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專用道不讓走,行人道的坡道太窄,請問這地兒嬰兒車往哪走?

2020-12-13 騰訊網

自行車專用道/張鈺攝

自行車專用道禁止行人通行

行人道旁坡道寬度不夠推車

嬰兒車、手推車等通行不便

今年5月31號,位於回龍觀地區的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開通投入使用,同時開通的還有專供行人走的人行步道,住在地鐵13號線龍澤站西側的居民可以通過人行步道直接穿行京藏高速到達小區

自行車專用道上下為坡道/張鈺攝

戳音頻 聽原聲

龍澤地鐵站大致位置/高德地圖

居民:嬰兒車上坡不方便

王女士告訴記者,她是前幾天去她阿姨家需要走過街天橋的時候發現的,供行人走的過街天橋都是步梯,只有步梯兩側有非常窄的坡道,在步梯中間並沒有設置坡道,如果行人有推車的話就會非常不方便。

王女士:我是那天去我姨家,我帶著我的小孩,小孩兩歲多,所以就推著這個小車。那(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入口也是完全兩個獨立的入口,自行車道除了自行車以外是不讓任何人進入這個入口的。

人行這邊他沒有設任何可以推拉的坡道,只是在這個樓梯的兩邊,有兩個像類似於大概15公分寬的那麼一個溝,這個東西呢除了自行車的那車輪能過去以外,行李箱啊、推車啊,這包括買菜的拉杆車那個寬度、軸距都過不去。

龍澤地鐵站出站口/張鈺攝

王女士說,在天橋入口的旁邊其實是有電梯可以供帶著推車的行人使用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電梯一直沒有啟用。

王女士:這個天橋原來是有電梯的,設計上是有電梯,可以看到。(但是)它不啟用,他說沒驗收,不開通。那你在不驗收之前,你這個應該有個靈活的管理制度,既然你已經用人來把守了,那為什麼這種特殊情況解決不了呢?

自行車專用道與人行步道/張鈺攝

兒童車、滑板或輪椅等只能從旁邊推行/張鈺攝

自行車專用路,嬰兒車不讓走

12月20號早上,記者也來到了地鐵龍澤站,從地鐵站出來就看到了自行車專用道入口和人行步道入口,而且在入口處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值守,記者也向值守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

記者:師傅我問一下,(如果)推著嬰兒車什麼的能走這不?

工作人員:不行,不行。自行車專用路,就騎自行車單行可以,(上面有)攝像頭全程監控,讓你上去我們挨罰,平時(開)摩託車啥的、(開)電動車的,都有人闖崗。

記者:這電動車、摩託車也不讓走?

工作人員:不讓。自行車專用路嘛,專門騎自行車可以。

天橋上有標註「禁止翻越欄杆」/張鈺攝

自行車專用路規定/張鈺攝

住在地鐵站附近的高女士也告訴記者,自從開通了專用道過街天橋之後,她們過馬路是安全很多,但是的確也存在王女士所說的推車不方便的問題。

高女士:確實有很多好處,尤其對於我們出行來說非常方便,但是呢,它這個電梯如果要開著呢就更好了。他現在電梯沒開,但是這個通道開了,它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如果帶個孩子,這個是沒有上道的,而且那個自行車道呢還不讓推著上。

自行車專用道和人行步道專用入口,有人值守/張鈺攝

人行步道過街天橋上下為步梯,只有兩側有坡道/張鈺攝

同時,高女士告訴記者,由於自行車專用道只允許自行車使用,摩託車、電動車都不能在上面騎,所以他們就在人行步道上騎,這樣的話,行人在橋上就更不安全了。

高女士:特別的多,尤其早晚下班,而且呢還有的騎那種小摩託,其實這個道吧上自行車,尤其是摩託還是比較危險的,既然這管(不讓行人走自行車道),他就都應該管。

也有騎車的人走人行步道/張鈺攝

電梯沒開過

隨後,記者在天橋上看到了正在進行清理作業的市政路橋的工作人員,於是詢問了他們電梯何時才能啟用的問題:

記者:師傅,您好,能問一下咱這電梯什麼時候開知道嗎?

工作人員:電梯?電梯沒有開過。

記者:對啊,(所以)什麼時候能開啊?

工作人員:不知道,這不知道,這個東西要說,你應該問(自行車專用道)項目部,(你看)那個樓,那樓裡邊,幹部都在那裡。

天橋旁的電梯還沒有開/張鈺攝

手續有待完善

於是,記者來到了位於龍澤地鐵站旁邊的負責回龍觀地區自行車專用道的自行車專用道項目部,關於過街天橋電梯何時能夠啟用的問題,工作人員回復記者:

工作人員:電梯的問題呢是一個什麼狀態?建設單位跟養護單位是兩個單位,一個是項目建設單位,我們是項目的運行管理單位。這個電梯屬於特種設備,建設完成以後呢,需要有特種設備檢測呀這些(手續),因為有手續,他要交養呢可能需要跟接養單位籤一個協議,才能正式運行,(現在)正在進行中,就是這協議還不完善。

記者:就是肯定能開?

工作人員:手續還不全,肯定是要開的,但是就是說現在在完善手續。

居民期待改善

而對於市民們提出的電動車、摩託車開上人行步道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工作人員表示:

工作人員:它(摩託車、電動車)的速度偏快,確實有不安全因素,這個呢我們也會採納市民意見,我們逐步改善,也在協商這事兒,因為現在冬季我們也不好施工,將來有可能會完善這些事兒。

原創稿件 轉載需授權 否則舉報

記者丨張鈺 編輯丨晨光

值班主編丨唐言

過街天橋上的人行步道/張鈺攝

這條跨越京藏高速的自行車專用道和人行步道極大的便利了周邊居民的出行。但好事兒要徹底辦好,完善每一個細節,服務不應就差最後一步。希望市民提到的問題儘快能得到解決。有關進展,我們也會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自行車回來,行人往哪裡走?
    僅僅幾年前,在廣州有限的交通空間裡,本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生存法則,機動車道氣勢洶洶急劇拓寬,所過之處,逢樹就砍,還架起令人眼花繚亂的立交橋;摩託車在嚴格限制之下,乖乖地溜邊走,並順其自然地擁上自行車道甚至人行道。  這自然是很危險的。於是政府就來了個「一了百了」,「果斷」禁摩,大多數自行車道也讓位給汽車。
  • 深圳自行車道的「昨天、今天、明天」
    沒有了自行車道,要和行人擠在人行道上混行,這讓鍾先生感到很不適應:「當時深南大道的人行道本來就很擁擠,蔡屋圍的地王大廈到上海賓館這一路段的人行道本來人流量就很大,加上人車混流,難免發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很不好騎車。」 自行車道從城市道路上消失後,騎車人還要面臨很多其它不便,比如騎行路線會被立交橋、馬路等阻斷,要繞行很遠或通過天橋、地下通道通行等等。
  • 有了自行車專用道,騎車能跟玩心跳拜拜嗎?
    專用道限速15公裡/小時,行人、電動車禁行。開通後,從昌平區回龍觀騎行到海澱區上地軟體園約需26分鐘,預計將惠及周邊1.16萬通勤族,緩解其他交通方式的擁堵狀況。 6月3日,這條專用道迎來開通以來的首個周一早高峰。從現場拍攝的照片看,早上8點,回龍觀地鐵站外進站的乘客已經排起了長隊,而在地鐵站上方,不少人正頗為從容地騎行在自行車專用道上。
  • 我市擬建「空中」自行車道 不再需要與行人、機動車「搶道」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袁舒琪)在BRT橋下方架起自行車專用道高架橋,獨立路權,不再需要與行人、機動車「搶道」,市民可在橋上暢通無阻地騎行。昨日,市規劃委、市市政園林局在市行政服務中心召開廈門第一條全程高架的自行車專用道示範段規劃——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示範項目徵求意見會。
  • 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今天正式上路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5月29日發布的通告,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於今天上午七點正式開通。該自行車道限速15公裡/小時,行人、電動自行車禁入。據統計,昌平回龍觀區域至海澱上地軟體園區域直線距離僅3.8公裡,通勤距離約6公裡,通勤人口約1.16萬人。
  • 自行車道難容自行車:路越擴越窄 車越騎越慢
    路越擴越窄 車越騎越慢  自行車道難容自行車(微調查)  本報記者 劉洪超 方 敏  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許多城市都積極推行公共自行車試點,鼓勵綠色出行。雖然道路不斷在擴寬,然而自行車道被佔用的情況非常普遍,「自行車道容不下自行車」,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牢騷」。  停滿機動車  攤販生意忙  瀋陽市瀋河區的五愛市場,是東北有名的批發市場,每天有上萬的服裝批發商、小商品批發商出入。
  • 西安新修的太華路立交惹吐槽:非機動車坡道上坡太累下坡太陡
    在立交南東西兩側,分別有一個坡道與橋下路面相連,坡道兩側是臺階,中間是路面。在東側的通道,自東而來的多輛非機動車從橋下由此上坡,從而穿過太華路立交,向北走去。 一名女士騎著電動三輪車,試了多次,仍然上不了坡,最後只好改道行駛。 有群眾吐糟:「上不來,下不去。」還有群眾吐糟,摩託車、電動車、自行車很難走,殘疾人手搖車、嬰兒車更上不來,要是遇到雨雪天,很危險。
  • 一側人行道寬不足1米 變「窄」的人行道難住行人
    種著樹架著電線桿、單車私家車亂停放……  變「窄」的人行道難住行人  明年4月將實施的北京市地方標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提出,如果不存在空間困難情況,人行道寬度不能小於2米。在此之前北京發布的規範也要求,人行道必須留出至少2米以上的寬度供人通行。
  • 成都一自行車道被指太窄:放不下42碼的腳(圖)
    沿著中同仁路往西走,寬約2米的自行車道不斷變窄,最終在距離槐樹街交匯口5米處出現一個「瓶頸」。「瓶頸」處,實線與人行道的距離不足 20釐米。中同仁路和槐樹街交匯路口的非機動車道很窄,最窄的地方大概不足20釐米。每次上下班高峰期,從這裡經過的電瓶車、自行車幾千上萬輛,車道那麼窄,我們只好騎到機動車道上,和來來往往的汽車搶道,非常危險。這麼窄的非機動車道不是糊弄人嗎?希望有關部門能積極處理。市民王女士  每天早上,成都市民王女士都會騎車經中同仁路去上班,每當快到路口時,王女士就會擠上機動車道或人行道,借道行駛一段。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今日開通
    這是一條怎樣的自行車道?1,長度6.5公裡 8個入口 設潮汐車道這條自行車專用路東起昌平回龍觀,西至海澱後廠村路,全長6.5公裡,其中2.7公裡是高架橋。自行車專用路主要服務於昌平回龍觀和海澱上地地區兩地的通勤交通,根據居民出行特徵,自行車專用路設置橙色的潮汐車道,自發光的指路標誌和一處服務區。
  • 圖解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26分鐘可從回龍觀騎到上地
    限速15公裡/小時,行人電動車禁行。日前,北京市交管交通部門還公布了自行車專用道的「交規」,明確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進入。同時,「最高時速不超過15公裡」和「轉彎前減速慢行,伸手示意」「右側通行,不得逆向行駛」等也被納入騎行交通規則。
  • 騎行廈門島,說說自行車專用道
    前幾年島外海滄有了公共自行車系統,本人曾兩次專程去海滄進行體驗。近兩三年,島內也陸續建起了公共自行車系統(現在還有正建設中的島內空中自行車道),前不久,本人用E通卡(400元押金)辦了租借公共自行車的手續,方便環保出行。因為上班就在附近,出門遠點多半乘坐公交車或的士,所以極少騎自行車出行。  想著許久沒到市圖書館看書、借書了,這天,趁著天氣好,陰天沒太陽,不冷也不熱,騎自行車走一遭。
  • 鄭淵潔投訴自行車道被侵佔 各國自行車出行方便嗎?
    此外,為保證交通順暢,德國也有著堪稱苛刻的自行車交通法規。據在德國工作的彭大偉介紹,自行車在德國城市中擁有非常高的權利,以德國首都柏林為例,柏林市在主要的道路上都為自行車設置專門車道,車道往往是紅色的,十分醒目,而且它的高度和人行道齊平,與機動車道分離。因此,從技術上杜絕了自行車道被機動車侵佔的可能性。在比較窄的道路,只能通過劃線的方式來設置自行車道時,對自行車道有嚴格的使用規定。
  • 壹現場|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啟用後 已處罰教育330餘人
    專用道日流量近萬 已處罰教育330餘人據了解,該自行車專用道東起昌平區回龍觀西至海澱區上地,總長6.5公裡,共有八個出口。自該車道開通以來,市民們紛紛上路「嘗鮮「,其中不乏和家人一起上路騎行感受這條專用車道的群眾。
  • 自行車出行屢遭尷尬 專家建議西安開闢專用道
    ■文/圖 見習記者 高樂想避開城市交通的擁堵和想過低碳生活的市民們,選擇了騎自行車出行,可是,「大車走大車道,小車走小車道,公交有公交道,自行車經濟環保但沒有『道』」,這句話道出了現如今自行車上路的窘境——記者體驗被佔道,自行車「無路可走」連日來,記者在西安部分路段騎車體驗後發現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本周開通 行人、電動自行車禁入
    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道將於本周開通,騎行「交規」出臺   首條自行車高速禁行電動車   本報訊(記者 金可)全市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即將於本周開通。這條路到底能不能走電動車呢?
  • 世界最長空中自行車道試運行一個月 全線騎行量約為154300人次
    不一樣的騎行體驗,讓人們感受到了城市綠色出行的魅力;這種封閉的自行車專用道管理方式同樣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1月26日,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福建省廈門市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示範段開始試運行,很快便成為新媒體上名噪一時的「網紅」。如今空中騎行道已試運行一個月,《經濟日報》記者騎車實地體驗了一回,聽一聽與空中騎行有關的事,全面揭開了這一「網紅」的神秘面紗。
  • 石家莊:自行車佔便道行人無路走,問題何解?
    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住在育才街與和平路交口附近,在交口處有一座過街天橋,「過街天橋是為了方便行人過馬路,可是一些騎車行人在過馬路前,不想再把自行車推過天橋,就把自行車停放在天橋東邊的便道上。」王女士告訴記者,在交口路北以東的便道比較狹窄,大量自行車停放在該處,更是幾乎佔了整個便道,只給步行行人留下很窄的道路通行。
  • 昌平區開通專用自行車道3個月,違法現象大幅減少
    三個月前,昌平區的自行車專用道開通,這條自行車專用道連接著回龍觀和後廠村,作為綠色出行通道,方便了周邊居民出行。前兩天,《法治進行時》的記者跟隨昌平交通支隊沙河大隊的民警回訪了這條自行車專用道,來看看這裡的「路況」怎麼樣。據了解,這條自行車道全長6.5公裡,全程共設有8個出入口 。
  • 媒體記者實地調查自行車專用道
    中關村  中關村西區的海澱大街、海澱中街、鶯房胡同,這幾個地方屬於自行車專用道設置齊全,騎行環境最好的代表。雖然在西區內紅綠燈之間的距離一般都不超過500米,使得來往車輛的車速並不快,但是由於有了專門的隔離護欄,不到兩米寬的自行車專用道成了騎車人的避風港和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