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神秘的黃河鐵牛,聆聽「百變」的絳州鼓樂。跟著書本探訪黃河以東,開啟秋天的旅行

2020-10-14 央視科教


西臨黃河,古稱河東,它就是位於山西省最南端的運城市。這裡既能看到課文《撈鐵牛》中的黃河鐵牛,也能聽到絳州鼓樂奏響的《秦王破陣樂》。這個秋天,《跟著書本去旅行》將帶您和書本旅行團一起,訪關公、遊鹽池、看鐵牛、品鼓樂、做美硯,體味河東之美。


被稱為唐代的「超級工程」,

黃河鐵牛到底有多牛?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衝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的八隻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衝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裡。」課文《撈鐵牛》中,描述了一個發生在黃河岸邊的故事,故事中的鐵牛,就是這次旅行的「主角」之一。

書本旅行團來到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古渡口蒲津渡,看著眼前的黃河大鐵牛,讀課文時一知半解的問題也再次一一浮現出來。這些佇立千年的鐵牛到底有多牛?書中明明寫的是八隻大鐵牛,為什麼眼前卻只有四隻呢?


如今鏽跡斑斑的大鐵牛,在唐朝可是一項了不起的國家工程。冷兵器時代,鐵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當時朝廷花費了當年近80%的鐵產量來鑄造這幾尊鐵牛。


關於書本8隻鐵牛為啥只見到了4隻的問題,《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李百勤老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因為這四隻是在蒲津渡浮橋的東頭,而另外四隻在橋的西頭。鐵牛被挖出來以後,—旦接觸空氣,便很快容易被氧化、生鏽。為了長久地保護這些鐵牛,目前只展示橋東的這四隻。

排兵布陣的威武,

老鼠娶親的詼諧,竟來自同一鼓樂?



節目中,《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張新軍老師帶同學們「跟著耳朵去旅行」,欣賞了兩首經典的絳州鼓樂。絳州鼓樂的代表作《秦王點兵》,聲韻慷慨,淳樸豪邁。另一代表作《老鼠娶親》卻又節奏歡快,詼諧俏皮。同一種鼓樂,居然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樂曲風格,這「百變」鼓樂究竟有啥特點?


特點一就是擂大鼓,特點二叫作「花敲幹打」,敲鼓心、敲鼓邊、擊鼓繃、敲鼓環等,通過不同的敲打方式表現不同的感情。第三個特點是「演繹故事」。也是絳州鼓樂最大的特點,其中不僅有表現戰爭的,還有表現民俗或生活場景的,趣味十足。

化腐朽為神奇,是誰對澄泥硯施了「魔法」?


《宋澄泥海嶽硯銘》中寫到的澄泥硯,從泥漿到硯臺,仿佛一個神奇的魔法。一方好的澄泥硯是可遇不可求的,窯變就像一雙看不見的「魔術手」,決定著澄泥硯的成敗。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窯變的「變」呢?



《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藺濤老師:「我們了解到,澄泥硯窯變的原理和燒陶瓷較為相似,位置、溫度、燃料、季節,各種原因都可能會導致成品的變色,因此每一塊澄泥硯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更使得人們對于澄泥硯的燒制充滿期待。」


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城的趣事嗎?黃河鐵牛腳下究竟有何玄機?一方澄泥硯到底是怎樣製作出來的?關公故裡藏有哪些奧秘?讓我們帶上問題,跟著書本一起行走河東!

相關焦點

  • 跟著書本去遊山西運城,開啟秋天的旅行
    這裡既能看到課文《撈鐵牛》中的黃河鐵牛,也能聽到絳州鼓樂奏響的《秦王破陣樂》。這個秋天,《跟著書本去旅行》將帶您和書本旅行團一起,訪關公、遊鹽池、看鐵牛、品鼓樂、做美硯,體味河東之美。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衝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的八隻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衝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裡。」課文《撈鐵牛》中,描述了一個發生在黃河岸邊的故事,故事中的鐵牛,就是這次旅行的「主角」之一。
  • 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
    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系列節目將於10月15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陸續播出。為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遊山西運城 讀華夏歷史」在全國的影響力,市文旅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從今年6月開始,與央視科教頻道積極聯繫「古中國」文化拍攝事宜。
  • 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 系列節目10月15日起在央視...
    運城日報訊(記者 雷登攀)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攝製組走進運城系列節目將於10月15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陸續播出。為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遊山西運城 讀華夏歷史」在全國的影響力,市文旅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從今年6月開始,與央視科教頻道積極聯繫「古中國」文化拍攝事宜。同時,聯合市教育局、市《古中國文化》地方教材編寫組、古中國文化研究會全程參與。
  • 山西鼓樂大賽絳州開賽
    9月28日,山西鼓樂大賽在中國鼓樂之鄉運城市新絳縣啟幕,絳州大地一派歡騰景象。開幕式由「鼓的起源」「特色風採」「時代展望」三個篇章組成,除絳州鼓樂外,還邀請到河南中原大鼓、韓城行鼓、稷山高臺花鼓等多種地方鼓樂藝術表演者同臺表演,現場氣氛高潮迭起。
  • 黃河邊上有4尊鐵牛,曾深埋於黃河水面下,稱鎮河鐵牛
    而黃河所要說的事情是有許多,這是其他地區產生的積極意義也不一樣,這也這麼多所不一樣的文化特色,所以,現在的黃河的旅行也失蹤,其實是一個很好,另一方面是黃河末端的建築物是特別的,所以這是不同的鐵牛的建築物,介紹完後,事實上,那你也知道中國擁有的文化屬於一個建築物。
  • 運城:鼓樂舞詩《大河之東》演繹黃河之魂
    黎琦是音樂科班出身,老家運城,最早帶給他震撼的就是鼓樂。「我有一位朋友,專門研究鼓樂,創作的作品獲了很多大獎,全國都認可。但是,他告訴我,他的作品其實很多是基於挖掘運城流傳的鼓樂,尤其是絳州鼓樂,《滾核桃》《牛鬥虎》《秦王點兵》。那時候,我還沒有回過運城。運城古代鼓樂的藝術水準,讓我覺得驚訝。後來我創作《仿唐樂舞》的時候,鼓樂節目就融匯了運城民間鼓樂流傳下來的經典鼓樂元素。」
  • 黃河出土60噸的「鎮河鐵牛」,鎮守黃河1000多年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是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無數代人。不過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多次黃河肆虐的事情,洪水淹沒了無數村莊,讓沿岸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
  • 鼓樂藝術家夜遊黃河
    鼓樂藝術家夜遊黃河藝術家盡享黃河夜景。初秋的蘭州夜,晚風輕柔,夜色闌珊。8月17日晚近9時,來自西班牙、俄羅斯、韓國、巴西等四大洲10個國家的鼓樂團隊,乘坐三艘造型精美的大船,從鹽場堡碼頭沿黃河逆流而上,夜色中的蘭州美得令人心醉,讓國際友人發出了由衷的讚嘆,「Beautiful!「I love Lanzhou!」中山橋魔性的燈光,更是讓遊船上的各國藝術家情難自禁,歌聲、鼓聲、歡呼聲響徹黃河兩岸,一場酣暢淋漓的夜遊狂歡瞬間「解鎖」。
  • 黃河邊上有4尊鐵牛,曾深埋黃河水下,稱鎮河鐵牛卻被遺忘
    黃河邊有四頭鐵牛,深深地埋在了黃河的水面上,我叫鎮河的鐵牛,但是我忘記了,黃河是我國的「母河」,它帶來了許多地區,對自然和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它是最燦爛的文明,在我國由於古代文明而成為中國不可忽視的河流。
  • 古時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
    黃河大鐵牛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集全國之力的國家工程,意在維繫連通陝晉的大浮橋,在沒有現代工程機械的唐朝,這項工程顯然是極為浩大的,據說由當時的宰相張說所主持。為什麼拉鐵索橋的是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然而,要知道黃河大鐵牛,建造時的目的,可不是放入水中鎮水,而是留在岸上牽繫浮橋,後因黃河改道,大鐵牛這才沒入水中。上面觀點,從其建造目的上說,就扯偏了。何況,與大鐵牛同鑄的,還有牽牛的鐵人,他們也屬土?是用來鎮水嗎?從古代五行理論來說,這個說法也有很大問題。
  • 黃河70噸「鎮河」鐵牛,「藏」於水中1200年不腐,原因至今未解
    黃河不僅是中國的母親河,也是中華兒女的搖籃,中國歷史文化的哺育,每年都有無數遊客來到黃河觀賞,看到泥漿混著的黃河之水奔騰,了解黃河之謎和神話傳說,當然,黃河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黃河中的一件聖物,這就是「鎮河」的鐵牛,這些深藏在黃河水中1200年,至今都沒有腐爛!
  • 第五站 山西永濟——普救寺、鸛雀樓、黃河大鐵牛
    永濟市歷史悠久,有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的鸛雀樓、《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被譽為「國寶」的唐開元大鐵牛等。這也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為感受黃河風情,下樓後驅車來到不遠處的黃河堤岸處,領略黃河的風情。這一天最好玩的是黃河大鐵牛,也是蒲津渡遺址的所在地。
  •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黃河鐵牛02這件文物就是黃河鐵牛,古稱「開元鐵牛」。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運城市永濟市(古稱蒲州),共有四尊。黃河鐵牛在建國初年就被當地百姓知曉,因該文物深埋於黃河古道中,一到枯水季節,鐵牛的牛角都會裸露出來。在當地政府長時間的查訪勘探下,最終將黃河鐵牛從黃河水面下兩米多深的河灘裡挖掘出來。
  • 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主題活動東營開啟:滔滔黃河入海 寫入...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九曲黃河,從青海奔騰萬裡,穿越九省區,來到了山東的入海口。 9月30日,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系列直播的收官之站將來到山東東營,並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一場以「送黃河源頭水入海」為主題的線下活動。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能
    跟著一起出土的還有4個鐵人,他們仿佛在管理自己的牛,還有2座鐵山、1組七星鐵柱和3個土石夯堆,十分精美,無不體現出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在國內外極為罕見。當年鑄造這些鐵牛、鐵人的時候,正處於唐朝開元年間,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盛唐時期,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所以才能鑄造出如此優秀的鐵牛,加上當年鑄造鐵牛的原因是黃河流域災害頻繁,泛濫成災,唐玄宗經過高人指點才鑄造了這8隻大鐵牛,按照五行相剋之術達到「鎮河」的效果。
  • 臺灣主流媒體團參觀蒲津渡遺址 賞黃河大鐵牛(圖)
    臺灣媒體人對於黃河大鐵牛的精美造型和鑄造工藝印象非常深刻,期望能好好發掘其中的故事元素,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臺灣媒體參訪團參觀蒲津渡遺址    遺址出土文物黃河大鐵牛,共四尊,為「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黃河大鐵牛也叫唐開元鐵牛,共有4尊,是安定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用的一種「牛形」浮橋地錨。蒲津浮橋,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浮橋用鐵索相連,這些鐵牛用來栓這些鐵索的。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 黃河撈出1000年前鐵牛,為何要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不敢動手
    1989年,在我們的母親河黃河裡,出土了4尊鐵牛,它們重達70噸,是極其罕見的珍貴文物,然而被撈出來後,竟然露天放著沒有保護,這是為什麼呢?時間要追溯到唐朝開元年間(725年),話說那時候黃河流域災害頻繁,泛濫成災,一時間民不聊生。唐玄宗請來高人指點,命令工匠鑄造了8隻大鐵牛,蒲津渡河岸邊上各放4隻,再在對面放4隻,說的是利用五行相剋之術,可以鎮河。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小學有一篇經典的課文名叫《撈鐵牛》,在北宋時期的一天,山西地區黃河發了大洪水,結果把一座橋給衝斷了,其中栓橋用的八隻大鐵牛被衝進了河裡,人們都毫無辦法,結果被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想了辦法,最後才讓這八隻鐵牛成功回到了岸上,最後這八隻鐵牛存放在黃河邊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