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餘暉下,幾個蟹農撈起一網大閘蟹,臉上洋溢著喜悅,今年是個「豐收年」,大約700萬隻陽澄湖大閘蟹,將從萬裡湖面,走上饕餮客的餐桌。 實際上,陽澄湖大閘蟹熱度連年居高不下,根據阿里的黃金周銷售數據統計,僅僅10月1-3號, 盒馬鮮生陽澄湖大閘蟹銷售就超4萬隻。儘管各大電商平臺銷售數據搶眼,卻有不少業內人士對陽澄湖大閘蟹的前景表示悲觀。他們在擔憂什麼?
陽澄湖是太湖流域第三大淡水湖,總面積18萬畝,因為得天獨厚的水質環境,產出全國最好的大閘蟹。
9月23日,「陽澄湖大閘蟹」正式開捕,雖然錯過了中秋佳節銷售期, 但還是一舉登上微博熱搜榜,吸引了2.9億閱讀量的熱度。
因為大閘蟹的農特生鮮產品的特性,早期的銷售半徑非常短,但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物流冷鏈設施的完善,下沉市場的成熟,陽澄湖大閘蟹才得以行銷全國。
與微博2.7億熱度不匹配的是陽澄湖大閘蟹的產量,2017年,陽澄湖大閘蟹僅出產1600噸,3億元的產值,300億的銷售量,憑空多出幾百億的大閘蟹,這其中的貓膩讓人觸目驚心。
陽澄湖大閘蟹面臨的危局,遠不止於此。
3億產值,300億銷量
假蟹橫行背後的品牌之殤
近年來,陽澄湖大閘蟹「九假一真」的銷售狀況早已成為市場的尷尬共識。
早在2018年,央視曝光了假蟹橫行的亂象, 從「早產蟹」「洗澡蟹」「旅遊蟹」「過境蟹」「親戚蟹」,到假蟹防偽環、假出產地證明、假專賣店,甚至假「蟹劵」,一條龍服務,宛然產業化。
3億產值,300億銷售額背後,是巨大的利益驅使。在生產端,一些外地蟹,僅僅是運到當地水產市場,或者在當地湖裡「洗一個澡」,就能充當陽澄湖大閘蟹賣,價格翻番。
在銷售端,無論是線上的電商渠道,還是線下的大小商超,都存在大量售假亂象,消費者用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買到的卻是「李鬼蟹」。非常奇怪的是,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如此之多,相關從業者痛心疾首之餘,很少聽到消費者大規模的抱怨。
這隻有一個可能,消費者是「知情」的,大量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出於社交需要而購買「物廉價美」的假蟹。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消費者不能辨認陽澄湖大閘蟹,近半數消費者並不認同陽澄湖大閘蟹在品質的碾壓優勢,這從側面說明,陽澄湖大閘蟹並沒有像茅臺那樣絕對市場、品牌統治力,「金字招牌」其實含量沒有那麼高。
跟信宜三華李等日薄西山的區域品牌一樣,假貨橫行、監管不力的「滯後效應」會慢慢凸顯,消費者也將變得聰明,不再盲從「陽澄湖」這個招牌,此起彼伏,這對其他地區的大閘蟹而言是好事,對陽澄湖大閘蟹品牌卻是致命打擊。
消費者稀裡糊塗,蟹農無可奈何,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乘上電商東風的各種大閘蟹, 不斷地稀釋著陽澄湖的品牌價值跟市場活力。
「挽救」陽澄湖大閘蟹已經迫在眉梢,一方面,售假亂象當地相關部門還要加強打擊力度;另外一方面,應先重點培育幾個核心的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讓這幾個有市場活力的企業品牌起到示範作用。
電商的「大閘蟹盛宴」
不斷被壓縮的生存空間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閘蟹的產值達千億元級別,包括核心產區的正宗陽澄湖大閘蟹,加上打著「陽澄湖」名號銷售的大閘蟹產值也只是300億左右,雖然依舊佔據著各個電商平臺的銷量榜首,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據2018年《大閘蟹物流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閘蟹件量在4年內翻了一番,各湖區的件量均有大幅上漲。
其中,盤錦湖大閘蟹的件量更是暴漲600倍,此外,固城湖、洪澤湖、大縱湖等其他產區大閘蟹的銷量也在電商的加持之下水漲船高。
除開對陽澄湖大閘蟹情有獨鐘的上海、兩廣等地,在更廣闊的下沉市場,相近的口感,幾倍的價格, 實際上很多消費者已經把陽澄湖大閘蟹排除在外。
傳說中的大閘蟹鄙視鏈裡,陽澄湖的鄙視太湖的,太湖的鄙視洪澤湖的,洪澤湖的鄙視高郵湖的,高郵湖的鄙視固城湖的,固城湖的鄙視沙家浜的,有位業內人士談到這個一笑了之,都是千年的狐狸,還相互玩什麼聊齋呢。
對電商而言,千億產值的誘惑,不夠賣的陽澄湖蟹,大閘蟹慢慢「去陽澄湖化」,是必然的選擇。
「紙上談蟹」,玩的就是套路
商家把大閘蟹以類期貨的手法,先以相對低的價格賣出蟹卷,等螃蟹上市時再根據當時的價格提貨,即所謂的「紙螃蟹」。
通過這種騷操作,商家早早就預收了一大批款項,獲得了流動資金,同時降低了風險,卻把風險全部轉嫁到消費者手裡。
其玄機一開始就被識破,通過蟹券的流通,多手倒賣,從頭到尾,都是各級商家、黃牛在長袖善舞,各自分走一部分利潤, 這種「虛擬經濟」連螃蟹的影子都沒有。
這種攀附在送禮、公款消費等不正之風下的「空手套白狼」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隨著政策的轉向而大有收斂。
退而次之,不良商家將黑手瞄準了終端消費者,一手正規的期貨交易,合約到期了,是要以契約價進行交割的,而「蟹卷」最大貓膩恰恰就在交付環節。
陽澄湖大閘蟹作為農特生鮮,終歸脫不了「看天吃飯」的軟肋,在螃蟹還沒上市之前,哪怕吹得天花亂墜,蟹的品質如何,要吃到嘴裡才知道,「蟹券」操作商家打的就是「時間差」。
消費者預約提蟹時,因為大閘蟹的價格是波動的,一般潛規則是:如果有利可圖,就選擇價格最便宜那天發貨,或者百般推諉阻撓消費者提貨,或者到處找次等蟹應付。
再不濟,跟消費者對賭忘記提貨,每年都有10%左右的蟹券因消費者忘記等原因作廢,甚至有些黑商家一看無利可圖,連廟都不要了,直接跑路。
最後,售後也是大問題,牽涉到平臺方、售券方、實際賣家,關係複雜,很容易各方推皮球,最後不了了之。
環保:陽澄湖大閘蟹
退無可退的據點
在黃金周,有個消息在蟹農中不脛而走,這個蟹季過後,陽澄湖湖面上很可能再也不允許圍養大閘蟹了。
這並非捕風捉影,事實上,近年來陽澄湖面上的圍網一直在減少,現在的圍網更是不足高峰時的10%了,作為難兄難弟的太湖水域,早在6月就全部撤除了所有的湖面圍網,輪到陽澄湖碩果僅存的1.6萬畝圍網,只是個時間問題。
根據不白得到的消息,拆遷時間暫時未定,但至少明年(2020),陽澄湖依然會有圍養的大閘蟹,但後年呢?誰也不敢保證。
陽澄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蘇州市區除了太湖外的飲水源地,大面積的圍網養殖螃蟹,密度越來越大,一畝圍網中至少會放入1000個蟹苗,需要投放大量飼料以保證螃蟹的正常生長,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汙染。
所以,這並非地方有意砸自己的金字招牌,而是遇到了一個兩難的抉擇:要水,還是要蟹?
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不少媒體以「生死抉擇」來形容陽澄湖大閘蟹遇到的這次環保治理行動。
雖然相關部門為了促進生態環節改善,減少汙染源,也為了產業的轉型,大規模進行高標準魚塘的改造,並且進行招標,但不少幾代在湖面養蟹的養殖戶依然憂心忡忡。
讓他們從湖面養殖轉為池塘養殖,在技術上有難度,而在承包、招標等環節,相對於有資本積累的大戶也處於絕對劣勢,全面禁湖面圍養後,他們的出路在哪裡?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蟹人,他們也許註定成為環保轉型的犧牲品。
為了處理地標產區跟湖養區的矛盾,今年起,凡是1.6萬畝原產地保護區域出產的蟹,將佩戴地標產品管委會的蟹扣,而周邊湖養的蟹,則將佩戴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的防偽蟹扣。
蟹扣外觀越來越精美,功能越來越完善,消費者掃描蟹扣上的二維碼,即可以識別大閘蟹是否產自陽澄湖。
但有蟹農反饋蟹扣數量標準嚴重滯後,造成很多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無扣可戴,有些蟹商乾脆自己做一個蟹扣給自家的蟹套上,反而造成了消費者認知上的混淆,說到底,技術手段從來不是重建陽澄湖大閘蟹誠信的靈丹妙藥。
而且,蟹扣的「兩分天下」很可能因為環保整治而變得更加複雜,僅存的1.6萬畝圍網養殖面積,將在2020年進一步壓縮,乃至消失。
到時候,包括塘養蟹、外圍蟹在內的廣義上的「陽澄湖大閘蟹」,會不會引起進一步的混亂,消費者還會買單嗎?
總結
假蟹橫行,其他品種大閘蟹異軍突起,紙蟹亂象,環保風暴,一系列的因素,讓陽澄湖大閘蟹到了一個退無可退的據點。
與其沉淪黑暗,不如點亮燈火,如何以稀缺性為依託,重建誠信跟議價能力,留給陽澄湖大閘蟹的時間,並不多了。