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樂毅率軍攻城七十餘座,燕國最輝煌的時刻

2020-12-18 慕已成雙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燕國,燕國都城被攻破,燕王噲被殺,子之逃跑後被抓住處以醢刑。齊軍在燕國境內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最終激起燕國臣民的奮死反抗,齊國這才撤退。後來趙武靈王護送當時在韓國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派遣蘇秦入齊,作為燕國間諜,削弱齊國國力。公元前286年,齊閔王聽信蘇秦之言,發兵攻打宋國,宋國都城被攻破,宋康王出逃,最終死在魏國,宋國滅亡。

當時的宋國定陶是最為繁榮的城邑,各國都對其垂涎不已,齊國趁聯軍伐秦之際獨吞宋國的舉動,引起各國的嫉恨。於是,燕國聯合秦、韓、趙、魏組成同盟,以燕軍為主導,燕國樂毅為主將,率五國聯軍討伐齊國。

齊閔王驕傲自滿,自恃強悍,根本沒想過燕國會聯合諸國攻打自己,當發現聯軍已經攻入齊國時,才趕忙派齊將觸子率軍在濟西迎擊。

齊國由於作戰頻繁,連年徵戰,士兵心生厭戰之情,齊閔王見士氣低落,便以死刑和挖祖墳相威脅,本想迫使齊軍死戰,不料更使軍心動蕩,鬥志全無。結果剛一開戰,齊軍便被擊潰,主將觸子逃亡,不知所蹤。副將達子收拾殘局,退守臨淄,準備再戰。達子進見齊閔王請求為將士們封賞,激勵士氣,齊閔王大怒,罵道:「殘兵敗將也好意思求封賞?」達子無奈之下,只能率軍死戰,最終戰敗被殺,齊閔王逃到莒城。

濟西之戰後,秦、趙等國便分割佔領的齊國土地,之後便撤軍了,而燕軍在樂毅的帶領下繼續攻打齊國。首先樂毅申明軍紀,嚴禁燒殺擄掠,廣施德政,廢除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收取人心。而後繼續追擊,一舉攻破齊國都城臨淄,然後燕軍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就連續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即墨和莒城。

齊閔王向楚國求援,楚頃襄王正好想趁亂在齊國分一杯羹,便打著支援齊國的旗號,派淖齒率軍進入齊國。齊閔王一聽楚軍來援,便不疑有他,打開城門「引狼入室」,並且為了讓楚軍更好的為自己出力,便任命淖齒為相邦,在齊閔王還在做著驅逐燕軍的春秋大夢時,淖齒殺掉了齊閔王,奪回了被齊國佔據的淮北之地。公元前283年,齊國大臣王孫賈等殺死淖齒,擁立齊閔王之子田法章,是為齊襄王。

五國伐齊,燕國不僅報仇雪恥,而且一躍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國,標誌著燕國短暫的興盛,同時也是燕國在戰國時代最輝煌的戰役。而齊國幾乎亡國,即使後來在田單的謀劃下復國,國力也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和秦、趙爭雄。

相關焦點

  • 五國伐齊,樂毅率軍攻城七十餘座,燕國最輝煌的時刻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燕國,燕國都城被攻破,燕王噲被殺,子之逃跑後被抓住處以醢刑。齊軍在燕國境內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最終激起燕國臣民的奮死反抗,齊國這才撤退。後來趙武靈王護送當時在韓國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 五國伐齊之後,樂毅為何攻不下即墨和莒?
    五國伐齊之後,燕國大將樂毅率軍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只剩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然而即墨和莒,五年都沒有攻下。之後燕昭王過世,燕惠王繼位中了反間之計用騎劫換下了樂毅導致燕軍大敗,被齊國收復所有城池。那麼問題來了,倘若樂毅繼續執掌燕軍,燕國能滅掉齊國麼?
  • 樂毅伐齊竟也不是以弱勝強
    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相反樂毅伐齊是一個以強勝弱的戰例。樂毅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雙方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趁勢連下齊國72城,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勢力。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富裕的國家,但絕對算不上強大,論國力雄厚,齊不如秦;論軍隊戰力,齊不如趙;論國土縱深,齊不如楚。樂毅帶領的是五國聯軍,楚國最後也加入到了聯軍,勢力之大絕對不是一個齊國能夠抵抗的。
  • 武廟十哲之樂毅
    《樂毅》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魏將樂羊後裔,曾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取得勝利。是戰國攻城拔寨第一人(連下齊七十餘城),樂毅在弱小的燕國完成這一壯舉後便遭猜疑,如同上篇,可能是因為太過耀眼的,之後便會迅速暗淡吧。
  • 樂毅帶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只是運氣好嗎?
    樂毅向燕昭王分析齊國形勢:齊國原來就是霸主,如今仍留著霸主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不可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若一定要攻打它,可聯合趙國、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的合縱攻齊之法初見成效。
  • 樂毅伐齊,僅剩莒和即墨兩城,為什麼最後沒有攻下來
    於是,燕王和樂毅認為伐齊的時機到了,樂毅認為伐齊必須和各國合縱,才能確保勝利,燕昭王派樂毅出使趙國、同時派其他人出使其他各國,「各國苦齊久已」,所以紛紛加入合縱攻齊。濟西大戰,大敗齊軍合縱聯盟成立之後,燕國發動舉國之兵,由樂毅擔任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發動攻齊大戰,齊湣王率領齊軍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樂毅率領的聯軍。
  • 燕國連下齊國七十座城池,為什麼最終沒有滅掉齊國?
    樂毅合縱五國燕國歷史上最巔峰的就是樂毅合縱五國,攻破齊國七十座城池,直接將齊國王室逼迫到邊境的莒和即墨兩座城池當中,而齊國根本無法抵抗燕國的軍隊。這個事情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諸侯國的百分之九十的城池都已經被燕國納入版圖,以七十座這樣數量級的攻城戰來看,即便兩周到春秋戰國近千年時間,沒有哪一場戰爭可以與其媲美。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而這,無疑是樂毅和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將領存在差距的地方。同時,就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戰績來說,筆者也認為無法和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等將領的戰績相提並論。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就此戰來說,是燕國、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這五國的大軍一起進攻齊國。
  • 樂毅連續攻下齊國70座城池,為何卻攻不下最後兩座城池呢?
    在戰國後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名為樂毅的人,此人曾經一度率領燕國等五個國家的聯軍攻打齊國,並且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一雪燕國前恥,成就了一段以弱勝強的佳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七十座城池已然算得上是大半個國家了,但是樂毅為何不乘勝追擊,一舉滅亡齊國呢?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齊人的政治智慧,簡直跌破智商下線。在濟西大戰中,齊國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然後,五國大軍想搶哪裡就搶哪裡了。但主要是世仇燕國,名將樂毅親自領兵,掃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這不算完。
  • 「五國伐齊」齊王稱帝如黃粱一夢 齊國自此衰落
    五國攻齊起源於齊國滅宋,想要獨吞宋國的齊國引起天下不滿,再加上燕國、秦國、趙國各國的運作,齊國這個強大不可一世的霸主即將滅臨最強大的打擊——秦趙魏燕韓五國攻齊,楚國想渾水摸魚。 樂毅五國伐齊 就在齊閔王做著統一天下大夢時,卻沒想到曾經沒落的小弟燕國竟然聯合秦、趙、魏、韓四國,五國攻齊,一舉突破齊國的防禦,勢如破竹連下齊國七十二城
  • 武廟十哲之樂毅
    《樂毅》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魏將樂羊後裔,曾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取得勝利。是戰國攻城拔寨第一人(連下齊七十餘城),樂毅在弱小的燕國完成這一壯舉後便遭猜疑,如同上篇,可能是因為太過耀眼的,之後便會迅速暗淡吧。
  • 郭隗千金取其半買馬骨,燕昭王頓悟,後得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復仇
    燕國原本位列大國之一,但卻差點毀在燕王噲手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要從他傳位開始說起。難道是其兒子爭奪國君之位導致燕國發生動亂?
  • 戰國七雄之(8)戰國的轉折點——五國伐齊(前284年)
    1.齊宣王滅燕,齊燕結仇前333年,燕易王即位,齊宣王趁著給燕文公辦喪事的機會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蘇秦到齊國說服齊王把十座城池歸還了燕國。蘇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姦,害怕事情洩露被殺,於是就遊說易王派他出使齊國搞反間,藉以擾亂齊國。前321年,燕易王去世,他的兒子燕王噲即位。前317年,蘇秦被刺死在齊國。
  • 燕昭王:吾有上將樂毅,可破強齊!燕國短暫的輝煌
    在燕國內亂時,齊國趁此機會發兵侵燕,掠奪走了大量珍貴的寶物,燕國人民更是受到了齊兵的羞辱。而他的父親燕王姬噲,也是在這場動亂中死去。繼位那天,他便發誓一定要讓齊國血債血償。為了復興燕國往日的輝煌,燕昭王也是兢兢立業,絲毫沒有一絲的懈怠。
  • 樂毅伐齊,擁兵自重,何以為良臣?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燕、秦、韓、魏、趙五國聯軍伐齊,大戰於濟西,一舉摧毀齊軍。諸侯止兵,燕軍獨戰,頃刻間,下齊國72城,攻破臨淄,齊湣王流亡過程中被楚國淖齒所殺,齊國僅即墨、莒城城守。此一戰,是燕國對齊國的復仇,是三晉與秦對東方大國的一次一致行動,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關鍵裡程碑之一,是弱燕積五百年人品的一次大爆發。
  • 讀二十四史——《史記》198:樂毅——輸肝剖膽效英才
    戰國七雄,最弱的是韓國,其次是燕國。然而燕國曾經在歷史上留下過高光時刻。在燕昭王時,燕國幾乎攻滅了強齊,只可惜最後功虧一簣。這次戰役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燕將樂毅的謀略,其次是燕昭王的英明。三國時諸葛亮在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樂毅的能力由此可以想見。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齊人的政治智慧,簡直跌破智商下線。在濟西大戰中,齊國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然後,五國大軍想搶哪裡就搶哪裡了。但主要是世仇燕國,名將樂毅親自領兵,掃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這不算完。
  • 戰國時期,能橫掃齊國72城的樂毅,為何卻3年攻不下即墨?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攻齊,兩年時間攻陷齊國全境,其中樂毅用了六個月,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池未下。此後三年時間,樂毅對這兩座城池先強攻,後懷柔,都無法攻克。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問便就是: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