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稱,河北施女士最近因為新辦的手機號懊惱不已,因為她不斷接催貸等騷擾電話,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經過調查後這位女士發現,這個新號已經註冊過支付寶、百度網盤、淘寶等多個第三方應用。「當時在網上營業廳隨機選了這個號碼,系統並未提示它是舊號。」施女士說。
此前也有不少用戶遭遇到類似的情況,而一些不規範的網絡小貸公司野蠻發展客戶,甚至有網貸廣告宣稱「有手機號就能放款」「測測你的手機號值多少錢」。不少老賴為了擼網貸公司的「羊毛」,頻繁換號,導致一些接盤「二次號」的無辜用戶「背鍋」。
所謂「二次放號」,是指老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戶選擇。從事運營商無線網絡規劃業務的消息人士透露,老號碼重新進入運營商「號碼池」前的「空置期」,在實際業務辦理過程中一般為3個月。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表示,「二次放號」其實是國際通行做法。國內在最初制定用戶入網協議模板時,就已借鑑發達國家通信的行業經驗,寫入這一規則。
目前國內現狀是,如何針對「二次號」完善服務體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戶的信息、痕跡,與相關第三方聯動解綁各種捆綁帳號,運營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