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臨黃河,古稱河東,它就是位於山西省最南端的運城市。這裡既能看到課文《撈鐵牛》中的黃河鐵牛,也能聽到絳州鼓樂奏響的《秦王破陣樂》。這個秋天,《跟著書本去旅行》將帶您和書本旅行團一起,訪關公、遊鹽池、看鐵牛、品鼓樂、做美硯,體味河東之美。
被稱為唐代的「超級工程」,
黃河鐵牛到底有多牛?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衝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的八隻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衝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裡。」課文《撈鐵牛》中,描述了一個發生在黃河岸邊的故事,故事中的鐵牛,就是這次旅行的「主角」之一。
書本旅行團來到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古渡口蒲津渡,看著眼前的黃河大鐵牛,讀課文時一知半解的問題也再次一一浮現出來。這些佇立千年的鐵牛到底有多牛?書中明明寫的是八隻大鐵牛,為什麼眼前卻只有四隻呢?
如今鏽跡斑斑的大鐵牛,在唐朝可是一項了不起的國家工程。冷兵器時代,鐵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當時朝廷花費了當年近80%的鐵產量來鑄造這幾尊鐵牛。
關於書本8隻鐵牛為啥只見到了4隻的問題,《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李百勤老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因為這四隻是在蒲津渡浮橋的東頭,而另外四隻在橋的西頭。鐵牛被挖出來以後,—旦接觸空氣,便很快容易被氧化、生鏽。為了長久地保護這些鐵牛,目前只展示橋東的這四隻。
排兵布陣的威武,
老鼠娶親的詼諧,竟來自同一鼓樂?
節目中,《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張新軍老師帶同學們「跟著耳朵去旅行」,欣賞了兩首經典的絳州鼓樂。絳州鼓樂的代表作《秦王點兵》,聲韻慷慨,淳樸豪邁。另一代表作《老鼠娶親》卻又節奏歡快,詼諧俏皮。同一種鼓樂,居然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樂曲風格,這「百變」鼓樂究竟有啥特點?
特點一就是擂大鼓,特點二叫作「花敲幹打」,敲鼓心、敲鼓邊、擊鼓繃、敲鼓環等,通過不同的敲打方式表現不同的感情。第三個特點是「演繹故事」。也是絳州鼓樂最大的特點,其中不僅有表現戰爭的,還有表現民俗或生活場景的,趣味十足。
化腐朽為神奇,是誰對澄泥硯施了「魔法」?
《宋澄泥海嶽硯銘》中寫到的澄泥硯,從泥漿到硯臺,仿佛一個神奇的魔法。一方好的澄泥硯是可遇不可求的,窯變就像一雙看不見的「魔術手」,決定著澄泥硯的成敗。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窯變的「變」呢?
《跟著書本去旅行》特邀學者藺濤老師:「我們了解到,澄泥硯窯變的原理和燒陶瓷較為相似,位置、溫度、燃料、季節,各種原因都可能會導致成品的變色,因此每一塊澄泥硯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更使得人們對于澄泥硯的燒制充滿期待。」
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城的趣事嗎?黃河鐵牛腳下究竟有何玄機?一方澄泥硯到底是怎樣製作出來的?關公故裡藏有哪些奧秘?讓我們帶上問題,跟著書本一起行走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