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虛假的坦白實在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巴爾扎克
雖然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一直以來都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信仰。但是我國支持信仰自由,在民間,就有很多不同的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但是要說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還是要說佛教。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原以來,就迅速發展,有了大批的信中。
雲南省的3000年菩提樹
而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就在周圍建立了數量眾多的佛塔和寺廟,作為他們的傳教場所。想必大家居住的城市,都應當有寺廟的存在吧。因為在我國,信佛的人們十分的多,所以,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傳說和眾多的文化遺產。傳說想必大家聽得都很多了,例如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七七四十九天之後立地成佛。還有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為救弱小,甘願犧牲自己,以身飼虎的故事,都給佛祖和佛教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釋迦牟尼立地成佛時乘涼的那個菩提樹。
大家如果有信佛的人,應當都知道,在佛家中,最珍貴的,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舍利和菩提樹了。舍利是得道高僧去世也就是佛教中說的圓寂之後,將高僧的屍體火化之後,出現的圓圓的堅硬物品,被稱為舍利。舍利是十分珍貴的,一般都被寺廟珍藏,放置在佛塔中,一般人是不能夠觀看的。但是菩提就不同,菩提實際是是簡稱,名字其實是菩提樹。
其實也就是釋迦牟尼得道的時候的那棵樹,據說那顆菩提樹也隨著釋迦牟尼一起成佛。所以,菩提樹就成了佛家的代表之一。《壇經》中就寫道:「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就是說身體要像菩提樹一般堅守堅韌,自然內心也就和剛擦亮的鏡子一般,不蒙灰塵。但是菩提不像舍利那樣,雖然也很珍貴,但是至少普通人能夠看到,在雲南的香格裡拉,就有這麼一顆菩提樹,已經長了3000多年。身型自然是十分巨大了,並且在這個樹身上,還發生了一些奇妙的事情。
菩提樹莫名長出「佛手」
菩提樹,是榕族的大喬木植物,在菩提樹小的時候,是要依附在別的樹木上面的額,但是到成年之後,菩提樹能夠長到20多米高。並且菩提樹十分喜歡陽光,適合在高溫度高溼度的地方生長,在印度、廣西、雲南等地都有菩提樹的身影,但是大多都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的十分少見。但是在雲南香格裡拉的一處懸崖上,就生長著一顆野生的菩提樹,並且生長得十分茂密,歷經了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是巍然不動,顏色也是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並且因為這棵菩提樹長在懸崖上,樣子十分的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
於是久而久之,人們就慢慢地稱這個菩提樹為「鳳凰菩提」。雲南當地的人們也是十分相信這棵菩提樹,經常在這棵菩提樹下面許願祈禱。據當地的人們說,這棵菩提樹也是十分靈驗的,有很多人在對著菩提樹說完自己的煩惱或者願望時,不久之後,自己希望或者祈求的事情就會發生,或者在拜完這棵菩提樹後,會發生一些意外的好事。也有很多遊客在參觀完這棵菩提樹之後,覺得自己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十分浮躁的心靈,都慢慢的平靜下來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更相信這棵菩提樹了。
但是,這棵菩提樹在不知道什麼時候,竟然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在距離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竟然長處了一個樹枝。可能大家會說,一個樹枝有什麼奇怪的,但是,你見過長得和人的手掌幾乎一樣的樹枝嗎?在人們沒注意的時候,這棵菩提樹悄悄地長出一隻和人的手掌幾乎完全一樣的樹枝,伸進了懸崖的裂縫中,當人們發現的時候,這個「手掌」已經伸進了懸崖的巖石中間。
這個神奇的「手掌」和我們人類的手一樣,都有五個「手指」,唯一不同的,就是這個「手掌」的皮膚是棕黑色的,並且十分的瘦小,表面看上去,就像是這個「手掌」在緊緊地抓住巖石,看上去像是為了穩固身形一般。好像是這棵已經長了3000多年的菩提樹已經十分巨大,擔心生長的懸崖不夠堅硬,專門生出一隻手來,幫助自己固定,不讓自己掉下了一樣。
奇觀引來高僧朝拜,村民稱「佛祖保佑」
大家也都知道,現在我們的科技已經十分發達了,坐在家中,遠至萬裡以外的消息我們也能在頃刻間收到。所以,很快,雲南3000年的菩提長手了,這一消息很快就傳遍網絡,大家都覺得這是佛祖顯靈了,紛紛前來觀摩許願,有很多人,將身上帶的現金系在菩提樹上,以顯示自己的誠心。但是這棵菩提在當地村民中被稱為「神樹」,自然是要將這棵樹保護好的,於是,他們就在菩提樹外面拴上了欄杆,阻止人們近距離的觀看,以防把菩提樹的「手掌」碰掉,但是,這小小的欄杆根本攔不住遊客們的熱情。
前文中我們說到,菩提樹是佛教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不僅是在信佛的普通民眾眼中,就是在佛門子弟中,菩提也是十分重要的東西,可以說菩提樹是佛教的「聖樹」,當然,另一方面,佛門子弟對菩提樹的尊敬,一方面表示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佛門子弟對修為的嚮往。所以有許多寺廟的高僧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不遠萬裡的前來朝拜。
結語
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魯迅
惠能在《菩提偈》中說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我看來啊,心中有佛祖,哪裡都能修習,最主要的還是心誠比較重要一點吧。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