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古村之友曾經發起一場「古村之友臺灣旅遊文創考察之旅」的活動。來自藝林公益的大樹老師也參與了這次活動。今天,我們專程找大樹老師聊了聊,聽他來講講那次考察之旅的故事~
古村之友
大樹老師,您先向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去年11月的臺灣考察之旅吧~
大樹老師
我們主要考察了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慈濟組織、還考察了臺灣的文創,臺灣的農業基地,還參觀了花蓮一家農村合作社等等……
1.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慈濟組織
我們去拜訪了證嚴法師。他帶我們參觀了整個慈濟的發展和內部運作。還去了他在臺北的發祥地——花蓮。我覺得他們在做慈善這塊做的很好,就以生活為修行,倡導大家身體力行。而且他們分工很精細,他們在應災、抗災做得比政府還到位,讓人感到由衷敬佩。
慈濟
2.臺灣農業——種植銷售管理一條龍服務
臺灣農業除了有精細化管理,還有一個令我特別感動的:他們會讓田園休息。他們可能種一次或者種完以後讓土地休整一次,同時在這個階段政府會給農民補貼。我覺得這是大陸還沒考慮到的土地休整和回力。他們對整個農業的種植、銷售、管理也是一條龍,解決發展的瓶頸,讓農民富裕起來。
3.臺灣文創——抓住人最核心的部分:情感
臺灣的文創可能受到日本工匠精神的影響,做得很精細、到位。同時他們也接受創新,文創產品被賦予了新穎性、科技性、便利性。
此外文創產品的涵蓋率很大。除了生產文創產品外,還有旅遊景區,有畫展、文化交流,互動性很強,親民、接地氣。
比如有一個文創園會保留上個世紀40、50年代的風貌,讓你可以進入這個情景,自然而然的跟這些文創產品產生共鳴。它抓住了人最核心的東西:情感,賦予了每一個產品故事性。這點比國內的只是單純的生產產品做得要好。
還有民國時代的老街。去看他們如何從老街變成一個文化創業園。在保持原有的面貌基礎上,他們會開發很多周邊的產品。比如它以五六十年代的音樂主題作為導賞線路。我帶你走臺北歌劇院、音樂家故居、鋼琴演奏家故居……一套老宅可以講很多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而且他們還會安排一個小型的街頭音樂會。在鄧麗君的歌聲裡,我們好像可以穿越到那個場景,大家就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本土文化。
臺灣大稻埕
古村之友
那大樹老師您覺得在這次臺灣行裡,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大樹老師
臺灣在文化和公民修養上做得很好!臺灣的人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他們也曾經因為開發弄得烏煙瘴氣,後來他們經過環境整理(變好了)。這在臺灣是很感動的事情。大家對環境問題約定俗成,有一種共同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像很多菸民,比如我和村長(11月的臺灣之旅是由湯村帶隊的哦~)到了臺灣很自覺,我們帶了一包煙裝出去再完整的裝回來,沒有碰過。
我們從大陸過來感受很深的是臺灣在公民修養上做得很好。如果經濟上我們看不出什麼有什麼區別,但是在文化和公民修養上,我們離臺灣還有很長的路要借鑑。
還有臺灣對於外來的朋友,或者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他們都是一視同仁,很平等很祥和。在臺灣,每個人都值得尊重。不管你需不需要別人幫忙,只要你說出來,他們就會說「我試一下能不能幫你」。我覺得很溫馨。讓人覺得中國一直說是「禮儀之邦」, 禮貌這塊在臺灣這裡做得很好。
臺灣街頭摩託車井然有序
1.我們這次的行程雖然有點有點趕,但是安排得很豐富很充實。還收穫到很多來自各個領域朋友,現在還有保持聯繫。包括我們很多項目的合作,人脈、經驗、資源的共享等等。
2.我們這次還考察了他們的博物館。去的時候,臺灣社會旅遊的會長親自給我們講解。很多東西,你自己去臺灣旅遊就很少有一個資深的、文化底蘊非常好的人陪同。同樣的風景在不同人的分享裡,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3.我跟湯村兩個人的碰撞。我們倆在一個房間。我們是「臭味相投」,一直在做同一種但不同領域的事。我們一直在討論大家各自的見解,對於我們也是共同進步。可能村長會站在更高的宏觀角度上看,而我會從更多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年的經驗分享出發,這樣我們看問題就會多個角度多個層次。
國立臺灣博物館
看完大樹老師的分享,你是不是也有種想迫不及待去臺灣瞧瞧的感覺?如果你不想只是單純的遊臺灣,如果你也想有和大樹老師有同樣的意外收穫,那一定不能錯過我們為你準備的……
2017年3月,在萬物復甦的日子,我們為你準備了新一輪的臺灣考察活動。此次考察之旅不僅是文創考察,更是一場包含社創、農創、文創的「三創」複合考察之旅!
在溫暖的3月,讓我們一起向臺灣出發吧~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為你解讀課程
4位資深企業家交流分享經驗
深入取經6個優秀社創農創案例
張聖琳教授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1986年獲臺灣大學園藝學士學位
1989年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理學碩士
1994年康奈爾大學景觀建築與景觀建築環境碩士
2000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
張聖琳教授曾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任教,對於跨文化的設計教育及地域振興議題有相當獨到的創見。2011年,她帶領城鄉所的新鄉村團隊開始在北臺灣、東臺灣,以及中國太行山麓的許村,投入青年人文農創及村鎮復興行動,在兩岸新農村發展中獲得廣泛肯定和認可。
竹山夢想計劃
——返鄉青創家交流
竹青庭人文空間
——陳設傳統竹藝,品味在地食材
天空的院子
——古法建築與西方現代生活元素的融合
遊山茶訪
——茶葉的轉型,從批發商轉化為精緻茶文化
圖為大稻埕
白米木屐館
——白米社區代表產業
宜蘭微笑農夫小鶹
——養田伴鳥
花蓮大王菜鋪子
——助力有機小農造通路
大稻埕
——繁華商業和文化匯聚之地,變身文創空間
鹿港小鎮
——新與舊的融合,復古小鎮煥發創新活力
桃米生態村
——震災後重生,回歸自然生態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此次遊學活動的信息,請點擊:招募 | 和古村之友到臺灣去,來場社創、農創、文創複合研學
附本次臺灣考察之旅日程
(點擊圖片查看高清大圖)
若你願與古村之友同行
開始這場集社創、農創、文創於一身的複合之旅
那就趕快報名吧!
請於截止日期之前將費用存入指定帳戶:
6226 1906 0124 3698
確保已辦理大陸往來臺灣通行證,且籤注在有效期範圍內確保已辦理大陸往來臺灣通行證,且籤注在有效期範圍內小蚊 18665046004;微信號:hi_tip編輯/田韻
古村落保護與活化近千家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的社會組織
共同參與
古村之友,榮譽之師
深圳市創意設計七彩獎特別貢獻獎
中國慈展會項目大賽金獎
北大安平公益傳播獎
香港公益創新金獎
明善公益榜年度最具捐贈價值公益項目
阿里巴巴全民公益合伙人
哈佛SEED社會創新計劃
古村之友湯敏被提名為201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2015年中國城市化影響力機構
……
推薦閱讀——
古村觀點
湯村說|全民公益第一步:停止浪費
當下城市公共審美應向古村學習智慧
家譜——每個家族都不應該少的勵志史詩
鄉賢、鄉紳、鄉霸——古村之友眼裡的新鄉賢社會
施恩莫念、受恩莫忘,加倍努力、砥礪前行——中國古村之友成立前夕寄語
湯敏:孵化古村創客活化古村
觀點|地名指領回家的路
我們應該保護多少古村落?——以家族需求和鄉土記憶基礎設施的計算方法
關於古村之友
一個30歲的小夥如何帶起十萬古村大軍
古村之友的發展思想與指導綱領
最新最全的古村之友集訓手冊(第二版)
媒體報導|古村之友:公益是最大的商業
最新活動
為寫古村的鄉土學者出書
中國古村之友成立了
「古村貨郎」全國啟動了
古村之友50個老宅活化計劃
你從何處來?|古村祠堂名稱徵集活動
回顧|首屆中國古村大會重要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