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講好歷史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2021-01-16 人民網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松江文物古蹟豐富,已發現廣富林遺址、湯廟村遺址、平原村遺址等諸多遺址,特別是廣富林遺址,經過持續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為解讀松江歷史和文化特色,探尋上海地區城鎮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支持。

國慶前夕,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內的考古館正式對外開放,雙節期間,迎接了5.6萬人次參觀,成為了弘揚中華文化、進行愛鄉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

走進廣富林遺址,探尋上海之根

習近平強調,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

廣富林遺址是上海歷年發掘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考古遺址。自1959年發現以來,先後發現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和漢代文化遺存。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並確認了長江下遊地區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填補了良渚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之間的缺環與空白。廣富林遺址也是上海地區發現的歷史年代最完整的遺蹟之一,自距今約5500年前的崧澤文化一直延續至今。

考古發現,這裡的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時期的先民主要來自黃河流域,這裡不僅是黃河、長江兩大文明的融匯交流,也是上海移民文化的起點。遺址內出土了春秋時期的兩件青銅尊和一件青銅鼎殘片以及漢代的繩紋地磚,顯示這裡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城鎮。一系列重要發現和豐碩成果證明,先民在廣富林遺址的生活從未中斷,廣富林遺址是上海六千多年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上海城市的精神家園。

開放考古展示館,彰顯先鋒力量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歷時八年籌建,整個展示館的設計靈感來自考古發現陶罐半埋在泥土中的樣子,分為三個罐體以及五片陶片。設計中巧妙地把五片陶片統一為同一大小的圓穹頂,內部展示空間2960平方米,設一個正廳和三個獨立展廳。

廣富林文化遺址系松江新城集團公司管理,為紮實推動考古館項目開發建設,廣富林項目事業部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精雕細琢,主動帶頭參與設計方案、主題結構實施、裝修布展等,精心制定詳細的搬遷方案,把每塊土從搬遷、切割到現場拼裝都做了方案,力求找準每一個細節,保障項目按時按質順利完工。廣富林文旅分公司黨支部結合防疫工作要求多次開展專項志願服務活動,以「啄木鳥專項志願服務」為主題,在考古館開展消防安全、文物安全隱患和問題排查,現場快速處理問題。為加快開館運行,文旅分公司黨員們和青年志願者群策群力,籌備考古館運營事項,從展示館內部裝修工程進度跟蹤,到文物的轉移、入館布展,從館內人員架構設立到新館運營的建章立制,用實際行動確保了精挑細選的文物珍品重回廣富林,順利推動考古館平穩對外開放。

弘揚廣富林文化,講好歷史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從考古文物尋找先民的生活文化,引發上海人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正是考古發掘研究的意義所在。考古館通過視頻介紹、文物展出等方式展示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印跡,以館內陶器為例,良渚文化的陶鼎以翅形足和T形足為代表,但到了廣富林文化時期的陶鼎則以側裝三角形足為特徵,兩者的差異不僅反映了良渚文化與廣富林文化的區別,更暗示了廣富林文化先民的不同。而將廣富林文化與魯西豫東皖北的王油坊文化和江蘇興化的南蕩文化遺存做對比,更能發現先民的遷徙路線,觸摸到真實的歷史。

為尋根上海歷史發展印跡,大力弘揚廣富林文化,松江區各級黨組織以「四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將考古館作為學習平臺,通過現場參觀,結合項目建設與運營、建設廣富林品牌等,深刻感受松江歷史變遷,激發對松江的熱愛之情。

松江區史志辦在廣富林考古發掘成果的基礎上,整理開發《廣富林的前世今生》《穿越松江六千年》等講座,在全區各街鎮、基層社區開展講座數十次,講好松江歷史故事,為喚起松江人民歷史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起他們對鄉土更深的熱愛之情,並更好地建設「科創、人文、生態」現代化新松江提供文化自信和精神動力。

廣富林文化遺址將按照市文旅局、市博物館及區委管理規範要求,以考古館為歷史文化宣傳陣地,高標準抓好管理,確保展館高效有序運行。將全面弘揚傳統歷史文化,積極發揮考古館在宣傳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精準服務群眾文化需求,助力推動松江人民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高質量發展。

吸引青少年參與,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此次雙節期間,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開展了4場「博物館奇妙夜」親子互動活動,開啟了尋根之旅、認識文物之旅,共有100多組家庭參加活動,通過1本《廣富林文化考古研學手冊》、1次近距離的文物參觀夜遊活動、1場模擬考古挖掘實踐,讓孩子們全面了解了廣富林遺址考古發現歷程。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動手使用工具進行考古體驗,挖掘自己的專屬「文物」,由孩子們總結課程、交流心得,孩子們的參與使沉睡在館中的文物活了起來,紛紛表示感受到了考古館的魅力。

為充分挖掘文物資源,做好文化傳承,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後續將與市、區博物館形成聯動效應,不斷研究梳理館藏文物,深入挖掘蘊含在文物之中的豐富內涵,用青少年的視角和語言走進古老歷史,通過模擬歷史探險場景、歷史故事表演、文物現場解讀等多種形式,在身臨其境中強化認同,在寓教於樂中傳播文化,使文物所承載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活起來,努力將考古館打造為上海的文化地標、松江的文化客廳,打造成為遊客必到的「打卡地」和觀眾熱捧的「網紅館」。

(來源:上海基層黨建網)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登:用...
    講好中國故事,應當是反映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達。  要有鮮明的時代精神,順應潮流,與時俱進,跟上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尊重歷史,面向未來,不驕傲自滿,不固步自封。與時代發展不合拍的故事,不要當作正面的東西加以傳揚。割斷歷史和厚古薄今,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都是不可取的。
  •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2020-11-19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華僑城姚軍: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品牌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品牌故事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姚 軍35年來,華僑城集團從深圳灣畔的一片灘涂起步,逐步形成以文化、旅遊、新型城鎮化、電子科技、相關業務投資為主業的大型中央企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國旅遊集團20強」的企業集團,培育並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旅產業集群和品牌。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儋州在看丨鄭聰輝:樹立海南文化自信,用心講好天涯故事
    、董事長,本次論壇主理人鄭聰輝,和與會嘉賓分享了一些天涯故事,表達了樹立海南文化自信的決心。鄭聰輝首先從天涯文化的由來,談及海南文化自信。他說,三亞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一個城市,也吸引了各個地方的人到三亞安居樂業。去年,三亞旅投集團成立,天涯海角、鹿回頭等國有企業都要整合進旅投集團,作為旅遊文化產業的整合運營商,三亞旅投集團開始從事文化推動工作,著力打好文化、旅遊和體育這三張牌。
  • 外語課堂應增強文化自信
    這三門課程構成上下位課程和理論實踐課程,通過課程的聯動,使其具有關聯性和比較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英語專業的教師肩負著講好中國文化的使命,要努力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教工第四黨支部書記王晶晶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體現國家自信和民族自信。
  • 文化產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文化產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走出去」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格局下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文化市場的總體份額小、綜合影響力弱,沒有在講好中國故事、構建良好國家形象方面發揮應有的主力軍作用。從文化產業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具體分析來看,中國在信息技術、數字傳媒和網絡基礎設施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步,產業化運作能力和文化市場機制日趨完善。
  • 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黃河文化——共青團鄭州市委「青春尋訪 黃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靳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以華夏文明、黃河文化為線索,引領廣大團員青年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9月1日開學之際,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 ...用文化「史」事,講愛國故事丨學「四史」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史量才故居以紅色文化展示方式,深化市民修身行動,多角度呈現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打造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力量的宣教產品。史量才故居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松江區科普教育基地、松江區市民修身基地示範點、松江區青年書法家協會創作基地。
  • 鄭州高新一中第一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活動舉行
    《穆桂英掛帥》選段:講好傳統文化故事知識競猜環節踴躍現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把握時代脈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匯聚力量。
  • 楊瀾:暢遊忻州大地 增強文化自信
    以長城為主題,通過綜合舞臺手段,結合燈光秀、視頻直播、現場演出等,在展現忻州山水風光、悠久歷史的同時,也呈現出山西的人文情懷與精神內涵。」「長城風·忻州韻」緊緊圍繞「長城、太行與黃河」板塊來推進內在敘事,楊瀾表示,歷史與人文精神是永恆的亮點,活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主題凝鍊,既立足當地,又覆蓋全省,全方位地展示了忻州的魅力。
  • 溫朝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強國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大國氣度和風範、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作為建成文化強國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源泉是什麼?
  • 京口:黨建引領 講好「城市故事」
    「以叢書形式傳承詮釋京口多種歷史、現代文化形態,可以集中展示京口文化魅力,打造京口文化品牌,提升京口文化影響。」 《京口文化叢書》編委、原京口區作家協會主席鍾程發介紹。「通過叢書編撰,能進一步加深人民群眾對京口文化深厚積澱和精彩內容的認知,增強對京口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提升京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 青年網絡達人組團講好山西故事
    青年網絡達人組團講好山西故事 2020-08-20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藝副院長劉曉靜代表: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高地山東代表團 劉曉靜上午聽了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常州:用文化自信講好城市故事
    常州特色——亂針繡  技藝精湛的亂針繡、刻紙亮相美國聯邦大廳國家紀念館,颳起一股「時尚中國風」,藝術品拍賣成交達43%;從敦煌藝術展到馬王堆珍品展,市民在與文物的對望中感受歷史  在時間的軸線上,常州學派、詞派、文派曾蜚聲全國,深種下文化基因;在精神的維度中,這座城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文化產業創意勃發、文明浪潮波瀾壯闊、文化產業百舸爭流,常州正在文化的交鋒、交流與交融中,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規可循
    但是,在英語課程教學中講什麼樣的中國故事,卻需要仔細推敲和精心遴選。「學英語 講中國故事」叢書編者們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選擇了近300個經典故事,涵蓋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藝術、成語故事、民間故事、人物故事、名勝古蹟、飲食文化和科技成就等八大方面。
  • 在美食中講好長沙歷史故事
    在使用中保護讓這座老建築煥發了全新的活力,餐廳裡面的裝修、布局無不透露著一種歲月感,訴說著長沙的歷史故事。在此用餐,不僅可以品嘗正宗法式大餐,還能傾聽過往歲月的迴響。  在餐廳中講述長沙的歷史故事,這樣的創意並非橘洲1910法餐廳所獨有。長沙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本地不少餐飲企業也注重挖掘文化元素,豐富餐飲消費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