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2020-12-06 呱呱歷史說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

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西南地區主要有兩點劣勢:首先,西南地區不比其它我國領土,當地的國黨部隊人員組成比較複雜,比如川軍和滇軍等,這些隊伍人員與中央部隊矛盾積怨已久,盧漢、鄧錫侯、劉文輝等西南地區的軍閥始終對政府怨恨較深,他們想要在西南駐守,恐怕也是難度頗大的,蔣不僅要面對解放軍的打壓,還要面對內部人員站位矛盾。

其次我方解放戰役勝利前期軍事戰鬥力越來越成熟,武器裝備也越來越齊全,以非往日可以比擬的了。抗日戰爭時期我方部隊之所以能利用地形優勢和西南地勢的特點與對方打持久戰,很大原因是由於敵方在兵力不充足,但在解放戰役期間卻不一樣。

即使再遠,只要屬於內地,解放軍的陸軍戰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部隊頂天了也就九十萬餘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抵禦我方部隊,持續的消耗戰遲早會被消滅。

更重要的是就近原則,當時對方兵力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一帶,如果選擇這裡,路途遙遠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傷亡損失,因此逃往西南地區的方案首先不通過。

再看海南地區。那時候海南雖然在面積上、地理因素上和臺島大致相似,但真實的條件遠遠趕不上臺島。

其中一方面,是海南島與內地距離太近,海峽兩岸平均寬度不超過三十千米,很難形成安全的距離。想靠瓊州海峽的這段距離阻擋我方軍,挺難的,這一點的優勢實在過於薄弱,我方軍隊就算不用海軍也能靠小木船登入到島上。

而且當時對方軍隊只剩下六十萬兵力了,臺島和海島必須選一個集中防禦,分兵那抵禦能力更弱了,反觀臺島海峽光寬度距離就超過一百三十千米,如果沒有一定能力的海空軍是無法保證順利登島的,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重整旗鼓。

這也是當時海南島的薛嶽集團在1950年遭到四野的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果斷將主要戰鬥力撤往臺島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早有預謀的。

另一方面,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我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把臺島給了日本。在被日方所管理的這五十年裡,臺灣人民雖受到了日方的的壓迫,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促進了臺灣的發展,臺島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建設,已經是在當時四五十年代中東亞比較發達的城市了。

海南當時還十分的荒涼,六十萬軍隊沒有了充足的社會和經濟基礎,根本無法保證軍隊的正常生活,物質上不能提供保障,這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從地理位置來說臺島的軍事位置帶來的影響比海南要重要得多。因為臺島距離日本、美國都是比較近的,必要時候可以成為美方要挾中國內地甚至北方蘇聯的一大重要手段,佔據臺島有利於他們軍隊利用美方的勢力,不久之後的朝鮮半島戰爭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如此看來國民黨戰敗後,逃往臺島是最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末期,60萬殘餘國軍為何逃往臺灣?西南和海南不香嗎?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末期,60萬殘餘國軍為何逃往臺灣?西南和海南不香嗎?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遠徵軍1942年以後入緬抗戰,所部陸軍第26軍93師,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5年之久,遠徵軍潰敗後,許多部隊被一起合編為93師。所以,中緬泰老邊境的百姓,都知道93師,無論是遠徵軍的殘部,還是解放戰爭後被趕到金三角一帶的國民黨軍殘部,他們都自稱為93師。
  • 國民黨殘軍為何被越南軟禁三年之久
    內戰末期,國民黨殘軍擬通過西南鄰國撤往臺灣。其中,「假道入越,轉回臺灣」的殘軍命運坎坷,被軟禁了三年半之久。越南殖民當局為何要軟禁國民黨殘軍?1、國民黨高層要求大陸殘軍「假道入越,轉回臺灣」1949年10月之後,國共內戰已進入尾聲。國民黨軍在湖南、廣西、雲南兵敗後,有成建制部隊三萬多官兵退入法殖越南。
  • 解放戰爭後期,國軍敗局已定,為何還有60多萬軍人渡海去臺灣?
    1949年,國民黨軍經過三大戰役及南線戰事的連續失敗,對於內戰事實上已經沒有了回天之力,只能做出帶著殘餘部隊退守臺灣的決定。當時我軍全國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人,而國軍部隊也開始了投降熱潮,尤其是西南方向投誠近70萬人。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全國戰局都已經如此明了,蔣軍毫無前途,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兵願意跟著老蔣渡海去臺灣呢?這豈不是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 亡命「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011949年5月,經過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打擊,國民黨在大陸上的軍隊只剩下兩大重兵集團——佔據湘、粵、桂地區的白崇禧集團,以及佔據川、滇、黔、康地區的以胡宗南為首的西南地方軍事集團。兩大集團兵力約在100萬左右。
  • 解放戰爭:國軍的臺灣「總退卻」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部署的?
    國民黨軍能在1949年把近60萬正規軍,外加200萬平民從大陸海運到臺灣、海南等島嶼,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精密的計劃和組織,其實現難度會非常大。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國府不是在最後時刻才臨時決定撤出大陸,據守臺灣的。那麼這項「總退卻」計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呢?1945年日軍戰敗,臺灣這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日軍搶佔的海島,被國民政府接收。
  • 解放戰爭:國軍的臺灣「總退卻」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部署的?
    國民黨軍能在1949年把近60萬正規軍,外加200萬平民從大陸海運到臺灣、海南等島嶼,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精密的計劃和組織,其實現難度會非常大。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國府不是在最後時刻才臨時決定撤出大陸,據守臺灣的。那麼這項「總退卻」計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呢?1945年日軍戰敗,臺灣這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日軍搶佔的海島,被國民政府接收。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之來龍去脈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股敗退於此的國民黨殘軍,在這裡演繹出「泰緬孤軍」傳奇,其影響綿延至今。1949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和平起義,大部國軍將士能夠審時度勢,但第8、第26軍拒絕接受現實,並伺機反攻昆明。於是緬軍派出萬餘人(一說6000餘)清剿隊伍,配備飛機重炮,限李國輝部十天內繳械。李為了休兵止戰,曾給緬軍去信,申明只是借土養命,時機一到就會離開。然而緬軍仗著實力強,撕了信扣住信使,並大舉進攻。
  • 亡命金三角的國民黨6萬殘軍之謎(二)
    金三角曾經是東南亞、全世界以及聯合國關注的焦點,不僅是由於毒品、武裝販毒以及由此引發的血雨腥風,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國民黨殘軍的存在。如今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國民黨殘軍在金三角仍留有不少後代。那麼,臺灣方面對這些殘軍的態度為何反反覆覆?流落到泰國的兩支殘軍又是如何通過浴血奮戰,被泰國政府所接受的?大陸方面對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雲南境外國民黨殘軍的興衰—從柳元麟返回緬北重組殘軍到二次撤臺
    李彌撤回臺灣後,留在緬北的殘軍還有1萬多人,大部分是雲南籍,不願去臺灣。臺灣也中斷了補給,殘軍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緬甸政府軍趁機大舉進攻,使殘軍損失慘重,兵力縮減到5千多人。1954年,臺灣又派曾任殘軍副總指揮的柳元麟返回緬北,搜羅剩餘的殘軍,成立「東南自由人民反共聯軍」,後改名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下轄3、5、7軍,盤踞在泰緬邊境。
  •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軍一名將死在臺灣,為何竟被大陸追認為烈士?
    解放戰爭中,有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非常特殊。此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將綏靖區司令官,率部與解放軍部隊多次激戰;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殘部敗逃臺灣,這位中將也在其中。後來此人死在臺灣,卻被新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國民黨高官怎麼會被大陸追認烈士呢?這些經歷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回事呢?
  • 淺談國民黨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
    提到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可分為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等四大時期。北伐時期眾所周知,國民黨建軍其實是透過蘇聯共產黨成立的。國民黨軍在抗戰前,1929年採用新的制服,這套新式制服並不是模仿德國,而是模仿英國。從版型到配件,可看出受英國軍服影響之深。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