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麗水日報-麗水網
「奮戰一百天,誓要創成國家公園」。9月7日至8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百山祖園區迎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驗收。兩天時間裡,專家組分赴龍泉、景寧和慶元三地,結合實地踏查、內業查驗等方式進行綜合評估。
長三角之巔,劍瓷龍泉。7日下午,評估驗收專家組一行來到龍泉市後,便趕往了百山祖園區龍泉片區主入口所在地蘭巨鄉實地踏查。
在蘭巨鄉大賽村「國家公園(龍泉)大賽驛站」,兩塊在百山祖區域內發現的久於40億年的冥古宙鋯石,吸引了專家們的目光。兩塊「小紅石」保存記錄了地球上最早的變質作用,讓各位專家感嘆百山祖園區歷史久遠的地質變遷。
乘纜車、穿小徑、登石階,他們開始向鳳陽山的鳳陽尖前進。一路上,專家們時常停下腳步,仔細研究山上的植被分布、樹種資源,其間,有人還在石階旁的枯葉堆中發現了幾根白鷳的白羽,這讓專家很是興奮。
「站在山頂可以明顯看出,這裡的植被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而且都是原生植物。這說明,這裡的自然環境非常原生態。」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在黃茅尖上俯看群山後說。
作為百山祖園區野外博物館其中的一條展線,「絕壁奇松」的秀美自然風光也深深吸引了各位專家。而且,在該條展線的林間小道旁,幾乎每塊介紹當地原生動植物的展板都會令專家們駐足。「只要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相對應的鳥鳴聲,科普效果很不錯啊。」專家饒有興趣地進行了一番體驗。
龍泉的自然之美是水墨畫般的秀美畫卷,景寧則多了一分熱情洋溢。8日上午,當專家組一行來到景寧畲族自治縣大均鄉後,熱情的畲家阿哥阿妹吹響號角、唱起畲歌,為賓客獻上了繡有「國家公園就是尊重自然」字樣的彩帶。
「這是我第三次來景寧了,每次來都有新的收穫,畲家文化真的很有魅力。」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生態所原所長、研究員何平笑著說。
畲鄉百姓永遠保持著一顆熱情的心,對於賓客如此,對於他們所熱愛的大自然亦是如此。在景寧一中,百山祖園區景寧片區自然教育中心的一座生物館就設於此,專家組不僅感慨館內有如此多的動植物標本,還為這裡的學生如此熱愛自然而感動。
「期待你能到我們學校來!」當雷光春教授在學校裡巧遇了高二學生毛世銘,聽說這個對昆蟲十分感興趣的同學,立志要考上北京林業大學後,他十分高興。「景寧的孩子從小就那麼喜歡自然,懂得去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這讓我們很欣慰。」
7日下午,赴慶專家組一行沿著石砌小路拾級而上,進入慶元片區。一路上,青苔密布的石頭、長在半空中的「樹掛」,展示了好生態,得知「慶元片區監測到的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到每立方米20萬個」時,有專家直言「『中國生態第一縣』名不虛傳。」
百山祖園區是眾多珍稀動植物生長的天堂,百山祖冷杉則是「明珠」。自1963年首次發現至1976年監測到開花結果,百山祖冷杉一直受到植物界廣泛關注,1987年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為世界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為促進冷杉的天然更新,恢復野生種群數量,當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現有原生樹自然更新幼苗3株,嫁接樹15株,原生樹子代288株,嫁接樹子代7000餘株。
行至海拔1856.7米,專家一行順利登頂百山祖,這裡與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對望,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有專家組成員表示,百山祖、錢江源一山一水、山水相依,體現了高度和諧的意境。
面積達25公頃的百山祖森林生態監測樣地,這段時間迎來了部分高校畢業生實習,森林裡不時傳來大家溝通交流的呼喊聲。該樣地主要研究地上動植物、地下根系及微生物群落等內容,進一步推進物種共存理論發展,為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支撐。
百山祖園區自然教育中心面積約1300平方米,分6個單元。在這裡,專家組成員不時就雲豹、黃腹角雉,教育中心配置等關心的問題向工作人員詢問。毗鄰的萬裡林場保護站是百山祖園區慶元保護中心的四個站之一,這裡配備有專業的野生動物救助站和森林消防器材庫,並建有8支共計147人的森林消防應急隊伍。
「蘭溪橋是最大跨度的木拱橋,大家可以在這裡一睹風採。」8日上午,專家組成員來到國保單位西洋殿,探究廊橋文化和香菇文化的風採後,即趕赴慶元片區巾子峰。
風吹雲動,山隨景移。雨後的巾子峰別有意境,專家組成員聽取了慶元片區創建工作的專題匯報,對於創建工作表示充分肯定。
同心小區是我省最大的異地搬遷安置小區,自國家公園創建以來,慶元當地堅持「剩餘房源優先供給國家公園生態搬遷人員、國家公園範圍搬遷對象優先納入『大搬快聚』搬遷政策」,用極短時間實現國家公園核心區31戶98人全部順利遷出安置,實現了「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目標,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8日下午,外業兩組專家還共同對內業臺帳資料進行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