支持4K的F55攝像機進行拍攝,畫面細節上更為出色,而大光圈的拍攝,也延續了對食物色彩的出色呈現,捕捉跳跳魚的一段高速回放畫面,讓觀眾感嘆《舌尖》團隊在拍攝和剪輯上的用心和專業,但也有網友指出細節上的不足,微博網友小柴胡君就表示:「白馬為弟弟採集野蜂蜜,一度讓我以為它抄襲了BBC《人類星球》巴亞卡人Tete為妻子攀爬百米大樹採蜜的場景,只是拍攝技巧、機位擺放差強人意,接近樹冠後主人公採蜜過程也已略過不計。」但他也同時認可了《舌尖》的製作用心:「作為一個美食節目來說,不能奢求更多。」(邵登)

  相關連結

  《舌尖2》分集話題

  《腳步》:「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演化成標誌性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對故鄉美食迷戀,甚至被賦予「鄉愁」這樣的文學語彙;

  《心傳》:中國傳統烹飪在手藝上無比神秘繁複,其傳承和流變往往以家族或師徒形式承載。這種心口相傳,延續了家的味道,也傳承了中國文化;

  《時節》:中國人自古講求「不時,不食」。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時節,呈現出多樣美食;

  《家常》: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

  《相逢》: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記錄每次聚散離合,無論大時代中的人世變遷,還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總有味覺作為見證;

  《秘境》: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有許多奇異豐盛的美食隱匿在山野之間;

  《三餐》:當代中國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在奔波忙碌中,常通過美食尋找味覺的快樂。(馮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中國2》胃口變大
    原來預報說,馬年春節期間要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可左盼右盼兩個多月,才最終得到續集將於4月18日晚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的消息,這總算讓「吃貨」們有了用眼睛「大快朵頤」的機會了。那麼,《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與第一季有什麼不同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躁動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程範淦 通訊員 陳冰 黃豔豔  「滿頭冒汗暢淋漓,面如傅粉唇若朱。」初次在海南嚼檳榔的人,可能都會被檳榔刺激得微醉暢酣,「烈焰紅唇」。
  • 《舌尖2》昨央視開播 揚州美食可能在下集播出
    揚州大廚張燦松為三套鴨脫骨昨晚9點,「吃貨」們期盼已久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開播,揚州獅子頭、三套鴨、三鮮脫骨魚、燙乾絲、滷香菇、爆炒腰花、雪花豆腐、清炒蝦仁等揚州美食將再登央視各種預告「勾引」觀眾總顧問蔡瀾:媽媽菜最讓我感動從昨天下午起,《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攝製組微博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官方網站微博就開始了各種預告式「勾引」,推出了第二季預告片,第一集《腳步》預告片、《腳步》導演專訪、總導演陳曉卿(微博)專訪,美食總顧問蔡瀾「提醒」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2000年,海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海南日報記者在衝鋒舟上寫出一篇篇報導;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疫情突如其來,海南日報記者迎難而上,現身「防護」一線;2005年「達維」颱風造成我省數十年不遇的嚴重災害,停電之夜,海南日報記者點上蠟燭寫出稿件;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雅安地震,海南日報都在第一時間飛兵入川,發回及時的報導,為戰勝災害、維護穩定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撐。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 泉州蘿蔔飯潤餅亮相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 泉州蘿蔔飯潤餅亮相 qz.fjsen.com 2014-04-19 08:46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昨晚央視開播 泉州 蘿蔔飯 潤餅 亮相首集
  • 央視新臺長亮相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儀式舉行
    央視新臺長亮相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儀式舉行 央視綜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在歷史的新天裡,「心連心,話小康」、「綠色崛起路線圖」、「海南篇章」、「瞭望春天」、「站在9+2最前沿」、  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  「農村奔小康樣本調查」、「火熱的國電」、「沸騰的西環」……圍繞十八大及歷次全會、省委六屆歷次重要會議、全國「兩會」和省「兩會」、海南解放6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博鰲亞洲論壇、泛珠論壇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報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在新文化運動後,副刊上各個寫作者凝聚的思想盛宴大大革新了副刊內容,甚至成為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重要的因素。  「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副刊。」著名作家龍應臺如是說。當副刊回歸其文學本色時,有部分的聲音認為副刊已淪為「報屁股」,而不置可否的是,如今的報紙副刊更多的從此前的純文學走入了聊家長裡短、刊登軼文笑話等市井讀者更偏愛的軌道中。
  • 泉州面線糊、潤餅或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面線糊潤餅牛肉羹泉州名小吃入選《舌尖》第一季的熱播,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風潮。此後,一群熱愛泉州的網友隔三差五@CCTV9舌尖,特別是@刺桐會 輪番推薦泉州傳統小吃和美食,時隔半年終於引起《舌尖》第二季導演組的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孫皓暉:大秦帝國 矢志深耕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滿頭銀髮的孫皓暉,一道劍眉卻是烏黑髮亮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2018年春節開播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最近這一段時間終於迎來了開播的消息,很多人也是十分的期待啊。來和小編一起瞧瞧《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開播時間吧!  CCTV-9紀錄頻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並宣布《舌尖3》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中國人熱愛美食,正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紅極一時,創造了近二十年來中國紀錄片最高收視紀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講好海南故事 讓世界了解中國
    亞塞拜然Femida.az網主編居納伊·姆拉德利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一次在海南收穫頗豐,他們一定會把在海南的採訪整理報導,向各自國家講述一個充滿魅力、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海南。  「海南生態環境好,與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係,也離不開海南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這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辛巴達新聞社中國新聞處記者艾穆維勒·巴哈·馬尼亞·什亞說,海南景美人更美,像打造了上萬畝植物王國的老先生鄭文泰、像在沙地上成功種下數百萬棵樹的陶鳳交,他們的故事都值得好好講。  這趟採訪,讓採訪團成員感受到了海南朋友的積極、熱情和友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示
    王  晶,男,1951年3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維特律師事務所主任、海南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  王崇敏,男,1965年1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  鄧愛軍,男,1968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委員會副主委。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qz.fjsen.com 2014-04-16 09:48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包括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本周五晚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有幾集每集主題曝光 配音人員是誰
    2018年2月9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發布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成功舉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中央電視臺臺長慎海雄,中央電視臺分黨組副書記、副臺長魏地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王強、《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任許正中、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共同啟動《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儀式,《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創作團隊,和美食屆、紀錄片屆及媒體嘉賓共300餘人出席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人間至味是清歡
    本地食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在客人的桌子上,通常還配有一杯糯米酒或地瓜酒。當地人說,這早上的一杯酒,是跟朋友慢聊生活時必不可少的東西。  「為什麼早餐就要吃乳豬?好多人都跟我說早上吃肉,會覺得滿身都是勁,幹活有力。」臨高縣原文體局退休幹部全德亮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早餐吃乳豬的生活習慣源自臨高民間養乳豬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